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这四个维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们要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此作为起点,对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持续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原则
教师应该把理论和生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确保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用生活实例、模拟生活场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使他们的学习过程简单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基本原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巧,还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培养。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指导,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措施
(一)指导学生预习
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存在忽略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无法对整体学习情况建立起清晰的认知,也无法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内容的预习工作,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了解人口问题的本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以“从李村河治理看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自主开展预习工作。比如,在“正视发展挑战”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我国当前的人口、环境、资源等情况,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又如在“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搜集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提前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预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有些老师会故意塑造“严肃”的形象,这在管理学生行为和规范课堂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变得紧张,影响了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新课程标准规定,在课堂上,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想,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分析和互动。因此,老师要自觉地在课堂上创设互动情景,尽可能地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情绪体验,让老师和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一起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生活中成长”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用讲故事的形式,营造一个互动的情景,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实际操作上,可以以《狼孩莫格里》的故事为切入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并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接着,老师要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社会化”相关的画面,例如:合作,分享,救助,安慰等,这些在社会发展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并将“社会化”的理念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是个人成长的“历练场”,要使自己更好的融入社会,就要借助社会的各种资源。
(三)利用信息技术
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采用创新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高质量课堂,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升自身思维品质与综合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们要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经验。
以“关爱他人”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关爱对于他人、社会的重要意义,掌握关爱他人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年轻人主动扶老人过马路的视频,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于视频中年轻人的做法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觉得他做的是对还是错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继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与关爱他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关爱他人的社会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丰富学生课堂体验。
(四)开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课程知识核心概念的重要途径。从核心素养的实质规律和本质内涵来看,情感教育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情感教育,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每一个细节,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情感教育。例如,在讲解道德故事和法治案例时,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和情感,将故事和案例中的情境、人物和情感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和共鸣,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法治的敬畏之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指导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情感教育,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三、结语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方向与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内容与内涵,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和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结合构建主义理论,对知识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构,科学、高效地组织各项研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白美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家长,2023,(26):40-42.
[2]梁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39):42-43.
[3]黄国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探究[N].重庆科技报,2023-10-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