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临床诊断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扶艳玲 陈星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扶艳玲 陈星光,. 多层螺旋CT在临床诊断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医学杂志,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033.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技术在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4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分别对本组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技术检测与X线片检测,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差异。结果:比较两种技术的检出率情况,多层螺旋CT技术明显高于X线片技术(P<0.05)。比较不同骨折类型的影像学特征,发现多层螺旋CT技术在矢状位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X线片技术,数据差异显著(P<0.05);并且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在相同的骨折类型中,其多层螺旋CT图像与X线片图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在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技术检出率更高,并且满足腰椎压缩骨折分型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多层螺旋CTX线片影像学诊断
DOI:10.12721/ccn.2023.157033
基金资助:

前言:胸腰椎是身体重要器官,在维持体形、保护身体运动与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伤的发生率显著提升,导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根据既往临床工作经验,X线片是骨折诊断的常见方法,因为具有可重复、价格低廉以及影像直观等优点而得到医学界认可,在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诊断中,X线片可观察脊柱曲度以及排列状态等,可识别有无骨折端移位或者滑脱等表现。但是现有临床研究发现,因为大部分胸腰椎压缩骨折发病突然,患者肢体难以移动,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难以获得理想拍摄体位,这一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影像学图像质量。相比之下,多层螺旋CT技术因为具有扫描速度快、Z轴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成为骨科疾病诊断新方法,具有显著优势。现为深入分析多层螺旋CT技术在胸腰椎压缩骨折诊断中的可行性,本文选择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4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本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8.26±4.16)岁。患者发病原因包括车祸伤28例、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7例。

纳入标准: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有明确外伤史;对临床干预方案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的胸腰椎压缩骨折,如肿瘤、转移瘤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年龄不足18周岁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对诊断方案不依从患者。

1.2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多层螺旋CT技术扫描,以病变区域为中心,上下分别包括2-3个正常椎体。设定设备扫描参数为:电流值3650mAs,电压值120kV,层厚与层距均为1.0mm,采用容积重建显示法与多平面重组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以获得二维及三维的重建图像。

X线片检查方法为:使用飞利浦X线平片机,分别对患者胸腰椎正位、侧位等进行拍摄,根据图像内容判断是否需要做双斜位摄片。

1.3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为本病症诊断新标准,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胸腰椎压缩骨折诊断中的可行性。详细记录不同骨折形态在X线片与多层螺旋CT技术中的影像学特征。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值检验,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2.1检出率比较

根据两种影像学技术的检出率情况可知,多层螺旋CT技术在胸腰椎压缩骨折诊断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片技术(P<0.05),资料见表1。

表1 检出率比较(n=45)

1.png

2.2骨折分型检出率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不同骨折分型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骨折分型检出率(n)

2.png

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3影像学特征

根据本文研究发现,在不同诊断方法下,不同骨折分型的影像学图像存在明显。(1)在爆裂型骨折临床诊断中,患者X线片主要以棘突间分离为主要表现,并伴有椎体高度异常、椎弓根间距异常增大以及横径宽度提升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折端塌陷以及椎体后缘位置不连贯等。而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可以发现骨折累及中柱、中后柱,椎体后壁完整性不理想,并伴有骨块移位以及脊柱后凸畸形等表现;因为骨折移位造成脊髓神经压迫损伤。(2)在脱位型骨折疾病诊断中,患者X线片表现为椎体不完全或者完全脱位,并且附件位置可发现明显的骨折损伤破坏。患者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为三柱中的任一柱受到波及,并且在影像学图像上可以清晰发现小关节跳跃以及骨折端脱位等表现。(3)单纯压缩型骨折诊断中,X线片技术主要表现为椎体后缘高度无明显变化,但椎体整体伴有明显的楔形变化,并伴有前缘形态异常等表现。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影像学图像主要以骨小梁变形为主,并且椎体前缘以及侧缘等部位可发现大小不一的弧形密度区。

3.讨论

胸腰椎是胸椎与腰椎的移行区,处于活动度小但稳定性强胸椎与活动度大但稳定性差的腰椎之间,在外力作用下胸腰椎发生损伤甚至骨折的风险更高。在胸腰椎压缩骨折发生后,会造成骨块对脊髓的压迫,并伴有剧烈疼痛,因此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者胸腰椎压缩骨折实际情况,进而快速制定手术方案,避免因为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机会而影响患者康复[1]

