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文化理解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研学实践课程作为一种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新型教育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研学实践课程通过将课堂知识与真实社会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学习,成为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乡土乡情的视角下,通过研学活动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能够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基于乡土乡情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程开发
(一)课程目标设计
基于乡土乡情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程的目标设计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强调乡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课程旨在通过挖掘本地历史、人文、自然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同时,课程以中外文化交流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实践,发展理解他者文化的能力,培养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技巧。此外,课程还注重学生探究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研学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
(二)课程内容构建
1. 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与整理
乡土文化资源是研学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基石,其挖掘与整理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更能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课程内容的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调研和梳理本地的自然资源、历史遗迹、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确保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课程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走访当地文化传承人、参观民俗博物馆和实地调研乡土文化遗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乡的文化根脉,记录和整理所收集的资源,形成“发现、感悟、传承”的学习闭环。
2. 中外人文交流内容设置
中外人文交流内容的设置是课程的重要拓展环节,旨在通过对比与互动的方式,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理解,培养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全球视野。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选取与乡土文化相契合的国外文化资源,通过对比研究的形式展现文化多样性。例如,以本地的传统手工艺与国外类似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探讨两者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共性与差异性。同时,课程可以邀请外国友人、国际学生或合作机构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展示和介绍家乡文化,如地方特产、民俗舞蹈、传统节庆等,锻炼他们的文化表达能力与跨文化沟通技巧。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线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与外国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文化分享和主题讨论,实现资源共享与文化互鉴。
(三)课程实施路径
1. 跨学科合作与项目式学习
跨学科合作是研学实践课程实施的重要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打破学科边界,形成内容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体系。在课程实施中,乡土文化与中外人文交流的主题可以与语文、历史、地理、艺术、英语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例如,通过语文学习传统故事与诗歌,历史学科探究乡土文化的演变,地理学科考察地方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特色,艺术学科开展手工艺制作与民俗艺术活动,而英语学科则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语言支持。此外,项目式学习(PBL)作为核心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与“问题解决”的模式,让学生在跨学科视角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设计“乡土文化国际推广”项目,学生需要调研、制作展示材料、设计宣传方案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从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2. 学生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的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优势,选择研学主题与活动内容,主动参与到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与展示等过程中。例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乡土文化主题的实地调研,采访非遗传承人、记录民俗活动,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报告、手工艺制作或视频展示等作品。过程中,教师则扮演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给予必要的方向指导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困难。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学会分工协作、沟通协调,增强团队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中外人文交流研学课程实践策略
(一)多方资源协同合作
中外人文交流研学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资源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学校作为课程的主导者,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文化机构、社区组织及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搭建乡土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平台。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场地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区等;社区和非遗传承人可以提供丰富的乡土文化素材与实践指导;国际交流机构和友好学校则能引入国际文化交流资源,创造中外学生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应充分调动家长与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共同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研学体验,助力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是研学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协作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学校需要着力打造一支跨学科、跨文化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乡土文化素养与国际理解力。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培训、工作坊和外出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本地文化资源,掌握研学实践的组织方法与跨文化交流的指导技巧。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协同合作,开展项目化课程设计,形成跨学科的课程实施团队。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研学实践课程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择研学主题与实践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可以自主成立文化调研小组,策划与开展乡土文化的实地调研与展示活动,或与国际学生合作,设计跨文化交流项目,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推广材料。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发挥引导与支持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但避免过度干预。
(四)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学校在开展研学实践时,应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目标、时间安排、资源分配与安全保障等内容,确保活动有序进行。活动前,教师应进行充分的动员与指导,明确研学任务与学习目标,同时开展安全教育,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指导与资源支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与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收获。学校应注重实践后的总结与反思,通过学生分享、成果展示与总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回顾与交流中深化学习体验。
结语
基于乡土乡情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程,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本土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课程不仅让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更引导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中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延武.文化认同教育融入课程的价值意蕴、校本实践与改进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11):51-58.
[2]万乐.基于在地文化资源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