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局灶性神经病变,是脑梗塞的重要病因。脑动脉主干或者皮脂支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脑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堵塞血管;造成局部的脑供血不足,甚至是大脑供血中断,从而造成大脑组织的软化坏死。本文以66位脑血栓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神经内科的康复疗法在改善脑血栓病人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6名脑血栓病人为样本,采用随机数表方法,将66名患者分成两组,各33名。实验组病人中,男18名,女15名,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8.3±4.3)岁,其中20名为左侧麻痹,13名为右侧麻痹;对照组病人,男17名,女16名,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7.3±3.5)岁,其中18名为左侧麻痹,15名为右侧麻痹。根据 WHO对脑血栓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人都被确诊为脑血栓,同时伴有颅内出血、血压低于200/120 mmmHg的病人,以及暂时脑缺血发作的病人。其它临床数据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作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的治疗方法,并对病人和家人进行基本的健康宣教,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口腔护理,并提醒病人要注意饮食,并密切关注病人的皮肤情况。实验组采用心理疏导、情绪疏导、语言功能恢复等神经内科康复治疗措施;具体包括:①心理辅导。脑梗死后,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老人说话含糊,表达不清楚;临床表现为运动受限、行动能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同时,由于各种机能失调,导致老人丧失了自理能力,对自身状况感到恐惧、愤怒、焦虑,从而导致各种不良情绪,甚至有自杀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安抚、疏导病人的情绪是非常关键的,它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医务工作者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以医生的身份和温柔的心态,对病人进行安抚,再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讲解,让病人明白,脑血栓大部分的症状都是暂时的,只要积极的治疗,就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为病人提供治疗方法,举例说明成功的治愈案例,以帮助病人树立自信,改善病人的治疗顺从。
②语言能力的恢复。有些病人由于脑血栓发作,会导致语言中枢神经受压,说话不清楚,甚至失语,即使做了手术,也不可能立刻恢复正常。要进行长期的恢复锻炼。因此,医务工作者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先练几个简单的词组,学会几个字节的发音;逐步掌握舌部弯曲运动的技巧,与口型相结合。在训练的前期,先要让病人学会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以满足病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再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鼓励病人家属帮忙练习,充分发挥亲人之间的熟悉和生活习惯,帮助病人尽快恢复说话的能力。
③身体的锻炼。肢体运动与语言功能恢复同样需要循序渐进。在手术后的初期,首先要让病人在床上做些被动的肌肉活动,比如扭头、仰头、举起胳膊、抬腿、屈膝等,在医务人员和家人的帮助下做一次床上桥式的练习。从简单的站立和行走开始,逐渐掌握走路的频率,并对病人的走路姿态进行矫正。最后是上肢功能康复训练,首先是用手指,再是用上肢进行抓物、梳头、解纽扣等简单的运动,最后再进行力量锻炼,逐步让病人能够独立活动。
1.3治疗效果判断
按照病人治疗之前精神功能得分来判断。显效:与治疗前相比,病人的精神功能得分降低幅度达到80%以上。有效:与治疗前相比,,病人的精神功能得分降低幅度达到60%-8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病人的精神功能得分降低幅度低于20%。
1.4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实验组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84.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情况[n(%)]
3讨论
脑血栓会引起局部脑供血不足,对中枢神经造成压力,造成语言不清楚,语言表达困难,行动受限,活动能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下降;这会让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会影响到病人的心情。在进行神经内科康复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人性化康复训练措施,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到恢复;对治疗脑血栓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实验组病人中显效有27名,有效5名,总有效率高达96.9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84.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综上,对脑血栓病人进行神经内科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疗效显著,是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小菊.早期内科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1(6): 425-426.
[2]查天柱,陈思宇,董怡君.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凝血功能与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12):133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