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往往更注重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较少。科学的幼儿教育不仅需要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还需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现代社会视野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指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内在心理需求,以满足物质需求,从而形成了一套详细的幼儿健康心理指标。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是关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现在,人类健康指标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安排日常生活和照顾孩子、医疗健康指标和身体的成长,而且护理工作更是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让他们养成健康的习惯,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对其生活的影响
0-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英国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说法,“对生活的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描述: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取决于身体机能,还取决于精神机能。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精神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幼儿才能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如果幼儿的正常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家长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幼儿智力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模式上注重个性,实施差异化教育;就教育内容而言,发展是主要因素,治疗是辅助因素;在教育规模上,由点式逐渐扩大到面式。
(二)通过实践课程深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为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课程十分重要。在其初步活动计划设计中,有必要密切联系幼儿自身的特点,定制积极的能量活动,并采取应急措施。在正式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合理组织,让每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避免孩子之间形成帮派,孤立同学。为幼儿提供平等参与和公平评价的机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心理活动课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娱乐表演、讲故事、DYI展示等。让孩子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即兴表演,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展示你的勇气。以课堂的形式讲故事,可以在课堂上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传递正能量;DYI显示能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脑运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心理活动课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孩子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达到精神共鸣,从而深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接触现实生活
人们的心理并不是通过课堂上的临时表现表现出来的,而是反映在生活中言行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个人的心理问题不是一天的冷淡,而是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临时指导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课堂显然是无效的。教师需要了解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与家人接触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应该更积极地进行家访,了解父母的性格和习惯以及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孩子的父母自身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强迫、易怒等,教师必须首先对家长进行心理咨询,然后引导孩子摆脱负面影响,否则孩子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四)在分层教学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由于不同的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完全不同的心理素质。作为战斗在学前教育第一线的幼儿教师,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分层教学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差异,使他们在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最佳的心理健康指导策略。
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不仅可以在幼儿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案例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指导,也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诊断方法,更好地解决幼儿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让他们放下学习的负担,思考生活中的消极情绪,更加主动地致力于美好的生活。同时,幼儿园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情绪宣泄室”等方式,为孩子们提供发泄情绪的场所,让孩子们的消极情绪得到更清晰、更好的释放。
(五)“家庭合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努力营造愉悦和谐的精神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幼儿教师应积极营造自由、平等、公平、尊重、健康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通过接待工作、家长会、园内外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积极介绍幼儿的进步,并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特点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促进孩子的成长。同时,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在思想和行动上尊重孩子,从而含蓄地影响孩子,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六)通过合理评价,提高幼儿的客观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有机结合和统一的核心力量。如果有不良倾向,可能会导致幼儿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幼儿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它有助于幼儿调整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自我意识和评价过低或过高的倾向,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接受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像“小明星”和“优秀孩子”这样的实时活动,就是要改变老师的决策方式,让孩子有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孩子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没有看到自己的缺点,有的孩子只说自己的缺点,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有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对低认识或高认识、自我评价倾向的孩子施加教育影响。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
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庭的共同配合,需要各种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教师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能够满足未来社会需求和挑战的新一代。让我们从孩子微妙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孩子的心理,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最终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武海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8):112-113.
[2] 桑毅.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36-37.
[3] 朱婷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149-150.
[4] 陈晓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122-125.
[5] 蒋萍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