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与改革研究
何杨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何杨,. 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与改革研究[J].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7035.
摘要: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必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走正确的发展道路,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来继承并发扬良好的教学传统。为了贯彻落实教育活动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断革新发展,全面提高课程质量,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效。下文将针对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思政及改革方向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民办高校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思政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035
基金资助:

在我国当前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环境下,会展是传递文化信息,促成良好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我国每年的各类会展活动不计其数,会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衍生出的新生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成为当前的一大研究热点,人们希望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全面更优秀的人才。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仅仅教授专业技能已经很难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需要教育教学工作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让学生在理念思想上走正确的道路,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民办学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思政教育并不断革新改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概述

(一)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内涵

我国民办高校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面向社会创办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自筹资金,不依靠国家财政性经费。因此民办高校招生对象面向社会,即使是落榜的毕业生或者具备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都可以考虑入学。民办高校为保障教学质量,采取教考部分分离的政策,文凭有一定的含金量。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民办高校定期组织专家评估学校的教育能力,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强调办学特色,关注专业的应用性和职业性,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民办高校课程更加急社会所需,对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这样发展迅速的专业,民办高校集中力量开展专业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根据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其课程思政建设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从理念上来讲,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要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与专业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拓展到专业内容和方法中去。从方式上来讲,思政教育必须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科素养培养、教材内容、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之中,成为如生活学习一样自然而然的活动。从内涵上来讲,不能照搬其他院校其他专业的思政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机制以及专业特色,避免去知识化,而是将知识与思政融合在一起,挖掘和发挥思政内容的特点,避免生硬说教。

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思政,必须利用好课堂渠道,把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与责任融入内容与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会展中处处是思想的体现,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教育对象的特点

如今民办高校的学生多为00后,新的代际特征明显。这些学生对思政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勇于对课程形式和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有新的学习需求。这些学生从小在互联网环境熏陶下,不缺乏物质条件,接受多元思维的影响,注重个性发展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他们个性张扬,主体意识很强,思维活跃,但是心理问题出现的比率较大。要对新的一代展开思政教育,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用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来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尊重他们的特点、习惯、思维方式。民办高校的学生通常有着更深的社会阅历,思想教育必须能够像知识技能教育一样,对未来“有用”,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因此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就变得非常基础和重要。

(三)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面对的职业需求

会展行业属于交叉学科,由多个行业构成了复杂的产业链,关联行业和学科很多,要求人才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更为看重的行业。根据调查分析,企业目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而是倾向于复合型人才。企业向会展人才能够管理会展、营销、人员、设计,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一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的思政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走进会展行业,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专业教学不重思政教育

会展行业能够加快信息传播,便于人们交流文化、知识、科技信息;能够加快交易,扩大经济范围。在人们熟知的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以外,会展活动对文化教育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通。当前的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关注前两者,对文化教育的意义重视不足。通过会展发展经济能够让行业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和学生更加关注会展相关知识技术,促进人才快速成长。这就导致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结构有欠缺,专业知识较多,而文化方面较少,从这一表面现象可见,背后的思政教育不足,才会导致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仅未能认识到文化的意义,更不可能将文化素养倾注在会展工作中。长期将课程思政当做人才培养的附属类内容,重视专业知识,不重视道德素养的提升,虽然可以在进入行业的前期完成基础的任务,但是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建设偏理论不重实践

民办高校会展经济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参与一定思政教育,并认可思政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目前思政教育仅限于理论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与专业课程教学完全分离,是两类课程而不是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课程。会展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复杂,覆盖多个学科,教师不愿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思政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上,急切地将专业课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专业课程学习和练习上,以及开展各类研究项目和实习活动,能够分配给思政教育的精力较少。思政课程总体还是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学生没有深刻地思考过如何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也没有相关的经验。缺乏意识、态度、经验,最终造成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待思政课程,仅将其当做一门必修课,久而久之越来越难以运用思政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来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无吸引力

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个专业各个科目都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然而,民办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无创新精神。即使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只是让静止的阅读材料动起来,并未从根本上丰富教学内容,也没有让课堂教学更有趣更活跃,学生的思维没能得到锻炼,课程思政很难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仅流于表面[1]。学生对于思政相关内容既不重视,又感受不到吸引力,也不了解多接触正确的思想理念对自己走进会展行业有哪些积极的作用,自然对思政内容不关心不愿意倾注更多学习精力,久而久之,甚至会认为学习任何专业以外的内容都挤占了专业学习实践的时间,造成不良后果,给课程思政的推行带来更多困难。

三、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的改革策略

(一)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了顺利推行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教育,首先要在校园内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仅限于一个专业,而是在校园内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下对高尚的道德品质素养心存向往,对思政教育心存敬意。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才能够推行下去。

