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是专为儿童创作并且适合他们听读的诗歌的总称。这类诗歌大多篇幅短少,形式简约,意蕴单纯,童趣盎然。其作者既可以是保留童心的成人,也可以是儿童。而今,“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已成为教育界共识。本文就从这句话开始,探讨童诗的价值及出版现状与对策。同时,本文的童诗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的新诗,属于现代诗范畴。
一、“孩子是天生的诗人”的提出与疑问
在物质不再那么匮乏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开始追求“诗与远方”,诗意化生活成了人们的向往。当谈到孩子时,常常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与儿童图书编辑,便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如果“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成立,为何今天大多数孩子没有成为诗人?我国有近三千年的诗学传统,儿童自己写诗的也不多见。尽管杜甫、苏轼等有神童诗的说法,可他们有家学渊源,是耳濡目染的结果。因此,有必要探究这句话的来源。
最先提出“孩子是天生的诗人”的是维科。维科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语言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在《新科学》一书中认为,人类的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的论断是:“最初各民族人民到处都是些天生的诗人。”“凡是最早的民族都是些诗人。”“最初的各族人民都是些人类的儿童,首先创造出各种艺术的世界。”“儿童都特别长于摹仿;各种艺术都只是对自然的摹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实物的诗。”“在世界的童年时期,人们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诗人。”①从这些论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是基于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把人类的开始比作了一个人的童年。
因为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在他们的粗鲁无知中,却只凭一种完全肉体方面的想象力。而且因为这种想象力完全是肉体方面的,他们就以惊人的崇高气魄去创造。这种崇高气魄伟大到使那些用想象来创造的本人也感到非常惶惑。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作‘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在推理能力最薄弱的人们那里,我们才发现到真正的诗性的词句。这种词句必须表达最强烈的热情,所以浑身具有崇高的风格,可引起惊奇感。”①而这些,与儿童有天然的相似,儿童也具了天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缺乏推理能力。
真正把诗歌与儿童联系起来的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永远盛开着诗的花朵,在他们眼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桌一椅……都知冷知热,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儿童诗已开始繁荣。从世界儿童文学发展来看,19世纪是儿童诗第一次出现在世界儿童文学的舞台上,20世纪儿童诗已经繁荣起来。②正是于儿童诗的繁荣,激发了孩子们的诗情,并写出了优美的诗篇,才让苏霍姆林斯基有如此的论断。
在我国,“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最早出自儿童文学家曹文轩。他在给孩子们的诗集《云上的孩子》作序时说:“孩子天生是悠扬的诗人。他们的小个子,使他们不用府身也常能看到昆虫扬起触角、花朵悄然绽放。他们的大脑袋,让他们常常仰起头看随风樊琪的树梢、飞机留下的云痕。他们有比长辈们更漆黑的瞳孔,更清亮的歌声,更纯净的脑袋。世界落在他们的眼里,是宽阔的。”③孩子们之所以能写出儿童诗集《云上的孩子》,是因为有懂得童诗的教师进行诗教的结果。
二、我国儿童诗的出现
首先,我国的儿童诗出现始于“儿童的发现”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思想成就之一就是“儿童的发现”,儿童的独立人格、儿童期的价值得到重视和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得到尊重。“儿童发现”直接导致全新儿童观的确立。新的儿童观的确立,又导致童诗的兴起与繁荣。③我国第一首现代儿童诗是1916年胡适的白话诗《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儿童诗的第一篇尝试之作。1921年9月,冰心出版了中国现代第一部小诗集《春水》,献给自己的“三个弟弟”。在五四新文学开创的璀璨天空,发现了一双双纯真明亮的“儿童的眼睛”。③周作人、胡适、郑振铎、朱自清、叶圣陶、郭沫若、俞平伯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巨匠加入了儿童诗创作系列,共同开启了一个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童诗年代。④
