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增高,肿瘤患者日益增多,这些患者往往需要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措施,这些治疗措施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损伤了正常的脏器组织,引起多种不适症状,多汗即为其一。
临床上,现代医学对于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多汗,针对病因治疗,多能缓解,但对于因体质虚弱或者神经功能紊乱者,一般常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如六氢氯化铝或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类药物如维生素B1、谷维素等进行治疗,效果欠佳,且因不良反应多而导致患者耐受性差。相比现代医学“同病同治”的单一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出发,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遣方用药,这种“同病异治”的手段在治疗肿瘤相关性汗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具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的优势,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毛窍达于体表而成。生理性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而病理性汗出又可分为表证汗出和里证汗出、特殊汗出以及局部汗出。肿瘤相关性多汗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多汗区别在于癌毒作祟于里。结合肿瘤患者本身正气不足,脏腑亏虚,加之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伤,多出现里虚表实或表里两虚的虚证,治疗上可以益气固表、补益阳气为基础,并随证加减以调和阴阳。
二、内治法
恶性肿瘤患者因正气损耗,后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从中医角度分析,不同的患者汗出的原因不尽相同,现代医学能治疗该症状的药物较少,且治疗方法单一,而中医中药若不加以辨证随意使用,也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因此,需先明确汗出类型,再通过辨证论治,将机体阴阳调整到平衡状态,改善出汗的症状,提高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气虚证
李伟斌等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伴明显多汗者42例,其中治疗组(22例)予参芪扶正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党参、黄芪),每次250mL静脉滴入,1次/d;对照组(20例)予谷维素口服,每次20mg,3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5~10d,并同步化疗。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50%(P<0.01);治疗组止汗起效时间最短为ld,平均(2.5±1.2)d,对照组止汗起效时间最短为4d,平均(5.9±1.7)d(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且止汗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说明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多汗疗效优于谷维素,且通过静脉给药,既能保证药物的有效浓度,又能在补气同时补充一定量的液体,对气虚自汗或气阴两虚的多汗均能起到较强的固表敛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黄芪、党参能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还能调整机体细胞代谢,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一定程度地抑制放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其他研究表明,口服中成药制剂参芪片,可用于改善化疗期间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等气虚血虚情况。
(二)阴虚证
黄智芬等使用加味生脉散合牡蛎散治疗肿瘤化疗后30例自汗盗汗患者,其中治疗组(30例)予加味生脉散合牡蛎散(党参20g,五味子l0g,麦冬12g,黄芪30g,浮小麦30g,麻黄根9g,白芍18g,山茱萸l0g,地骨皮12g)随证加减、1剂/d;对照组(30例)予玉屏风颗粒5g冲服,3次/d。周斌针对恶性肿瘤中辨证为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而盗汗者82例,运用自拟益气滋阴敛汗方(太子参、黄芪、生地黄、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山萸肉、糯稻根各15g,黄柏9g,五味子12g,枣仁20g)随证加减对治疗组(41例)进行治疗,1剂/d;对照组(41例)服用虚汗停颗粒10g,3次/d。治疗周期均为1周。结果为治疗组有效率达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P<0.05),可见益气滋阴敛汗方具有更强的养阴敛汗的功效。杨文华研究恶性淋巴瘤患者多汗情况发现,恶性淋巴瘤多以盗汗为主要症状,病机为阴虚火旺,处方以青蒿鳖甲汤合地骨皮饮加减,疗效显著。
(三)阳虚证
易成等治疗肿瘤阳虚自汗证患者47例,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陈皮6g,甘草10g,当归10g,柴胡5g,升麻5g,附片30g先煎),1剂/d。治疗后结果示痊愈31例(65.9%),有效10例(21.2%),无效8例(12.9%),总有效率为87.1%。易氏认为一部分肿瘤患者自汗症的病机为阳气虚弱、机表不固所致,故可以温补阳气为主,根据其临床经验及统计研究,以补中益气汤加附片治疗效果最好。
三、注意方式
(一)注意适时抗癌及全程保护胃气
肿瘤相关性多汗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多汗证区别在于癌毒作祟于里,癌毒是一种猛烈性、顽固性、损正性的病理因素回,内聚日久,不断伤及正气,症情难复,故在体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抗癌是极有必要的,如消化道肿瘤常用菽美、藤梨根、石见穿等,肺部肿瘤常用白花蛇舌草、肿节风、半枝莲等,乳腺肿瘤多用山慈菇、龙衣、僵蚕等,但若患者体质太弱,不胜祛邪,则应先扶正固本,收敛止汗,待体质好转,方可抗癌。
(二) 中医外治法
穴位敷贴法近年来中药穴位敷贴干预恶性肿瘤抑郁状态取得了一定临床疗效,且安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已成为肿瘤患者心理干预持续、稳定的新型治疗手段。
赵远红等采用麝香虎骨膏贴于双侧肺俞、足三里、阳陵泉,一反治疗“郁证”阴经取穴的习惯,根据经络之间表里关系及经络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特点,辨证配穴,效果持续、稳定。万冬桂等采用痛块消巴布剂(将延胡索、乌药、姜黄、自然铜、蚤休、蒲公英、王不留行、白芥子、冰片、乳香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膏料,涂于无纺布上,自然干燥后盖膜装袋而成)贴于疼痛部位或特定腧穴处,在缓解癌痛患者抑郁情绪方面具有较好作用。
(三)灸法治疗注意
陈立伟等以3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应用补法至得气;针刺上星、曲池、间使、申脉,平补平泻手法至得气。得气后均留针30min,观察针刺治疗对改善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1月后HAMA、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提示针刺治疗可改善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往往因疾病、创伤及手术后变化、长期留置导尿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祝亚男等在常规留置导尿专项护理及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艾灸治疗,采用SDS量表对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拔导尿管前1天进行评定,统计结果显示,艾灸组在抑郁情绪发生及抑郁等级方面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尿潴留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艾灸可防治尿潴留,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邵翠萍,徐有青.血清CA724水平与胃恶性肿瘤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20,15(02):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