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之一
符惠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符惠芳,.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之一[J]. 神经科学研究,2025.4. DOI:10.12721/ccn.2025.1578938.
摘要:
近几年,脑卒中又有年轻化之势,给家庭与国家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负担。如何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是目前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是一种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目的的技术。其优点是治疗方便,容易操作,无创。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脑卒中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脑卒中康复
DOI:10.12721/ccn.2025.1578938
基金资助: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导致患者的脑供血动脉出现闭塞、狭窄甚至破裂,或非外伤的脑实质出血情况[1]。近年来,我国卒中患病率显著增高,目前已达 1 590/10 万人,位于全球首位[2]。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3],我国 40~74 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 8.3%。该病主要以急性起病、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致残率[4],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而脑卒中后偏瘫作为最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之一,延缓和阻碍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能力,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5]。神经肌肉电刺激是当前临床广泛推广的辅助治疗方式,且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降低致残率[6]。因此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一、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应用

(一)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原理概述

神经肌肉电刺激指的是通过低频电流对运动神经、肌肉等进行刺激,引发有节奏的肌肉收缩,刺激肌肉运动[7],加快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速度,将封闭的神经路径进行激活,使失神经肌肉恢复运动功能,提高肌肉自身的血液循环,降低水分的损失和代谢紊乱,防止、延缓或降低肌肉萎缩,提高关节活动能力,抑制肌肉纤维化和硬化,从而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

(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参数选择及治疗作用

一般运动神经:1-10Hz 能引起肌肉单个收缩,而不产生疲劳感;20-30Hz 能引起肌肉不完全性强直收缩,40-50Hz 能引起完全性强直收缩。感觉神经:50Hz 能引起震颤感,100Hz能镇痛、镇静。植物神经:1-10Hz 兴奋交感神经,10-50Hz 兴奋迷走神经。

(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头部中立,暴露治疗部位,使肌肉放松,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对应的治疗部位。主要选择患侧上肢肩部三角肌、冈上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患侧下肢选择臀中肌、缝匠肌、胫骨肌、腓骨肌。取两个电级片置于患肌肌腹的两端,一般近心端为阳极,远端电极为阴极。启动电源,缓慢调节电流强度,以引起明显可见的肌肉收缩而无明显皮肤疼痛为度。治疗时缓慢逐步地增加电刺激频率与强度,将会使肌肉达到理想的收缩,这样的电刺激效果优于单纯恒定频率的电刺激方式[8]。治疗完毕时,缓慢将电流输出调整回零位,关闭电源,取下电极片。

(四)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的注意事项

治疗之前:应向患者交待治疗时应有的感觉,治疗剂量缓慢增加。治疗中:应经常巡视患者,对有局部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尤其注意,防止烧伤。在治疗中不得随意取下电极片,不得随意加大电流量,以免被电击。患者不得任意挪动体位,以免电极片位置移动、电极脱落直接接触皮肤而发生烧伤、治疗时不应有痛灼感。治疗中如出现疼痛,应中止治疗,检查是否电极滑脱接触皮肤或电极、衬垫不平,使电流集中于一点[9]。如未出现烧伤,应予纠正。如已出现烧伤应中断治疗,对症处理。治疗之后:告诉患者不要搔抓治疗部位,必要时可使用爽肤剂。

二、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应用

(一)对脑卒中后肩痛和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

肩关节痛、肩关节脱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由软组织所致的肩痛占74.8%。肩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不仅会对患者的肢体和关节造成损伤,而且会对患者的睡眠和精神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技术联合上肢运动,对照组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疗法联合上肢运动,两组患者一周进行3次治疗。进行20分钟的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经皮电刺激、双上肢运动,连续4周观察两组肩关节痛的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肩痛在之后的随访中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在主动或被动的进行肩膀活动时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利用脉冲电流刺激加强冈上肌及三角肌的收缩,可在急性及亚急性脑卒中后,对肩关节半脱位产生短期及远期效果。在慢性病程的患者中,其疗效在短期内可得到提高,而在远期则无明显的疗效[10]

(二)对脑卒中后肢体肿胀的疗效

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是将电极片放在人体对应的位置,通过对神经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刺激,导致肌肉收缩,产生肌肉泵作用,从而提高静脉血压,促进血液向心脏循环,降低血液淤积,达到消肿的目的。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非常的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将4对电极片置于股三头肌及大腿内侧30 min后,可明显提高股三头肌及下肢静脉的峰值速度,减少静脉血栓发生。在脑卒中患者中,侧手肿胀的发生率约为12.5%-70%。该病由手背部逐步扩散,严重影响了手部功能。研究显示,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联合气压可以有效地治疗脑卒中后的手肿。将一个电极片置于掌心,将另一个电极片置于患者斜方肌,持续20分钟。在1~2个星期后,患者的手肿消失,指关节的活动度也有所提高[11]

