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尹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尹柯,. 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评述与展望[J].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079.
摘要:
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11个省,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其中,超大城市4个,大城市37个,地市级城市90多个,这些城市的社会安全直接影响到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大局。本文从探讨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理论定位为逻辑起点,剖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路径,以论证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形成规律和优化规律为核心内容,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效能评估体系。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风险预警研究评述
DOI:10.12721/ccn.2021.157079
基金资助: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SJA0526)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健全城市社会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已成为当下公安工作中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外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现状

(1)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1)社会安全风险的一般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前者强调理论发展角度对社会风险问题的解释性作用,(黄英君,2013)后者注重研究危机监测子系统的工作步骤以及社会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问题。(杨雅厦,2013)

2)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专门研究。研究主题可划分为预警机制构建、预警机制执行、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评估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预警机制构建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五个焦点:①构建预警模型,如从安全预警、风险预警、危机预警等角度来构建社会安全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模型。(林坚,2016)②预警机制的联动性,如通过建立警种部门联动系统实现协作配合能力的提升,为预警处置提供警力资源的保障。(李精华,2017)③预警机制的体系化建设,如通过社会治安预警体系的建设来提升社会安全管理的主动权。(王小锋,2009)④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如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两级预警机制,保证对其风险控制的快速、动态、分级、多层次的功能要求。(周京京,2016)⑤新技术的应用,将传统安全技术与新安全技术进行融合,实现公共安全管理精细化、提升风险预警信息化。(魏筝,2019)

第二个层面预警机制执行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预警机制应用的可变性特征研究,为预警工作的实践提供理论遵循。(陈刚等,2013)

第三个层面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大多强调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如针对大城市的社会发展预警的警情指标“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以及计量社会风险的“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张捷雷,2016)

第四个层面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主要关注防控评估指标的构成以及运行的效能测算等。(史亚杰,2019)

3)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的具体研究。主要为近几年来的成果,研究主题主要关注城市预警机制的构建、预警机制的效果等。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相对居多,强调问题和对策,从政府与社会两个维度分析风险指数存在本质差异,提出社会安全事件特征模型构建方法等。(杨方能,2019)

(2)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1986 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随后英国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社会现代性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风险,并将预警的研究视野拓展到社会安全领域。目前,许多国家政府都建立有专门研究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机构,并将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突发事件处理中。

在宏观领域,代表性的有安·吉登斯的结构化社会风险与乌·贝克的“反射性”风险研究,凭借其对现代化与全球化所带来危险的开拓性结论。探讨预警机制在应对安全威胁时的作用和地位。此类研究多关注风险防控的理论构建,强调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理论构建预警机制体系。

在微观领域,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研究:预警评估指标的研究和预警评估机制的优化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关注制度体制下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问题,强调预警评估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对具体城市社会安全风险的预警因素缺少关键变量定位。

(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有关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既有理论成果,又有实践成果,为社会安全稳定和风险防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进而保证了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稳步实施。但从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研究角度看,风险防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城市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及效能评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实施不到位,核心概念共识不足,关键影响变量定位模糊,评估指标设置不够精准,时代特色内容阐述缺乏自觉和共识。2)对城市预警机制的优化多以定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主,缺少客观和量化的判断标准以及用以支撑机制优化的路径。3)具体到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更为欠缺,特别是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及公安工作的有机深度结合研究明显薄弱,优化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操作路径也有待实化和细化,预警机制的效能评估体系不够健全和科学。4)对于城市社会风险的预警研究,往往偏重以政府为主体的体系建设研究,缺少从公安机关的角度研究城市社会风险预警的效能,特别是把城市社会风险预警能力的提升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决策性研究。

2 长江流域城市预警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长江流域城市预警机制的研究需要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的效能评估体系,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行稳致远保驾护航。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预警机制的理论定位研究

