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慢性胃炎,有哪些危害
1.1胃溃疡
一般情况下,胃溃疡与浅表性胃炎是共同存在的,并且伴有明显的炎症刺激,可以看到胃粘膜萎缩变薄,且伴有不同程度糜烂、溃疡现象。为保证机体健康,需要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避免延误诊治而加重病情进展。
1.2胃出血
胃出血,是慢性胃炎患者的常见表现,轻者仅以黑便为主要表现,一旦出血严重,便会导致患者突然吐血,甚至头晕、心慌、休克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损害生命安全。
1.3贫血
慢性胃炎大量失血后伴有两种贫血,分别为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前者的发生和慢性失血、患者营养摄入不足、胃酸缺乏有关;后者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异常。
1.4胃癌
专家指出,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经过10~20年的随访观察,平均胃癌发生率为10%,,认为浅表性胃炎未得到有效控制时,随着病情进展,逐步发展为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最终演变为胃癌。
已有部分专家指出,慢性胃炎的癌变和胃炎性增生有关,并且癌变的几率较其它胃肠病高出20倍。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慢性胃炎的发生对人体危害性极大。所以,务必重视慢性胃炎的治疗情况。近些年,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受到广泛运用,并且在胃肠疾病治疗方面显现出独特优势。
2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法
传统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和饮食不节、长期饮酒、生冷过度而损伤脾胃,以及情志因素反复刺激、气郁伤肝等有关,为此建议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以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健康安全。
2.1寒邪客胃型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次症: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建议以散寒止痛为治疗原则。
为此,向患者提供良附丸加味(鸡内金、高良姜、神曲、香附、枳实等)。
2.2肝胃不和型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等;次症:泛酸、口干、大便干结、苔薄白、脉弦等,提倡以舒肝和胃为治疗原则。
为此,向患者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疗法(甘草、柴胡、苏叶、芍药、枳壳等)。
2.3肝胃湿热型
主症:胃脘灼痛、口臭、口渴、心烦等:次症:反酸、大便稍溏、小便黄、脉弦数等),主张以疏肝和胃、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
为此,建议患者口服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药物包括黄连、藿香、茵陈、砂仁、木香、蒲公英等。
2.4脾胃虚弱型
主症:胃脘部胀满隐痛,吐酸、暖气等;次症: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稠,舌质淡、脉沉细等。提倡以温补脾胃为治疗原则。
为此,建议患者口服香砂六君子汤合共芪建中汤加减。
2.5胃阴亏虚型
主症:胃痛隐隐,口燥咽干等;次症:少饮,大便干,舌质淡红,无苔,脉细数等,针对次症情况,建议以养阴柔肝、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为此,嘱咐患者口服沙参麦冬汤加减,(玉竹、沙参、白芍、麦冬、丹参、百合等)。
2.6肝胃郁热型
主症:胃脘部灼热疼痛,嗳气等;次症:泛酸、口干、小便黄、舌质红、脉弦细等。提倡治疗原则为疏肝清热、和胃止痛。因此,建议采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药物包括陈皮、柴胡、青皮、黄芩、佛手等,以达到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症状体征,提升机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2.7肝郁脾虚型
此类证型患者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健脾和胃,因此,建议使用逍遥散加减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以改善患者临床转归、预后。
以上不同症候分型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复查胃镜,结合伴随症状表现进行加减疗法,例如黏膜充血水肿,并且红白相间,提倡加入陈皮、茯苓、半夏,以起到健脾化湿等作用;见到胃黏膜表面出现新鲜/陈旧性出血斑点,则加入仙鹤草、白芨、茜草,以起到止血生肌之功效;见到粘膜变薄,且色淡,伴血管纹,警惕萎缩性胃炎,故而加入仙鹤草、舌蛇草、半枝莲,以发挥清热解毒药效,缓解病情,改善机体健康;见到糜烂,且呈散在点片状,而黏膜易脆,则加入白芨、乌贼骨,以起到护膜生肌之功效。
结合上述分析,认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辩证论治,即结合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生部位、发生性质等病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能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防治病情进展,改善机体健康水平。
总结
慢性胃炎,作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刺激性物质等,损害胃部健康,甚至不良利于机体健康发展。目前,慢性胃炎已成为胃癌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次文章针对慢性胃炎的危害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另外,本文结合部分专家提出的资料,对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尽可能保护、修复胃黏膜,从而改善胃部健康,以及预防疾病复发,彻底消除患者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在此希望,本文文章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