(三)对脑卒中后痉挛的疗效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会对他们的步态和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通过激活肌腱上的神经腱梭感受器的反射抑制,进而使痉挛肌得以松弛。对有肌痉挛的患者,每日15分钟以上的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配合一定的家庭运动,能将 Kurtzke功能障碍量表(EDSS)的评估结果平均提高0.78分[12]。宋高波等人将98名患者随机分成神级肌肉电刺激组,巴氯芬组,以及神级肌肉电刺激组联合巴氯芬组。拟采用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技术,于上肢肱三头肌、伸肌、下肢胫前肌肉,持续3个月,每日25分钟。结果表明,与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及巴氯芬组比较,联合组的分数明显比较高[13]

(四)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

有学者提出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联合常规的康复训练,按患者偏瘫的具体位置,有目的地进行电刺激,并以显著的肌肉收缩作为判断标准。在治疗的5天中,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与传统的康复训练相比,运动功能得分及 ADL得分均较高[14]。余丽红等人发现,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能够通过刺激患者的肌肉进而唤醒患者的大脑反馈系统,将电极片放入能够重复动作的肘屈伸、腕屈伸肌群处,一周3~5次,每次1个半小时,治疗20次。在训练结束后,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ARAT、 Wolf运动功能测验(WMFT)均较训练前有较大改善(P<0.05)。所以,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对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有很大的作用[15]

(五)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脑卒中早期有34.4%的患者发生了吞咽功能障碍,而吞咽功能障碍所致的吸入性肺炎是导致脑卒中后30天内死亡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吞咽困难还会对患者的心理状况造成影响。研究发现,将电极片放置在患者下颌以及甲状腺部位,一周3次,每次放置30分钟,联合传统吞咽治疗之后,患者的吞咽以及进食量有所提升,而且音量也会有所提高。Huh等人把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和用力吞咽联合起来,以治疗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16];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为期4个星期的治疗,每次20分钟的,经过治疗之后发现,单纯的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改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而对其他物理治疗如冰刺激、针灸等的改善作用则存在较大争议,但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联合用力吞咽进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六)对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疗效

失语症是指大脑受到创伤后,对语言表达与理解、读与写等一种或几种语言产生影响的获得性言语障碍。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1/3的人患有失语症。按照大脑受损的位置,失语症可以划分为运动性失语症、感觉性失语症和传导性失语症,以运动性失语症最常见。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一种以电击为主要手段的舌部肌肉收缩,提高舌部活动,加快血流速度,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将两对小电极片放置在患者喉结上以及下颌边缘处,以50赫兹的频率、0.05-100毫秒的脉冲宽度进行为期20天的治疗,每天治疗1次,并对患者的记忆,复述,表达,命名进行评定。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SHH)评分及日常交流活动测试(CADLT)评分比单一的常规言语训练有明显提高(P<0.05),有学者提出神级肌肉电刺激疗法可能是通过激活调控言语神经网络的小脑-大脑之间的相关通路,调控患者的语言神经网络,进而使得患者的语言功能得以恢复[17]

(七)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

脑卒中后尿失禁是一种神经源性尿失禁,其发病率高达40-60%。尿失禁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窘迫等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膀胱管理、饮食控制、盆底肌肉锻炼等都是尿失禁的治疗方法。段艳利等人收集到163例符合研究的患者,对照组中60例患者进行膀胱锻炼,实验组中103例进行膀胱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过程中选择八髎穴、会阳穴5对穴位。一周三次,每次治疗6分钟,共治疗8个星期。经过4个星期的治疗之后,患者的漏尿量,布里斯托尔女性泌尿系统症状问卷(BFUSQ)、国际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与对照组之间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治疗8个星期之后,患者的漏尿量明显减少,布里斯托尔女性泌尿系统症状问卷(BFUSQ)、国际失禁问卷简表评分也明显比之前低。

三、结语

神经肌肉电刺激具有毒副作用小、经济实用、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患者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吞咽功能康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与现代康复疗法相结合。而对于失语症与尿失禁,其效果与刺激位置、频率、时间及强度有关,但在脑卒中后,失语症与尿失禁同样是最普遍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比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亟待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开展更多更全面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以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早日回归家庭,重新回归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江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03):23-26+31.

[2]胡军,林源绍,徐超群等.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07):1131-1134.

[3]宋威,杨彦峰,刘棒棒.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12):106-109.

[4]张锦.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与步行能力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08):63-65.

[5]曾华武.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3):158-161.

[6]盛碧婵,吕晓丹,黄建亮.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2021,33(07):917-919.

[7]杨佳佳,徐义明.白跃宏,神经肌肉电刺激预防废用性肌萎缩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2020,35(3):153-156.

[8]杨慧勇.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肢体运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11):109-111.

[9]王媛媛,陈琴,董倩倩等.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影响[J].微创医学,2022,17(04):471-473+495.

[10]张淑君,张亚男,刘健等.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23,47(02):198-201+205.

[11]刘雅玲,王莹.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5):100-104.

[12]宋高坡,王世民,赵英等.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78-980.

[13]杨凤南.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头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水平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1):102-103.

[14]余丽红,江敏,毛芝芳.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01):93-96.

[15]范文娟,陈恩玉,葛舒颖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12):57-59.

[16]王莉平,马念,凤楠.针刺舌根部穴位法配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21,32(23):3065-3068.

[17]段艳利,刘晓敏,许海生等.针刺结合膀胱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2):42-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