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策略
孙婧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婧,. 试析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策略[J]. 中国音乐学报,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7006.
摘要: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舒缓情绪,提高学生音乐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音乐节奏训练
DOI:10.12721/ccn.2024.157006
基金资助:

音乐的灵魂就是音乐的节奏感,节奏也是音乐的情感基调,节奏在音乐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通过流行歌曲,点燃学习热情

结合初中阶段音乐课堂教学开展分析,近年来虽然音乐教学已经受到更多关注,但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开展节奏训练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师单纯地将教授学生唱歌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单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科的魅力。所以,为突破这种教学不足,教师应注意将传统教学模式中音乐的节奏训练方式进行改变,通过不断创新优化,确保有效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感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流行歌曲教学,激发学生对节奏训练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知到音乐的节奏。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汪正正的《超越梦想》,这首歌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歌曲之一,2016年获得华语金曲30年经典歌曲奖,在当时可谓是万人传唱,红极一时,堪称流行歌曲的典范。这首歌传播了奥运精神,展现了体育精神,歌曲节奏感较强,能够催人奋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首歌,当时申奥成功后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鼓励学生在班级合唱这首歌,进而感受集体合唱的力度,并以此深度感受歌曲的节奏感,点燃学生的歌曲学习热情。

二、利用生活内容,开展节奏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从生活角度理解音乐的创作含义,真正将音乐与节奏感进行融合。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音乐内容传递给学生,并将节奏感在音乐曲目中为学生导入,激活音乐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感。教师将一些与生活内容相关的音乐节奏对学生进行播放,如汽车鸣笛声、小鸟欢唱声、雄鸡啼鸣声等,建议学生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筷子、勺子、脸盆、水桶等工具进行敲击,以此感受音乐的节奏,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常见器物感受音乐节奏,并通过感受不同器物敲打出不同音乐节奏的方式,提高学生节奏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更为真实的场景中感受节奏的魅力,确保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为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节奏感,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引入流行歌曲,并为学生讲述歌曲与生活的关系,以增强学生对歌曲节奏感的理解。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检阅进行曲》这首歌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先将音乐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再组织学生倾听生活中走路的脚步声,然后,模仿检阅时候的脚步,并将两种声音进行对比,以此能够更深刻的领悟到检阅脚步声音的特点,让学生感受脚步声中存在的韵律感,对行走的节奏及规律进行感知。这种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能够促进学生高效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保障音乐节奏训练课程的有效开展。

三、创设训练情境,感知节奏魅力

为帮助初中阶段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节奏的美妙,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音乐训练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度感知节奏的魅力。语言教学是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而以多元化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对初中音乐节奏训练教学而言具有突破性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优美的、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构建音乐情境,教师也应注意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为,能够以得体大方的姿态,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认知音乐中的节奏感。教师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利用拟人、修辞等教学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力较强,氛围浓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构建的语言氛围中感知音乐的节奏魅力,促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以不同的语气讲授不同歌曲的含义,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歌曲的特点,加强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如在导入学生学习《茉莉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由于这首歌曲具有亲切抒情的特点,歌曲的旋律柔美、细腻、婉转。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歌曲自身的特点,用悠长、婉转、富有韵味的语音讲解歌曲的节奏,这种语言情境会强烈地感染到学生,让学生能够高效理解歌曲中蕴含的节奏。而在学习《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过程中,由于这首歌曲激昂慷慨、气势磅礴,具有较强的力量感,其节奏也是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所以,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感受歌曲节奏的过程中,应运用力度较强的语气讲授课程,以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以语言的方式为学生构建沉浸式学习的情境,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理解能力。在学习《黄河大合唱》音乐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通过有节奏地朗诵旁白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节奏学习情境,并鼓励学生模仿教师朗读,以此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在朗读过程中,应注意节奏的大小应与声音的强弱相呼应。

四、运用音乐游戏,调动训练自觉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应注意音乐中的音符。一个个音符组成了音乐,音符不同,之间存在的节奏就不同,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强化训练音乐节奏,才能对音乐节奏进行感受,并能够逐步体会到音乐节奏中的趣味性,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自觉意识。但是,音乐节奏训练相对枯燥,而以传统的按课本讲解的模式对学生讲解音乐的节奏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若通过多次、反复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虽会对提高部分学生的节奏感有些作用,但由于方法过于单调,会让大部分学生感到厌烦,导致音乐节奏训练效果不够明显。所以,教师需要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导入音乐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能够愉悦学生心情,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五、融入音乐乐器,提高欣赏水准

音乐与乐器是相依相存的关系,在乐器的点缀下,音乐能够焕发出自身的活力。在对学生开展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音乐乐器教学工具的特点,通过乐曲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通过音乐乐器引导学生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乐器的了解,进而认知到音效、音色等知识,对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大有裨益。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节奏,并演奏四分音符,能够让学生从多元角度认知音乐节奏。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不同的乐器,帮助学生对乐器的音质进行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乐器能够产生不同的节奏,让学生的音乐节奏理解能力可以获得突破性提升。教师可以利用打击乐器引导学生训练节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节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准。

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音乐节奏训练,应注意通过音乐理论认知、节拍训练及音乐赏析等方式进行,促进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可以获得不断增长,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自觉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的学习价值,做到通过节奏训练调动学生音乐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感知音乐节奏,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水准。

参考文献

[1]郭青文.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03):16-18.

[2]魏江鱼.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21):33-3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