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绞痛发病较为急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腹部疼痛,部分患者伴随着尿血、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引起休克,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间苯三酚可作用于平滑肌,缓解其痉挛状况,但单一使用该药物,效果不佳;双氯芬酸可对输尿管蠕动起到抑制作用,缓解局部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86例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对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及疼痛因子的影响,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肾绞痛患者共计86例,选取时间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在26~65(40.39±5.5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5(3.22±1.05)h;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在24~65(40.12±5.6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5(3.14±0.92)h。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临床比较。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肾绞痛;②患者临床基本资料齐全,生命体征平稳;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现象者;②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③合并精神性疾病,认知功能异常者;④治疗依从性较差或中途退出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间苯三酚进行单一用药治疗,将120mg间苯三酚注射液(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7106,规格:4ml:40mg)与1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混合,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双氯芬酸联合间苯三酚进行治疗,间苯三酚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8165,规格:2ml:50mg)进行肌肉注射,95mg/次。
1.4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疼痛在用药30min后基本消失为显效,疼痛在用药30min后明显缓解为有效,疼痛在用药30min后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②疼痛程度: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总分10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③疼痛因子:治疗前后抽取患者3ml静脉血,经离心处理(速度为3000r/min,半径为10cm,时间为10min)后,测定P物质、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③炎症因子:在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5ml,离心(速度为3000r/min,半径为15cm,时间为10min)后取上层清液,对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临床疗效)显示方式为[n(%)]、χ2检验,计量资料(疼痛程度、疼痛因子、炎症因子)显示方式为(x̄±s)、t检验,录入SPSS 25.0统计学软件,以α=0.05为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86.05%)比较,观察组(97.67%)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疼痛程度、疼痛因子对比
在VAS评分、P物质、5-HT水平上,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疼痛因子水平比较(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3两组炎症因子对比
在CRP、IL-6、IL-10水平上,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有着更低的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着更低的水平(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3讨论
急性肾绞痛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由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所引起,对患者肾盂及输尿管产生一定刺激性,促使机体平滑肌收缩,引起局部痉挛,释放大量前列腺素,激活患者疼痛感受器,进而引发急性肾绞痛[4]。急性肾绞痛病情发作较为突然,该病给患者带来强烈的疼痛感,疼痛时间一般在维持在数分钟,部分患者会延长至数十分钟,引起机体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6]。临床将缓解痉挛状况、减轻患者疼痛感作为治疗急性肾绞痛主要原则,哌替啶等麻醉镇痛类药物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具有较强的副作用,易使患者产生依赖性,影响治疗效果[7-8]。
间苯三酚可作用于患者胃肠道与生殖系统平滑肌,有效缓解痉挛状况,是一种人工合成平滑肌解痉类药物,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降低对肾脏及心脏等器官功能的影响,促进结石排出,抑制平滑肌收缩,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9]。该药物在作用于病灶部位平滑肌的同时,可避免对正常部位平滑肌产生影响,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0]。研究发现,非甾体抗炎类药物作用机制与急性肾绞痛发病机制相吻合,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其中双氯芬酸作为一种常见非甾体抗炎药物,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阻碍疼痛递质合成,缓解机体疼痛感,促进局部炎症及水肿状况的改善,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11-12]。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前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究其原因,药物联用可松弛平滑肌细胞,提高解痉效果,促进输尿管、肾盂压力的降低,提高机体耐受度,从而充分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13]。
P物质是一种神经肽,在细神经纤维内广泛分布,与痛觉传递密切相关;5-HT在下丘脑及松果体中广泛分布,属于自体活性物质之一,可有效调节机体体温、睡眠及痛觉等功能;随着急性肾绞痛疼痛程度的加剧,P物质、5-HT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病情发展重要指标[14]。本研究中,观察组疼痛程度、疼痛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前者VAS评分、P物质、5-HT水平明显更低。究其原因,间苯三酚具有抗胆碱效果,可迅速作用于病灶部位平滑肌,副作用较小,双氯芬酸能够改善机体炎症状况,减少前列腺素生成与释放,充分降低机体疼痛敏感性;二者联用可有效提高止痛效果,缓解疼痛程度,降低疼痛因子水平。
肾绞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由于剧痛引起患者应激反应,机体在疼痛刺激下,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IL-6、IL-10作为常见炎症因子,其水平随病情发展而不断升高,而当机体遭受刺激时,CRP等急性反应蛋白水平也随之升高,因此,可将上述因子水平作为评估与判断急性肾绞痛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CRP、IL-6、IL-10水平明显更低。究其原因,双氯芬酸可发挥较强的竞争性,通过对环氧化酶起到抑制作用,阻碍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有效避免其转化为前列腺素,促使机体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量减少,进而促进尿量及肾血流量的改善,缓解肾盂、输尿管压力状况,有助于患处水肿状况的改善,减轻局部炎症反应;联合使用间苯三酚可发挥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平滑肌痉挛状况,进一步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从而促进炎症反应的缓解。
综上所述,急性肾绞痛患者应用双氯芬酸联合间苯三酚进行治疗,可有效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对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机体疼痛因子及炎症因子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永,林展斌,李淑伟,等.黄体酮、间苯三酚联合复方双氯芬酸钠对急性肾绞痛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7,29(2):188-189.
[2]杨远旺,覃家雅,林健彬,等.双氯芬酸钠联合坦索罗辛、结石通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3):18-21.
[3]张斌斌,汪峰,强亚勇,等.双氯芬酸钠栓剂间苯三酚和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4):441-444.
[4]卢健军,罗道升,李志雄,等.三类非甾体止疼药联合间苯三酚治疗肾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2):56-57.
[5]胡雄.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在肾绞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吉林医学,2020,41(7):1616-1617.
[6]周经维,吴俊辉,杨映玲,等.间苯三酚联合曲马多治疗急性肾绞痛的分析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2):112-114.
[7]黄盛,肖文生.不同剂量间苯三酚联合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治疗肾绞痛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3):74-76.
[8]黄硕,熊邦文.氟比洛芬酯与复方双氯芬酸钠分别联合间苯三酚治疗肾绞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21):3480-3482.
[9]张明礼.间苯三酚和氯诺昔康对输尿管结石肾绞痛镇痛效果比较[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6):110-111.
[10]余杏侠,魏捷,罗小敏.奥尔芬和间苯三酚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7):116-118.
[11]范彬富.间苯三酚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肾绞痛[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2):111-113.
[12]喻定江.复方双氯芬酸钠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泌尿系结石所致急性肾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117-118.
[13]马凯波,石智杰,陈显敏.双氯芬酸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肾绞痛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21,33(5):143-144.
[14]鲁海舟.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肾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7):1050-1052.
[15]王丹,李小妮,邹煜,等.补肾抗衰片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4):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