在本病症传统诊断方案中,X线片属于常见诊断方法,根据X线片的应用经验可知,通过该技术可以详细了解不同椎体的骨折端状况,包括观察椎体椎弓根间距以及高度等生理学数据。但是该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胸腰椎压缩骨折发生后患者运动能力严重下降,患者可能无法按照影像学诊断要求调整体位,影响了疾病诊断结果。另一方面,X线片技术难以评估椎管受累情况,导致该技术在诊断患者病情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等问题。而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并逐渐成为骨科疾病诊断的常见方法。与传统技术相比,多层螺旋CT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且Z轴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并且在疾病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技术通过与强大的后期处理软件结合,可以精准显示骨折后骨折移位情况。现代临床应用研究发现,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做一次容积扫描后即可做任意层厚与层间距的处理,因此可显示骨折端的细微图像。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多层螺旋CT技术通过二维重建技术可以分别从横断面、冠状位、矢状面二维重建构图,为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必要资料[2]。同时三维重建MIP图像可以获取骨折端最大CT值投影,显示骨折组织中密度差异较大情况,医师在疾病临床诊断中,可通过调整床位以及任意旋转图像等方法重组获得X线平片效果图,进而显示骨折结构的空间变化,完成疾病诊断。除此之外,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该技术与VR技术的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胸腰椎骨折患者疾病诊断治疗,与传统诊断技术相比,在VR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显示骨折状态,影像学图像立体感强,根据VR图像可观察椎体内骨折线,椎管内碎骨片以及椎管、椎间孔变形等改变,对于医师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详细分析了多层螺旋CT在临床诊断胸腰椎压缩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根据表1的数据可知,在胸腰椎压缩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技术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片技术(P<0.05),该结果证明多层螺旋CT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效果满意。而其他结果也表明,爆裂型骨折、单纯压缩型骨折、脱位型骨折三种骨折类型的影像学图像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检出率数据差异显著(P<0.05)。根据本文的研究经验可知,在影像学诊断中多层螺旋CT技术可清晰显示脊柱三柱解剖结构特征,并清晰显示骨折的分布位置与走向,通过该技术可清晰了解椎体矢状向的骨折线和椎体上、下缘间粉碎性骨折,在完成图像重建后,则可以观察骨片突入椎管情况,并观察外力作用下是否造成脊柱脱位、畸形等,也能评估脱位的程度、椎间孔中的骨髓片分布位置等,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的意义重大[3]。同时本次研究也发现,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可以密切观察骨折后临近椎小关节结构变化,例如在胸腰椎压缩骨折发生后,腰椎后附件与韧带完整性遭到破坏,椎体稳定性下降,这一现象可能会加剧压缩率与凸后Cobb角畸形,再加之腰椎稳定性下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椎体滑脱问题。针对上述情况,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发现冠状位无明显变化但横断位角度与正常形态相比略小;矢状位L1椎体压缩程度大且角度小,在临床上可以鉴别。

同时多层螺旋CT技术在诊断胸腰椎压缩骨折中具有更强的立体感,在获取影像学图像后通过不同的图像重建技术,方便医师近距离观察患者病灶部位状况,可弥补传统X线片技术因为结构重叠或者病灶结构复杂等问题造成的误诊、漏诊问题,因此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有利于医师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研究指出,胸腰椎压缩骨折以T12-L5椎体较为常见,其中T12-L1椎体骨折患者最为常见,在上述患者临床诊断中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的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可显示爆裂骨折椎体后缘骨折片突入椎管内的范围,这些都是常规X线片技术所难以实现的[4]

本次研究中还存在一定不足,在疾病影像学诊断中,了解不同影像学技术的诊断敏感度与灵敏度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实践的意义重大。而在本次研究中因为苏优选患者数量较少,并未进一步评价多层螺旋CT技术在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诊断中的灵敏度与阳性率。因此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扩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样本数量,保证相关数据精准度。

综上所述,在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技术的检出率高,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的结果证明通过该技术可以清晰划分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不同分型,包括爆裂型骨折、单纯压缩型骨折、脱位型骨折在多层螺旋CT图像上存在明显差异,可避免误诊问题发生,提示该诊断技术具有先进性,值得做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志伟,韩森东,余智,等.CT测量胸腰椎椎弓根相关参数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10):167-168.

[2]王宇,赵婧,杨帆.CT骨性影像学参数对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诊断价值[J].颈腰痛杂志,2022,43(01):103-105.

[3]汪康胜.X线与CT诊断胸腰椎骨折的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20,21(09):54-55+79.

[4]费长军.胸腰椎骨折的X线片、CT及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3):108-109.

第一作者简介:扶艳玲,女(1996.01-),汉族,湖南省衡阳市,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

通讯作者简介:陈星光,男(1991.06-),汉族,湖南省衡阳市,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机器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