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体现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从远古到现代都得到了传承,在继承与发展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有着很好的教学意义,古诗词既是古人的生产与生活的写照,又是古人的聪明才智,更是包含着礼仪、观念、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多方面、多方面地进行德育观念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推动。
1.1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的范畴很广,其中的古诗词也是其中之一,它涵盖了各个学科、各个层面的内容。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下,中学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内容、所传递的观念、蕴含的思想、作者的想法等方面的阐述与传授,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让他们的知识体系得以充实,让他们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帮助他们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词来源于不同的王朝,不同的作家,它们所描绘的内容和所要表现的理念都是不同的,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作者的生平、有关的故事、创作的背景等,让他们能够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比较完整的认识,也能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1.2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德育情绪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可以发掘古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情绪,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对古诗词所要传达的东西有更深刻地认识,逐步地被有关的观念、感情所感染,从而培养出一个好的品格。比如,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句子都是用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所以,老师可以在对这些诗句进行讲解的时候,把相关的爱国情绪和当代的爱国情绪融合起来,让他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并且把这种情绪精神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2.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策略
2.1情境营造,沉浸体验明感悟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诗人背后所代表的家国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如果抛开时代和家国不谈,仅仅就诗歌本身来进行赏析的话,很难真正地对诗歌进行深度理解。因此我们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通过古诗词来对学生进行情怀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脱离情怀和时代背景来讨论诗歌的遣词造句本身,更应当帮助学生营造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具体地感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情景下作者的所见所感来深刻理解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怀,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对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链条,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更加多样化、更加多彩的情感表达。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营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沉浸体验诗人在进行创作时所身处的环境,从而明确诗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悟,在培养共情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感知。
场景营造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及户外教学的方式来带领学生进行情境营造感知,帮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诗人的创作环境,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户外教学是指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如果在我们的学校周边或者是校园内存在与诗中所描绘的情感意象相同或者是相近似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感知的方式来发掘诗中描绘的情感和现象,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知和触摸体会的方式来体会诗人创作诗歌时所处的具体情景,穿越千年或者是百年的历史长河去感受诗人的创作情景。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的《唐诗五首》中的《钱塘湖春行》的时候,笔者专门选取了早春的时节来进行这首诗的教学,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的草坪上感知草地的变化以及春天到来之际万物生生不息的演变和行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情景和意象,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何世人会在面对如此美丽的早春景象时发出诗歌中的感慨,带领学生共同见证诗人笔下的明媚春光和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多媒体手段则是对户外教学手段以及正常的科类教学手段的一种延伸性弥补,主要适用于我们当下的实际条件无法做到帮助学生去设身处地地直观感知和触摸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景时,借助多媒体的延伸性和数据的庞大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手段去延伸自己的感官,从而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所见所感。比如说在进行王维的《使至塞上》教学时,由于诗歌中描写的是边塞景象,我们的现实教学条件无法带领学生真正地对实际场景进行直观感受,所以笔者想到了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延伸学生的感官,通过多媒体视觉成像和音频播放的方式从视听角度帮助学生去设身处地地感知诗歌中所描绘的边塞意象。笔者首先是为学生找到了大漠的图片,尤其是大漠中落日的图片,并且为学生播放了包含有大漠情景和大漠中的风沙声的音频,从而帮助学生在教室中去感受大漠的浩瀚,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景,同时笔者还根据诗人在创作时所经历的具体事件来通过语言为学生模拟情境。接着邀请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假如自己在此刻是诗人王维,在朝廷中受到同行的排挤,因此被唐玄宗命令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边塞察访军情,自己在行进了“万里”的征程之后来到了大漠,这个时候疲惫不堪的自己会是什么感受?而在自己朝堂上遇到挫折、被同行排挤之时,看到了这种壮阔大漠景象,看见一望无际的大漠和缓缓落下的落日以及遥遥升起的孤烟,这样的所见所感会对自己当下的心情有什么影响?自己惆怅抑郁的心情会不会在大漠浩瀚的景象和凛冽的风沙声之中得到净化?这种场景营造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延伸自己的感官,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和直观地感知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景象,能够让学生在对新鲜场景产生惊奇情绪的同时,对诗人的写作心情和心境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穿越历史的长河,将自己置身于诗人当下的写作情境之中,利用诗人的眼睛来感受诗人之所感,观看诗人之所看,体悟诗人之所想,真正地将自己的感官与诗人的感官相连通,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2德育渗透,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初中学生处于生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从多个比较多的角度来指导他们,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如果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一种比较放松、比较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为此,在语文课堂中,要使语文课堂上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并在多方面进行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古诗词来理解它的含义,在阅读的时候,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并给出相关的问题或者意见,让他们有目标地去阅读,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内容,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与理念,在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提高自己的德育品质。就拿《观沧海》这一诗来说,老师在简单地解释了诗歌的内容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或者是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并且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在不断地阅读中,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诗歌的内容,并且慢慢地对诗歌的内容产生更深的领悟,能够感受到这首诗歌的宏伟,能够感觉到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要建功立业的信念和英雄气概,通过对作者的情感的了解和影响,自然就能学习到自信、积极等优秀素质。
2.3善于实践,加强学生德育素养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品德。在中学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实践性的方法来培养和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应该首先探究并抽取所要传授的是古诗词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因子,进而结合具体条件,设计教学方案、实践目的以及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有关的活动,并引导并激励同学们参加,在实践中进行自己的体会和体验,更好地了解和领悟古诗词的内容以及德育内涵,充分地利用实践活动的功能价值,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比如《木兰辞》这一课,老师可以先给他们介绍一些基础的背景和诗歌的内容,让他们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个故事的具体情况。在《木兰辞》中,既有花木兰的勇敢和坚强等人格特质,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情境演出,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诗歌中的角色、事件,还原出故事的场景。通过演出或者观摩演出,学生能够获得深层的感情上的共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情绪,从而更好地体验到诗歌角色的特点,还能对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结语:
古诗文教学中,诗文中美好的道德就如春雨,随风潜入夜,影响学生气质和性情随之发生着质的变化,渐渐地接受诗文中所阐释、表达、流露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从古诗文中明白做人、做事的真谛;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注他人,关注自我,内化吸纳,向外拓展,心灵决定行为,最终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心智健康发育,性情得以提升,实现健全人性、提升素养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刘川湘.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 薛梦茹.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研究[D].济南大学,2021.
[3] 童露梅. 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