同时,现代儿童诗有别于古诗。这里的童诗,不是古诗中适合孩子阅读的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而是发表在《晨报副镌》(1922年5月11日)上的程菀的《镜中的小支》(玫瑰的花球!/玫瑰的花球!/送与我镜中的小友。/我的花球挂在左,/你的花球挂在右。//小友!小友!/我问你,小友!/为什么只许我接吻,/不许我握手?)等④。这是全新的儿童视角。后来,在1935年5月任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创刊,更是组织众多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随文艺复兴而起的西方的儿童观在中国与诗文化结合,进行了开枝散叶的儿童诗创作。正如《童诗百年》为什么要以《大家名家童诗选萃(1919-1949)》开头的原因,所正如《大家名家童诗选萃(1919-1949)》所说:“这第一部童诗集中的大家名篇正是中国百年童诗创作的源头,以其鲜明的现代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开启了一个中国儿童文学的童诗年代。现代性是指童诗属于现代文学的性质,它有三大基本特性,即观念上的儿童本位思想,形式上的白话文学表达,题材上的儿童生活书写。这三大基本特性只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才能发生,又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文学的五四时代特征。”⑤可见,童诗是属于现诗,是属于现代文学的性质。
三、对儿童诗价值的认识
关于儿童诗价值的认识,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认为,儿童诗可以书写童心、品味亲情、吟咏自然、感悟生活、讲述故事。⑥ 而本文认为,儿童诗的价值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儿童诗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文学形式。儿童诗是激发与保养儿童想象力的最佳文学形式之一,著名儿童诗人雪野说:“人的想象力一般在14周岁时达到峰值,之后开始滑坡,要拉缓这个过程,最好的办法是接触艺术——诗歌、绘画、音乐等。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科学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实一生都在写诗……这让他的想象力永远没有停滞发展。”⑦
第二,儿童诗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文学形式。想象力常常与创造力相联系。“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都起源于西方,也许是他们的诗歌重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助推。反观我国,尽管有三千多年的诗教,在近代却没有多少创新,甚至钱学森发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李约瑟也发出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之问。面对两个问题,我们得反思传统诗教。
第三,儿童诗可以帮助孩子完善人格。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苏联著名儿童教育家米哈尔科夫说:“无论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不去阅读一些美好的诗歌,不在童年时因为一些优美的诗歌而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孩子也就像被夺去了童年里最宝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孩子的品性和他整个的精神成长,都可能会有欠缺,甚至‘将是愚昧和不文明的’”。⑧
第四,儿童诗是校园朗读的最佳文学形式。美国阅读学专家、儿童心理学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里说,每天朗读十分钟,是美国儿童教育的“秘诀”。而校园朗读的最佳文体,首选就是诗歌。吉姆·崔利斯还认为,儿童歌可以让孩子应对压力,阳光生活。他认为,在当下现实的压力很大,而诗歌能够提供某种“反压力”,对抗可能压服和摧毁个人的外部力量⑧。
第五,儿童诗是孩子最容易创作的文学形式。从文体作品的数量看,诗词数是最多的,而散文、小说、戏曲作品的数量小得多。诗歌内容短小,创作相对。一个人可以创作成千上万首,比如陆游就创作过三万首诗。由于诗歌文体的短小,想像力的丰富,它是小学生最容易入手的文体。如果教师懂儿童诗,在小学二三年级进行半年的教学,学生就会写出不错的作品。而今,在全国的小学中,出现了几十个懂儿童诗、教儿童诗的教师,如薛瑞萍、戴灿辉、周其星等。还比如,以雪野为群主的“全国儿童诗教学共同体”就有50人以上,儿童诗人丘易东也长期活跃在校园。这些懂儿童诗的教师或作家,一方面自己创作儿童诗,另一方面又孵化小学生的儿童诗作品。
第六,儿童诗让孩子发现生命的意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说:“受社交媒体、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中国青少年群体出了‘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如果通过教师教授学生阅读创作儿童诗,学生能炼就一双发现身边生活与自然中的美与趣的眼睛,并写出优美的儿童诗,从来产生与真实世界的链接,摆脱对虚拟世界的依赖,赋予生命以意义。
四、困境中的儿童诗
首先,强大的古诗传统,制约着儿童诗的传播。我国有三千多年的诗学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于是,诗学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中国现代文学家郑振铎说:“在旧式的科举制度不曾改革以前,中国的儿童教育简直是谈不上的。假如说是有‘教育’的话,不过是:注入式的教育、顺民或忠臣孝子的教育而已”。⑨尽管古诗中也有许多作品适合儿童阅读,但它们不是真正的儿童诗。它们是古人尤其是隋唐以后,学子博取功名的工具。儿童学古诗,尽管可以感受汉字的音韵之美,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改变,在现代语境下,古诗很难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造。