1)体现时代特征。以中央领导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本质内涵为基础,揭示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的领导性、主导性、法制性、过程性、动态性、复杂性、前瞻性、合作性、安全性等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时代特征。2)凸显生态发展理念。借鉴与总结国外相关理论与经验,结合长江经济带人文社会的特定环境和公安工作的发展阶段,论证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形成、演化和优化过程,探讨该预警机制中的特殊元素及独到价值。

(2)预警机制的形成规律研究

1)影响因素。基于城市社会发展与安全风险防控之间的矛盾运动和预警机制执行地方性差异表现,从预警机制的内容、制度、体制、技术、信息与现代社会风险联系中梳理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效能的自变量因素和因变量因素、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等。从机制完善与优化以及预警机制运作的实际过程中辨析预警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重点论证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中风险预测、数据管理、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动态模拟、预警演示、预控对策等因素的特征;结合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的整体性、人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等特点要求,从自然条件、流动人口、市场主体、高层建筑、地下空间、交通枢纽、大型活动场所等重大危险源入手,确定突出影响因素及其特殊作用机理。2)发展过程。依据中国智慧城市治理不同发展阶段中城市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发展规律,分析总结不同风险种类和不同区域类型中的城市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发展的具体表现与形态。3)生成机理。在横向的影响因素和纵向的发展过程分析基础上,构建和阐述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生成机理的主要类型和发展趋势。

(3)预警机制的效能评估研究

1)评估指标。在注重预警机制绩效、预警机制效果和预警机制效能评估的区分与衔接的基础上,基于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立足全面度、准确度、及时度、持续度四个维度,确立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效能评估指标。2)评估体系。采用关键指标法、指标权重确定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信息采集的主客观评价法和抽样调查法、模型建立的机器学习法,构建静态意义上的效能评估体系;基于效能评估目标、评估信息、评估数值以及评估结果,构建动态意义上的行为评估体系。3)评估实践。剖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效能评估实践案例,注重实践案例分析对于效能评估指标和效能评估体系优化的价值。

(4)预警机制优化的实践研究

1)典型样本。基于新时期公安部门提升城市社会安全治理能力的需求,重点选取若干典型预警机制样本,重点探讨城市社会安全风险复杂性;重点剖析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能力提升的难题症结及其成因。2)交叉分析。依据社会治理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城市风险预警机制优化规律,重点分析总结不同风险种类、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类型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形成规律和阶段性特征。3)优化路径。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形成规律和实践经验,论证分层次、有差别、动态化的智慧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优化原则和路径。

3 结论

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11个省,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其中,超大城市4个,大城市37个,地市级城市90多个,这些城市的社会安全直接影响到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大局。而城市社会风险预警是保障长江经济带城市安全稳定的前提和手段,对保证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以“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专门系统进行效能评估研究,丰富和完善预警机制一般理论,深化预警机制运行规律理论认识。

(2)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效能评估体系,对推进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创新意义。

(3)有效解决城市社会安全治理中制度不全面、执行不到位、预警不精准、协作不紧密等突出问题,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涉江主管部门的合作,切实形成监管防控合力,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城市安全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 黄英君.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J].管理世界,2013(09):176-177.

[2] 杨雅厦.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及其风险管理体系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175-179.

[3] 林坚.现代社会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的构建[J].国家治理,2016(27):41-48.

[4]李精华,高晶,田淑慧.大庆智慧城市建设及保障措施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7(03):122-123.

[5] 王小锋.论公安情报研判活动的科学方法[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3(04):31-33.

[6]周京京,刘栋栋. 人员密集风险监测及预警机制研究——以2016年北京地坛庙会为例[A].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6:9.

[7] 魏筝.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精细化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9.

[8] 陈刚,蒋勇.基层公安机关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情报运转机制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25(02):89-93.

[9] 张捷雷.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旅游安全预警机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63-66.

[10] 史亚杰.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9,21(02):17-21.

[11] 杨方能.我国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之法制优化[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147-20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