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脑卒中作为常见心脑血管系统急性病,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都很高,脑卒中导致的残疾主要体现为肢体功能缺失、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失语等,该病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药物为辅助治疗方式[1]。有研究表明,通过康复护理可加快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到日常生活中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通过观察和分析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n=40)和参照组(n=40)。观察组年龄42~68周岁,平均(54.57±4.65)岁;对照组年龄40~67周岁,平均(57.43±4.63)岁。两组脑卒中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扫描后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首次诊断为脑卒中;(3)入院后经家属同意护理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者;(2)患有恶性肿瘤或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3)有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有抗凝治疗史。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脑卒中患者按照神经内科常规临床护理方式实施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叠加实施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案为:(1)建立护理小组,组内所有医护人员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学习,熟练掌握康复护理内容并经考核通过后方可投入护理干预工作。(2)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学习康复训练方法,确保患者及家属掌握训练内容后。(3)患者恢复部分活动能力后,指导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患者能自行走路、拿取物品后,进行精细化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4)对失语患者及时实施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即练习发音、喉部发声等,先促进唇音变化与恢复,再恢复患者喉部发音。(5)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脑卒中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注意事项、并发症等脑卒中恢复相关健康知识。(6)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病情,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两组患者均护理观察3个月。
1.3 护理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Fugl-Meyer、Barthel、SAS、SD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xcel表格后,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s检验,SPSS25.0统计学软件统计组间差异,如结果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Fugl-Meyer和BI评分对比 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较护理前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Fugl-Meyer和BI评分对比(x̄±s)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x̄±s)
3讨论
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细胞,受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导致肢体肌张力增高,严重时可发展为僵直体位,进而加重运动功能障碍[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护理模式康复护理模式下的研究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度恢复情况均比常规护理患者恢复的要好很多,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且明显优于参照组。
说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通过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逐渐恢复肌张力运动功能,加快了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发挥其支配运动功能的作用,肢体活动能力增强,有助于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受限,患病初期日常生活都需要在他人协助下完成,从而产生自信心受到打击,加上失语、记忆衰退、头晕头痛等并发症的影响,患者负性情绪随之加重[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护理模式能很好的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可提高患者康复训练配合度。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模式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提高康复训练配合度。
参考文献:
[1] 王卉芳,张燕琴,袁冰华. 互联网+5E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主要照护者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20(5):700-705.
[2] 张力娜,刘静,陈松.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康复护理的研究[J]. 自然杂志,2022,44(2):166-172.
[3] 段春梅,王媛媛,王玲玲. 多模块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智能化随访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8(3):276-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