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主要流行于民间,音乐演奏难度高,在唢呐演奏界有着独特地位。《百鸟朝凤》经唢呐演奏后,能够彰显出歌曲本身的价值意义,具有其他音乐作品难以模仿的特质。
一、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结构
(一)集体性的鸟鸣附和
《百鸟朝凤》音乐结构整体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演奏时将传统艺术形式和《百鸟朝凤》背后的人文艺术相结合,彰显出曲目本身独特的意义。《百鸟朝凤》对于演奏者的要求高,初学者很难直接进行学习演奏,需要将其进行反复练习,才能领悟《百鸟朝凤》的精髓,以唢呐的形式演奏出曲子真正的味道。《百鸟朝凤》的突出特点在于,一方面,在曲子中融合许多鸟鸣、鸡叫,但演奏过程中,并未因为这些声音影响唢呐演奏主旋律,音乐演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唢呐音符演奏也显得更加真切具体。在1953年,任同祥先生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将曲目中原有的鸡叫声删去,对原曲进行二次创作,促使改编后的《百鸟朝凤》更具灵动感和创造感,也为唢呐演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1]。另一方面,《百鸟朝凤》唢呐演奏中的音符重叠情况较多。《百鸟朝凤》与其他音乐演奏作品相比,主旋律模仿和高声模仿同时存在,模仿鸟鸣部分的重叠也很高,促使整个音乐结构显得更像是集体性的鸟鸣,极富自然气息,促使《百鸟朝凤》唢呐演奏更具有鸟鸣附和特质,强化音乐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与此同时,鸟鸣在《百鸟朝凤》中主要作为伴奏旋律而存在,将鸟鸣音符和主旋律相匹配,能够强化音乐本身的魅力,在保证主旋律的基础上,通过细节点缀,描绘出生动的大自然景象。在《百鸟朝凤》唢呐演奏中,主旋律主要是基于D大调进行,整体旋律感和节奏感强,加入集体鸟鸣附和也并不会影响乐曲本身的感觉,反而还能通过重点部位点缀的方式,突出节奏变化,强化音乐效果。《百鸟朝凤》作为唢呐音乐的代表作品,曾经历过多次创作,从最初的结构较为松散,包含流水、鸟叫、婴儿啼哭等多种声音,到任同祥先生改编后,节奏更加灵动轻松,促使人们能够透过唢呐演奏感受大自然,清晰分辨不同鸟叫声。它不仅代表着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大自然的纯粹和美好。鸟鸣作为《百鸟朝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丰富音乐节奏,强调听众体验,还能够充分彰显音乐曲调的包容性和独特性。
(二)板块结构
《百鸟朝凤》作为典型的一种“现代纯音乐”,呈现出板块化的音乐结构。一方面,《百鸟朝凤》的音乐组成十分多元,不仅包括强烈的主旋律,而且还有灵活、自然的鸟鸣声音作为附和。唢呐指法多样,使得主旋律和鸟鸣声音相得益彰,音乐演奏在保持整体民族性的基础上,还能够在细节处彰显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百鸟朝凤》作为纯音乐的一种,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词句表达创作者的观点,但通过唢呐演奏者的演奏后,能够透过乐曲感受创作者、演奏者的心理想法、感受音乐背后的艺术特征。例如,往往会在农村办白事的情况下,进行《百鸟朝凤》唢呐演奏。很多宾客会在演奏后十分难过、落泪。尽管《百鸟朝凤》没有明确的歌词,仍旧能够让听众感受到音乐背后的魅力,这与乐曲本身的音乐结构离不开关系。一首优美的音乐作品能够有效舒缓人们紧张的心情,从音乐节奏中感悟人生、陶冶情操,这正是《百鸟朝凤》唢呐演奏的意义。
二、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
(一)前奏清亮
《百鸟朝凤》作为一首典型的唢呐演奏曲目,前奏部分旋律十分清亮,需要唢呐演奏者能够在第一声就将音乐背后的清晨感体现出来,促使人们能够透过音乐作品感受到清晨起来的意境,清晨村庄一片宁静,并无多余声音,鸟雀的鸣叫将宁静打破,而唢呐演奏就需要充分体现出鸟鸣打破的宁静,对于前奏的第一声演奏要求声音响亮和清脆。这也对唢呐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能够强化肺活量练习,奠定好良好的音乐演奏基调,保证音乐结构的完整性和可靠性[2]。因此,在《百鸟朝凤》唢呐演奏中,引子部分扮演着十分关键角色,如果演奏不好第一声,很难推进后续音乐作品的演奏。之后,在主旋律演奏的同时,将会附和着成群结队的鸟鸣声,诸多鸟鸣声叠加到一起,让人们感觉到大自然苏醒的声音。需要注意的是,鸟鸣声音并非是突然出现,而应当循序渐进,由第一声鸣叫陆续发展成为多重唢呐演奏的过程,缓和情绪,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百鸟鸣叫。
(二)旋律轻快
《百鸟朝凤》旋律十分轻快,通过唢呐演奏能够将音乐背后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景象体现出来。当完成引子部分后,进入百鸟鸣叫部分,让听众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在音乐演奏时,主要运用“慢板乐”架构音乐结构完成,演奏时节奏分明,听起来也很干净利落。《百鸟朝凤》将多种鸟鸣叫声音进行共融,运用舌顶音等多种演奏技巧,促使布谷鸟、小燕子仿佛就在身边进行鸣叫。在具体演奏过程中,首先通过模仿布谷鸟的声音引导乐曲旋律,引领人们感受自然魅力。并在中后部分,将主旋律和伴奏音乐有机结合,促使音乐呈现出多样化、自然化的特点,舒缓的鸟鸣声更是增强了乐曲本身的艺术魅力。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演奏过程中,主旋律和鸟鸣附和遥相呼应,对演奏者有一定的演奏技巧要求,不能让伴奏喧宾夺主,也不能让主旋律将多元化的鸟鸣声完全压下去。《百鸟朝凤》后部分将会出现短暂空白段落,预示着唢呐演奏即将结束。短暂空白后需要运用舌音,将蝉鸣的叫声演奏出来,提升乐曲的艺术价值。
结论:综上所述,对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结构及演奏技巧展开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百鸟朝凤》作为一首经典唢呐演奏乐曲,既彰显了自然生活,也体现了传统民间音乐本身的魅力。应当加强乐曲分析,更好地推进唢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