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马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乐,.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医研究杂志,2022.10. DOI:10.12721/ccn.2022.157882.
摘要:
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中医推拿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研究者医院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共计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就诊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随机分2组,数字表法。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观察组则联用中医推拿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得分、睡眠质量得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JOA得分较对照组高,ODI得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简化PSQI得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中医推拿疗法的临床疗效理想,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恢复其腰椎功能,还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推拿疗法临床疗效腰椎功能睡眠质量
DOI:10.12721/ccn.2022.157882
基金资助:

前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人体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病变,以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为主,在临床门诊疼痛患者中,约10~15%的患者确诊为该病[1]。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也是导致残障的一项重要原因[2]

目前,临床主要以牵引、药物内服外敷等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该病,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疼痛感,但多难以实现根治,治疗停止后病情也容易复发[3]。而中医推拿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好,不仅能够舒筋活血,进一步减轻患者机体疼痛感,还可实现保健效果,改善预后[4]。本文即选择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探究中医推拿疗法的治疗效果,为该类患者的保守治疗提供参考,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研究者医院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共计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就诊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随机分2组,数字表法。

对照组中,性别比:男/女=18/12。年龄均值(50.52±8.26)岁,最低30岁,最高70岁。病程均值(3.44±0.88)年,最短1年,最长7年。

观察组中,男:女(例)=17:13(例)。年龄均值(50.70±8.12)岁,最低31岁,最高70岁。病程均值(3.36±0.95)年,最短1年,最长7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均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指南标准[5]。临床资料完整。对中医推拿可耐受。患者及家属均在研究同意书上签字。沟通和认知正常。治疗依从性良好。

1.2.2排除标准

马尾神经受压者。符合手术治疗指征者。精神异常,无法遵从医嘱者。近2周接受类似治疗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肺部疾病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本组予以基础治疗,予以患者中药热敷、中频脉冲电治疗,牵引治疗,具体:(1)中药热敷:熥敷中药热敷治疗,先行以少数水浸湿药包,蒸锅内蒸30 min后置于患处热敷20~30 min,每日2次,每包可反复用3~5 d。(2)中频脉冲电:电极片放置于腰部疼痛处,每次20min,每日1次。(3)牵引治疗:使用三维电脑牵引床治疗,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6~1/7,每日1次,每次20 min。

1.3.2观察组

本组则联用中医推拿疗法,本院采用宫廷正骨法推拿,具体:①㨰法放松:患者取俯卧位,㨰法按摩,主要按摩腰臀部劳损组织以及督脉、膀胱经相应穴位;②腰部舒筋:维持俯卧位,医师双手掌部置于患者胸椎12棘突两侧,向八髎穴持续按揉,力度柔和、深透,重复5~7次;③腰部理筋:维持俯卧位,医师双手拇指置于患者第10胸椎棘突两侧,向八髎穴持续推挤按压,重复5~7次;④腰部分筋:维持俯卧位,医师双手拇指置于患者腰椎棘突两侧,弹拨分筋疼痛点位以及阿是穴、筋结、条索,重复5~7次;⑤一指禅点穴推拿:维持俯卧位,选择肾俞、环跳、昆仑、委中等穴位点按;⑥推法:维持俯卧位,医师自患者腰1棘突旁沿膀胱经向下推拿,直至踝关节后侧,每日3次;⑦搬腰:患者更换体位为侧卧位,全身放松,并将置于下方的腿部伸直,上方的腿部则屈髋屈腰,医师双肘抵住患者上方肩窝、骶髂后部,相反方向搬动患者腰部,至最大限度而后突发推力(以患者腰椎后关节发出弹响为准);⑧牵引抖腰:保持俯卧位,双手固定床旁,医师双手握住患者踝部,向上提起并向后牵拉,同时上下抖动(力量大小依照患者病情决定)。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纳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腰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直腿高抬>70度。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腰椎功能明显改善,直腿高抬角度为50~70度。

有效:临床症状、腰椎功能有所改善,直腿高抬角度为10~49度。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分组总数*100.00%。

1.4.2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

含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三类症状。

1.4.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得分

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

JOA总分29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

ODI总分45分,得分越低,腰椎障碍程度越低。

1.4.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得分

以简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四个维度,单维度采用4级评分法(0~3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临床疗效比较[n(%)]

截图1742274154.png

2.2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详情见表2。

表2症状改善时间比较(x̄±s)

截图1742274164.png

2.3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得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JOA得分较对照组高,ODI得分较对照组低(P<0.05)。详情见表3。

表3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得分比较(x̄±s;分)

截图1742274172.png

2.4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得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简化PSQI得分较对照组低(P<0.05)。详情见表4。

表4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得分比较(x̄±s;分)

截图1742274182.png

3.讨论

近年来,受老龄化、遗传、长期体力劳动等因素影响,我国腰腿疼痛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常见病之一。而调查显示,约23%的腰腿痛患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联密切[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该病不仅会以疼痛症状降低生活质量,还会损伤腰椎周围血管、周围神经等组织,损伤腰椎功能,甚至引起瘫痪,故而需有效诊治。

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中又以中医治疗为主。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历史悠久,归属于“腰痛”、“痹证”等范畴,早于《素问·痹论篇》中便有该病的病因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认为该病是在人体过度劳累、久病体虚等情况下,外感六淫邪气,且邪气困于腰部经络,阻碍气血运行从而引起的疾病,可辩证分为气滞血瘀、寒湿阻痹等多个证型,并主张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治疗原则[7]

中医推拿是常用中医治疗技术之一,可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肉痉挛情况,改善其血液循环,调节关节紊乱,促进腰椎复位[8]。且现代医学证实,推拿可有效缓解椎间盘压力,提升负压吸引力,回收突出椎间盘,缓解神经根压力,改善临床症状[9]。本文中,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JOA得分较对照组高,治疗后ODI得分较对照组低(P<0.05)。便证实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中医推拿疗法的应用效果。

而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后简化PSQI得分较对照组低(P<0.05)。则进一步突显了中医推拿疗法的优势,可更快起效,利于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分析原因:本院使用的推拿手法为宫廷正骨手法,是一种以《医宗金鉴》中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为基础的中医外治法[10]。该推拿手法可巧用患者患肢位置,妙用杠杆力,结合辩证、辨病,快速改善患者腰椎结构紊乱状况,恢复其腰背肌生物力学,从而促进症状改善;同时该手法强调整体调节、全身结构平衡,可恢复患者整体状态,提高其身心舒适度,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腰椎功能改善,还可提高其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