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责任既是为了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也能推动社会有序发展,是学生的一堂必修课。随着时代发展,责任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培养责任意识更是要从小抓起,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帮助学生由内而外地建立责任意识,做有责任感的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目标有待更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需要教师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目标的明确与教学目标的细化更有利于促进责任意识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深入落实。但是,目前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形成以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时没有做到与教学内容的充分融合,并不是在教学内容中逐渐地将责任意识渗透给学生,而是比较突兀地进行有关责任方面的理论教育,使得学生接受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造成学生责任意识发展效果不理想。这方面主要是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有限,未能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有关责任意识方面的内容,找不到教学内容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切入点。
其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方法单一枯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离不开科学的培养方法,也就是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和责任意识发展需求,采用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责任意识培养效果。但是,目前对于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采取的培养方式是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的方式,枯燥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而且教师的一言堂也让学生缺少自主分析与思考的机会,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激活认知:关注生活实践,唤醒学生对责任意识的认知
责任意识形成的前提是公民对个人、集体及社会生活的真实、全面、深入的了解。无论课堂模拟和建言献策,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针对公共事务开展深入细致调查,让学生分析其背景、成因、意义或危害,提出合理建议。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了解了社会,又增强公德意识、公益精神,可以切实提升社会责任感。
在《服务社会》一课中,教师设计“畅所欲言”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参与或者别人参与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社会。在此处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结合教材知识,小组讨论5分钟;二是每个小组要有一名记录员记录观点;三是每组指派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认知、了解生活与世界的能力和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在让学生实际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功课、充分考虑和权衡各种因素的影响,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氛围,既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同时也给学生充分的保障。
(二)依例托理:促进观点交互,深化学生对责任意识的体悟
将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素养高度契合的案例引入教学中,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责任意识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对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观念的交流与共享,促进学生之间不同质地的认知观念在交流的平台与表达的过程中相互映照,深化学生在观点交互中反复重构与锤炼自己对责任意识内涵的深刻认知与领悟。
在《服务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事例,设计“奉献助我成长”环节,创设一系列问题链:“张桂梅为这个社会做了哪些事?”“你如何评价她的行为?”“身处相同的情境,您会做出和张桂梅一样的选择吗?理由是什么?”“张桂梅日常吃得极为简单,自己生活简朴,却一直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她这样做有怎样的意义?”“结合视频和课本谈谈服务社会过程中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收获?”采用课堂引导法、实践体验法,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深化了学生对担当精神、主人翁精神的领悟。
(三)以境涵情: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的公民是思政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思政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在用好用足教材所提供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应当结合学生的学情、生活的特点,用心挖掘和开发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资源,使之为教学服务。
以《服务社会》的教学为例,教师分析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认识到学生基本认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正向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但是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得到他人的关爱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自己陷入困境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但是当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却以“这又不关我的事”为借口一走了之。也有的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认为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和奉献社会是很美好但很遥远的事情,作为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在将来服务和奉献社会。针对此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指导从日常生活中服务社会的点滴小事入手,与学生一起探讨服务社会的价值,引导学生今后可以通过参与“校园植树”“捐赠书籍”等公益活动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三、结语
初中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忽视。教师要在抓好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小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31):140.
[2]谭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2021(35):206.
[3]王医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2018(3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