通过企业家进校园培养未来职场精英活动,或者会长行业精英进校讲演活动的那方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敢向往敢追求。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美学思想、综合素养的会展案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会展内容从而开阔眼界,让心态缓下来静下来,打好基础[2]。我校的一场会展概论课程,以一系列一带一路主题的会展内容,有艺术品展览,有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也有政策演变类的内容,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尚,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与责任,也宣传了会展在外交中国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们认识到思想理念的重要性。

去年的五月,为纪念汶川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教师介绍了与那场灾难相关的主题系列展览。通过多媒体课件,汶川地震纪念馆、灾后重建纪念馆、发展振兴成就展、书信展、抗震主题展等内容,让学生们深刻地了解了灾难过后为了恢复生产生活,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做出的努力。即使是描述个人经历的书信站,也充满着温情,记录了历史中人的生活印记。通过这样的课程及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广博的,思政教育是深刻的,会展也能做的远比经济发展要多,而这需要会展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精神力量以及审美能力,才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与建设者[3]

(二)通过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高校教学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渠道,把握课堂的育人功能,让所有课堂都承担起育人作用,不能把思政教育仅当做政治课的内容,所有课程都应守好思政教育一段渠。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是最直接的,专业课程有着无形的优势: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更丰富的教学空间,知识体系庞大而严密,让育人工作更有力量和厚度,更容易影响学生。众多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表示,对他们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教师。因此,要动员所有专业课教师,让每位教师都重新审视课程内容,深入思考,挖掘或填充思政要素,提炼出所有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让学生自然吸收。

在开展会展项目管理教学时,引入案例结合多媒体教学可见,将我国工程建设的壮举介绍给学生,如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东南亚的铁路地铁等项目,世博会,奥运会等会展项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大型项目都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其内涵是立体的,教师可以从技术、实践操作、运营、推广、思想内涵、教育意义等多个角度展开讲解,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合其中,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认识更深入。

在进行会展大型活动政策讲解时,教师介绍了当前疫情时期和经济下行趋势给会展行业带来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稳定社会局势给行业带来的长期利好。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4]

《会展经济》课程研究会展活动在筹备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经济现象,促成哪些经济活动,形成的经济关系,从而摸索经济规律,是概括性较强的一门课。教师在讲解经济关联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入了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案例。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了开发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其定位、布局与区位经济关系密切,而会展活动在当地极为活跃。根据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定位,高端制造产业,如电子元器件、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相关会展活动较多,并且延伸到全国各地。关于招商引资方面的会展,多由政府主导,与企业筹划的会展活动目的不同,风格各异,但是都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卓越的推动作用。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对会展行业的突出作用感到自豪,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信心得到了鼓舞,对家乡的热爱也更加深沉。教师还对比了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案例,例如天津滨海新区,雄安新区等。通过各地区同类会展活动的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会展业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几节课的内容,学生就通过身边的实际案例了解了家乡经济发展的脉络,不仅教学效能极佳,还潜移默化渗透了为家乡经济贡献热血力量的思想内涵,是非常成功的课程设计。

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融入思政教育。民办高校为学生增加更多的思政案例,有助于学生通过实例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学生参与度

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学生参与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用工匠精神支持实践活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展业,课程内容必须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民办高校借助强大的校企合作优势,为课程实践提供支持。以往的实践内容多局限在校内,开展一些小型的会展比赛等活动,无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场景[5]

在开展会展运营类管理课程时,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市里的大型会馆开展短期实习。学生要参观和研究,也要做几乎所有场馆运营工作。在展会现场工作,学生不仅受到了强大的感官冲击力,还感受到了场馆运营的不易。作为场馆的临时员工,必须尽职尽责,实事求是,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深度了解场馆运营流程,在布展时更加理解背后的逻辑,可以将场馆的长期高效运营作为布展的考虑因素之一,促进会展活动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越来越深入。高校与本地知名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为社会和企业需求配备良好的人力资源,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高校引导学生为企业布展,向全国推介家乡特色产品,承担起一部分经济营收的责任。在真实的环境下,学生不仅获得了更丰富的布展经验,也强化了对家乡的认识,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延伸到对当地农产品、独特艺术形式、文旅产品等不同领域的介绍。经历了大量的实战演练,学生面对真实的会展现场,必定能以自信稳妥的心态去面对,以运用多次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可以做到无处不在,无处不起作用。只要运用得当,必将发挥其作用,让宝贵的思想价值带给学生更加长远的影响和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因此,要求民办高校与教学研究者共同开发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带动学生主观能动积极参与,成为合格的人才。

结语:我国民办高校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组织形态和教育模式。民办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进步,专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人才培养更有竞争力。民办高校在培养职业人才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专门针对社会需求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广大青年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也为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人才。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思政,不断推动民办高校在思想教育上持续前进,为广大学生提供立体、丰富、全面的综合能力锻炼机会,让学生在行业内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忠于.课程思政下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实践和新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30):226-229.

[2]张文宣.CDIO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02):7-10+24.

[3]苏珍,束志高,洪二丽.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06):125-128.

[4]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24(06):84-92.

[5]钟颖.CAFTA背景下会展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7(07):51-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