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治疗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
奚玮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奚玮蔚,. 言语治疗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J]. 现代康复医学,2023.11. DOI:10.12721/ccn.2023.157104.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言语治疗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影响。方法:时间节点: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研究对象: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共计80例;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全部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语言功能整体恢复、以及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言语治疗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利用。
关键词: 言语治疗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康复治疗影响
DOI:10.12721/ccn.2023.157104
基金资助:

脑卒中后失语症,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大脑的语言中枢神经受损,导致语言功能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口语表达,理解能力、命名能力、复述能力等均受到影响。完全性失语症,是指全部的言语模式都受到严重的损害,听说读写能力全面缺失,是所有失语症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对患者的正常交流和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1]。言语治疗,通过发音器官练习、文字指令执行训练、听解训练、阅读书写训练等方式,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使其恢复正常交流的能力[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观察言语治疗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各40例。研究组男女比例均为20:20,患者年龄在51-73周岁间,年龄均值(62.00±2.11)周岁。对照组男女比例均为21:19,患者年龄在52-75周岁间,年龄均值(63.50±2.22)周岁。相关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不大,P>0.05,存在同质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且积极参与。(3)患病前无意识、认知障碍患者。

排除标准:(1)具有言语治疗史患者。(2)病情不稳定患者。(3)合并视力衰退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言语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患者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时,可开展言语康复训练。初始阶段,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与患者交流,如指物、手势、表情等,对患者进行诱导训练,使其能够明白康复师的意图,便于开展后续的训练。

口语表达训练。首先对患者的唇、舌、喉等发音器官进行训练,通过鼓腮、噘嘴、吹气、伸缩舌等动作的反复训练,开展发音训练。深吸气,发出“啊”音,并将手放在喉部,感受喉部震动,按照先元音,后辅音的顺序练习,反复进行,逐渐教授简单的吃、喝等词。将吃饭、睡觉等简单的日常动作文字记在纸上,训练患者看到文字后,做出对应动作。

听觉理解训练。准备带有文字、或数字的图片,康复师说出图片内容,患者倾听,并指认出。康复师对患者发出点头、微笑、闭眼、举手等口头指令,让患者执行,指令逐渐由易到难。音乐聆听的方式,或朗读简单语句,让患者进行表述、复述。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字卡,训练患者认出相应文字。给出两段文字,让患者分出其先后的顺序,能够正确组词、阅读。给出一段短文,让患者阅读,并给出几个选项,让其选出正确答案。引导患者将卡片上的文字内容书写下来,逐渐增加看图写字的能力。

1.4观察指标

语言功能恢复情况。将汉语失语检查法作为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估依据,分值高低与语言功能呈正相关。

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作为依据,对失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1.5数据处理

选择 SPSS 23.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数据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语言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者语言功能整体恢复更好,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命名、书写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1 语言功能恢复情况(x̄±s,分)

76.png

2.2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更好,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2 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x̄±s,分)

77.png

3.讨论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失语症为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脑部功能损伤,导致语言能力丧失,正常交流能力受限。失语症患者虽然无意识障碍问题,但只能听到声音、或看到文字,却不能理解和应用[3]。感觉性失语、运动性失语、传导性失语、完全性失语等,均为常见脑卒中后失语症类型,其中,完全性失语症,又可称为混合性失语症,既具有感觉性失语症患者的疾病特点,也具有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疾病特点。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额下回后部和颞上回后部同时发生病变,导致对语言的产生、理解、回应等均发生困难,语言功能的严重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流能力受到限制,严重降低了生存预后质量[4]。对此,除去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干预外,对其进行言语功能的康复训练也十分必要。通过言语治疗,进行词、句的反复复述、积累,反复训练,对患者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器官的刺激,以此促进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5]

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语言功能整体恢复更好,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命名、书写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更好,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大脑功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在患者的脑部功能受损后,仍旧保存了部分较好的功能,这也为言语治疗康复训练奠定基础。完全性失语患者,通过对其构音器官进行反复的运动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口语表达训练诱导发音,听觉理解训练促进恢复表达、理解的能力。经过言语治疗的患者,理解、阅读、复述的能力均发生一定的改善,但命名和书写的能力还需反复训练,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言语治疗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浩正,范晨雨,谢鸿宇,等. 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10):1233-1239.

[2] 姚婧璠,刘鑫鑫,陈红燕,等. 卒中后失语症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8):853-860.

[3] 李丹慧,由丽,张传文,等.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老年卒中者不同失语类型的效果研究[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2,28(4):766-793.

[4] 邓北珍,张波,杨柳. 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9,17(2):96-98.

[5] 苑梓楠,陈心雅,李思奇,等. 脑卒中后皮质下失语的语言损伤特点分析[J]. 中国医刊,2022,57(6):673-67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