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患者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会对血管壁产生持续性高压,导致患者血管壁长期承受超负荷压力,因此容易导致患者患上心脑血管疾病[1]。高血压是临床中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但如果患者能够依从用药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硝苯地平、贝那普利是常见老年高血压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降压药物,在降压机制上有所不同。高血压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许多患者长期患病,因此患者接受联合用药方案能够更好地控制血压指标[2]。基于此,选择我院2020年11月~2023年6月(包含随访时间)收治的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0年11月~2023年6月(包含随访时间),研究对象为我院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组方法为双盲法。硝苯地平组(15例),年龄65~77岁,平均年龄(69.71±0.21)年。病程4.8年~16.2年,平均病程(8.57±1.61)年。硝苯地平+贝那普利组(15例),年龄66~78岁,平均年龄(69.72±0.23)年。病程4.9年~16.1年,平均病程(8.54±1.63)年。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高血压病诊疗指南》疾病诊断指南者;(2)具有用药主动依从能力者。
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衰竭者;(2)随访失联者。
1.2研究方法
硝苯地平组:硝苯地平控释片,初始剂量为1日20mg,并依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硝苯地平+贝那普利组:盐酸贝那普利,初始剂量为1日5ml,并在治疗1周后依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药剂量调整。
两组接受为期3个月的降压治疗。
1.3研究指标
血压改善情况:无改善:血压未降低或者升高。有改善:收缩压与舒张压值均降低<15%。显著改善:收缩压与舒张压值均降低≥15%。总改善率=(有改善+显著改善)÷15例×100.00%。
症状评分:头痛头晕、眼花,症状严重3分,中等2分,轻微1分,无症0分。
不良反应表现:低血压、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总计。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6.0统计学计算软件完成老年高血压患者计量数据、计数数据整理工作。分别用(x̄±s)、[n(%)]表示,行t检验、卡方检验。P<0.05则表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血压改善情况
治疗后硝苯地平+贝那普利组血压改善情况高于硝苯地平组,P<0.05,如表1。
表1:血压改善情况[n(%)]
2.2症状评分
治疗后硝苯地平+贝那普利组症状评分低于硝苯地平组,P<0.05,如表2。
表2:症状评分(x̄±s)分
2.3不良反应表现
治疗后硝苯地平+贝那普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硝苯地平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3。
表3:不良反应表现[n例(%)]
3 讨论
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引发的动脉血压异常升高疾病,其初期发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病程进展会对患者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实质性损伤[3]。高血压疾病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控制患者血压,避免其持续升高后靶向损伤各种器官[4]。硝苯地平是高血压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首选降压药物,能够减少细胞内的离子通过量弱化血管的收缩反应,肾小管钠重吸收量控制血管收缩反应,所以能够降低患者血压。但可以发现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压控制并不佳,因此可以通过联合贝那普利提升降压效果。贝那普利降压机制区别于硝苯地平,属于ACEI药物,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所以可以起到降压作用,但该药物并不适合初诊患者,因此经常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使用[5]。研究数据可以得知:治疗后硝苯地平+贝那普利组血压改善情况高于硝苯地平组,症状评分低于硝苯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硝苯地平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数据特征符合上述关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贝那普利的讨论观点,并且能够保障用药安全。
综上,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既安全又有效,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苗忠,刘洪伟,贾长键,等.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价值分析[J]. 糖尿病天地,2019,16(12):71.
[2] 刘秀云. 硝苯地平控释片配合贝那普利治疗114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探讨[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z1):363-364.
[3] 高艳秋. 贝那普利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3):93-94.
[4] 孙莉. 硝苯地平联合盐酸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2):93-95.
[5] 朱洁. 硝苯地平控释片与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276-277.
作者简介:姓名:云海强,出生:(1968年1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海南省文昌市,职称: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学历: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全科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