其次,学校对儿童诗重视不够,相当多的教师对儿童诗不甚了解。2016年的部编版教材小学课本中选有儿童诗入,却数量相当少。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中,对儿童诗的要求出现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中:“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课标”中可以看出,只要求阅读“儿童诗”,且与“儿歌”“浅近的古诗”并列。事实上,二至四年级是读儿童诗、写儿童诗的最好时段,可“课标”却忽略了,而古诗贯穿于中小学的所有学段。同时,要求背诵的诗词有古诗达129首,儿童诗没有一首。另外,中高考写作文时,文体要求“诗除外”。这就导致学校自然不重视儿童诗,甚至把儿歌混同于儿童诗了。学校不重视,大部分老师自然也不懂得儿童诗了。
第三,社会不重视新诗,更不重视儿童诗。一说到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古诗。自2016年至2019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四季“中国诗词大会”,部分儿童诗创作者感觉,诗的春天就好来临。可“中国诗词大会”入选作品几乎都是古诗。古诗在中国有三年千的历史,它以前不过是文人墨客的生活方式和博取功名的手段而已。它与今天的儿童的生活较远,它产生在古代汉语的语境里,它的词句很难引起儿童的共情。同时,“中国诗词大会”还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让人们以为只有古诗才是诗。
五、童诗出版,出版社能做什么
儿童诗作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形式之一,它与童话、寓言、小说、散文一样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后者。因为儿童诗是孩子们可以参与且出成果的文体,应该受到出版社的重社。
首先,出版社的编辑得懂儿童诗,得认识儿童诗的重要性。20世纪上半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是他的本能发展的过程。在教育上,他倡导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儿童,教师应该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杜威曾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老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中小学广受重视。如果我们正本溯源,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在小学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孩子读儿诗童、创作儿童诗。
其次,正本清源,不再把古诗称作儿童诗。出版版界应为儿童诗正本清源,把古诗中适合儿童读的作品不能称为童诗。前面已经论述,一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不是以儿童为本位的诗作,二是语境的改变,古诗已不能引起儿童的共鸣与模仿创作。
第三,多出版儿童诗作品。在出版儿童诗的过程中,出版社要打破资本“二八理论”的桎梏。尽管国内个别儿童诗作品或选集在市场上销售不错,尽管引进版的斯蒂文森的《一个孩子的诗园》、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谢尔的《阁楼上的光》儿童诗一直长销不衰,但是,面对庞大的读者群体,儿童诗作品的数量依然显得不足。由于儿童诗主要描写一片小境、一时的心情与感悟,是培养想象力、发现生活中美与趣的文写形式,因此,每一首好的儿童诗都有可取的闪光点;每一位写儿童的作者都值得尊重。它的经典作品给读者的示范性没有小说、散文那么强。
第四,多关注一线教师与学生。出版社应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一线教师与学生。面对童诗出版的问题: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等。⑩如果编辑把注意力多投向一线教师,投向初写儿童诗的小学生,一方面能够繁荣童书市场,另一方面能助推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那些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进行儿童诗教学的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他们的作品也许是中国儿童诗之光。
参与文献:
①杜书瀛. 文学的发生.文艺理论研究2017(1)
②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6
③成都师范银都小学2018届8班. 云上的孩子.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④刘汝兰.尘埃下的似锦繁华——中国现代儿童诗史论.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⑤韩进.童诗的百年历程.中华读书报,2023年(08月02日 16 版)
⑥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版
⑦卓佳洋.雪野与他的儿童诗,www.nhnews.com.cn,宁海新闻网,2018年06月04日
⑧徐鲁.漫步诗歌的花园 24课经典诗歌阅读课,同心出版社,2015年4月
⑨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⑩江萍.儿童诗出版现状及对策,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