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石油产品的特点
1、石油产品特点
石油生产过程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通过特定生产工艺,如: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重整等,将其转化为各种能源和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如: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液化石油气、丙烷、丙烯等,以及石油生产过程深加工的其它产品。石油产品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不稳定的物质,同时,伴有强烈的反应,一旦操作失误就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石油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如下特征:
1.1.生产材料的危险性
从原料到成品,包括各种中间产品、催化剂等,都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易扩散、易流淌、易产生静电、有毒、沸溢等特性,存在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可能。生产连续性强,装置之间相互关联、物料互供关系密切,局部的问题往往会影响全局的控制和操作,极易导致事故。
1.2.生产工艺的连续性和长周期性
石油化工装置生产流程长、工艺过程复杂、自动化程度高、原料来源多种多样,工艺流程也各不相同。就是生产同一种石油化工产品,也有多种原料来源和多种工艺流程。生产过程要求有严格的比例性和连续性。一般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对各种物料都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上下工序之间,往往需要有严格的比例,否则,不仅会影响产量,造成浪费,甚至可能中断生产。
1.3.加工过程的危险性
从原材料到产品加工的各环节都在封闭的塔、管线、机泵、容器中,产品运行状况难以直接观察。整个生产情况要根据由传感器、变送器传送到仪器仪表上的各种压力、流量、温度信号来反映。还有采取自动控制进行调节,各环节紧密衔接。生产装置要求长周期运转,连续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有可能使生产过程中断。
1.4.加工能力的扩大化
近年来,年加工能力在数千万吨的装置依次投产,生产中的能耗、物耗在不断集中化和扩大化。生产方式高度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生产设备由敞开式变为密闭式;生产装置从室内走向露天;生产操作由分散控制变为集中控制,同时也由人工手动操作变为仪表自动操作。在生产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的事故,其事故发生后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
第2章 石油产品危险性综合评价
1、原料和产品的危险性
石油化工企业原料和产品大都为易燃易爆气体、液体,一旦发生火灾,燃烧速度快、火势发展迅猛,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火灾,并发生连锁反应,火灾蔓延速度快、涉及面广、燃烧时间长,且存在爆炸的危险性、气体的毒害性、物料的腐蚀性,对火灾扑救中灭火剂的选择、安全防护、灭火方法等要求高、针对性强。
2、石油生产工艺装置的危险因素
石油生产工艺装置可分为炉、器、罐、塔、泵等,以及设备与设备间的工艺管线等。石油生产工艺装置有反应复杂、物料处理量大、控制指标严格等特点。生产设备高大密集呈立体布置,框架结构孔洞多,发生火灾时,容易通过楼板孔洞、通风管道、楼梯间等流动扩散,从而使火灾蔓延扩大,火势难以有效控制,易形成大面积立体火灾。
工艺装置因设计缺陷、密封不严、操作失误或受物料腐蚀等因素都会导致可燃物泄漏,跑冒滴漏是一个主要的火灾爆炸隐患。因此,防范火灾爆炸事故,首先要提高工艺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其次要定期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耐压强度和腐蚀情况,排查设备的缺陷,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要对主要设备、可燃物易泄漏的部位等设置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3、石油产品工艺控制条件的影响
石油产品生产过程的风险主要来自生产原料、产品以及相关工艺条件,以催化裂化装置为例,该装置主要包括催化裂化、反应、再生、气分等,易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有毒。此外,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压等工艺条件和装置自身的缺陷等也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中间产品、各种溶剂、催化剂,也属于易燃可燃物质。极易泄漏和挥发,给生产、储存、运输带来了危险,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石油生产中对物料的流量、流速、原料反应等工艺参数要求十分严格。严格控制加料的数量和投放的速度,必须控制在指标范围之内,误操作会造成参数失控、产品反应速度加快、反应不彻底、部件失灵、运行中断、增加静电荷的产生和积累等,引发连锁反应。
石油生产过程中还存在明火(如加热炉)、物料流动或高速喷出产生的静电、雷击以及施工过程产生的明火、撞击火星和人为因素产生的火源等,都有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因此,严格控制工艺指标,提高联锁、报警设施的可靠性,加强监测和检查,有利于预防泄漏、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4、生产的操作失误引起危险
石油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技术复杂,化学反应条件苛刻。在生产工艺上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由于各种原因违反操作规程作业,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违反操作规程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操作人员身体精神状况不佳、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不足、应急处置技能欠缺等。因此,要注重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处置技能,增强操作人员的敬业精神。
5、特殊作业的危险性
5.1.置换、吹扫、清理
生产装置的生产过程、开停工或检修中,通过置换、吹扫、清理作业对设备、工艺管线、作业场所内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进行处置,确保各项作业的安全。但置换、吹扫、清理作业本身具有特殊的危险性。吹扫、清理出来的物料具有易燃易爆等特性,置换、吹扫、清理不彻底,采样分析不符合标准,置换、吹扫、清理出的物料没有有效处置等等,都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为了保证置换、吹扫、清理作业的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作业前应对被置换、吹扫、清理的设备设施与生产系统、运行设备进行安全隔离,编制作业方案。组织操作人员学习方案内容,保证操作人员能够掌握正常的操作要求和异常情况下的处置措施。
5.2.检维修作业
石油生产的检维修作业中,因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作业不符合要求、隔离措施不当、未按照规程作业、应急处置不得力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火灾、爆炸和中毒的事故发生。
因此、在检维修作业前,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的作业环境,全面进行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做到作业方案详尽、安全措施到位,从而保证检维修作业安全。
第3章 结论
石油生产装置处理物料量大、动静设备相互结合、储罐容积大数量多、工艺管线交错复杂、工艺控制指标严格,产品的危险性包括腐蚀、爆炸、高温、高压、有毒、易燃等,存在微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事故,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分析石油生产工艺的特点,不难看出其生产本身存在着固有的危险性。石油生产工艺不同,危险性不同。就是生产同一种石油化工产品,也有多种原料来源和多种工艺流程。同一套生产装置,由于操作控制的差异,其危险性也不尽相同。但是,石油生产工艺本身存在着很多共性,通过分析研究,能够科学地找出每一个生产装置存在的危险,进而找出造成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针对危险因素从生产工艺上、生产操作上以及设备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达到预防和减少危险的目的。石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性较大。我们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地分析其危险性,找出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整改,制定防范措施和方案,保证生产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