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教育视域的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刘文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文涛,. 基于审美教育视域的小学音乐教学研究[J]. 中国音乐学报,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079.
摘要:
音乐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展现它的价值。而在教育的道路上,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还是一门心理课程,它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感知。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巧妙运用音乐进行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初期,可塑性较强。在时代发展潮流中,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在音乐课中渗透审美教学,对孩子的道德基础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更应该利用音乐审美教育,起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水平,提升艺术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音乐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DOI:10.12721/ccn.2024.157079
基金资助: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小学教育要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认知美、感受美、审美”。而音乐课程作为艺术人文课程,不只发挥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效果的作用,还能通过音乐的特殊感染力,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力量,达到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需要通过多角度优化音乐教师教学方式,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知艺术的魅力,在音乐中找到心灵归属,实现对美的积极认知,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添砖加瓦。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一直是学校开展素质化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音乐让学生在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耳听和用心感受音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可以利用其审美功能,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改善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健康心理状态,起到良好的治愈心灵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的感受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此外,学生在面对新颖的音乐审美教育时,会不自觉地产生兴趣。在这样的兴趣驱使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音乐治愈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和优化学生心理状态的教学方法,能够给学生闲适、安静的感觉,学生不会再感到无所适从,而是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感知。这种有效的教学联动,也能发挥音乐教育巨大的作用[1]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听——进行音乐欣赏

小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弱,鉴赏能力较低,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审美功能的拓展延伸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音乐技能、让他们知道音乐是什么,然后再欣赏不同音乐作品,获得心灵的洗涤,感受音乐的美感[2]。让学生们在欣赏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和独特的美丽,让学生于无形之中爱上音乐、渴望音乐,让音乐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在其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亲近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的认知。比如,可以给学生放《友谊地久天长》《让我们荡起双桨》《同桌的你》等歌曲,欣赏完毕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增强学生参与度和欣赏的深度,要让学生带入自己的情感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之美。还可以开展班级音乐分享会,启发学生们学会在班级里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让音乐的交流无止境,让学生们通过音乐的交流,促进同学关系和班级团结,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享受音乐让学生们披上无形的翅膀,在快乐的蓝天中飞翔。

(二)感——渗透音乐故事

学生们特别喜欢老师给他们讲故事,这是因为故事中的事物有趣、丰富,有些人物形象聪明、有智慧,能启发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在进行音乐审美教学时渗透音乐故事,这样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效果会更明显。我们应该深入音乐教学工作,开展富有成效的音乐故事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启发智慧的思考,在故事情节中培养生活、生命意识,通过不断滋润学生,让学生在爱和关怀中不断成长。因此,教师要创作符合学生心智成长的故事,让故事以音乐为背景,让音乐以故事为基础,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故事精神,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感受音乐的审美内涵[3]。比如,在一次音乐鉴赏中,我给学生拓展了阿炳(华彦钧)的故事。他童年丧母,后又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音乐,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作为民间艺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和音符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今天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都是他的作品。学生都不禁佩服这个民族音乐人,他的故事也启发了在场的学生们,让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音乐的美感。成长这条路对这群学生来说又宽又长,艰难险阻不断,但是阿炳在困难的境界下,也造就了成功的一生,学生们也相信自己用同样的努力和坚持,感受奋斗之美,实现思想的升华。

(三)唱——鼓舞心灵

基于审美的小学音乐课程漫长而艰辛,不能仅仅依靠感人肺腑的故事来引导美育,还需要不断用其他方法来推动课程进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需求,为学生规划歌唱曲目,从欣赏、品味到吟唱,让学生在这一系列课程设置陶冶心灵,培养信心和勇气,并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古诗词歌曲让学生学唱,具体来讲,我们都知道王维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在《山居秋暝》中,我们先提炼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诗人在初秋雨后黄昏所见之景,展现了王维高洁的情怀,尽显诗情画意,也再现了王维心中的“风花雪月”的理想境界。在古诗词吟唱学习时,除了通过名句为基点展开音乐吟唱教学,还可以拓展这首诗相关的音乐作品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如国风音乐人银临的同名歌曲《山居秋暝》,学生可以学唱这首歌,在婉转、欢快的曲调里更好地理解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写作境界。在这个时候,学生们更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感受音乐和古诗词融合的意境美。

(四)悟——提升音乐文化理解

深挖音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着明显的积极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感悟音乐文化之美。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爱国主义音乐内容,紧扣素质教育理念,指引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发展,发挥音乐学科“育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小学音乐的美育作用。例如,根据“爱国”的音乐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徽国旗真美丽》等歌曲。教师可以在进行学习前给学生介绍它们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知自己身为华夏儿女和祖国母亲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境,感受个人和祖国之间,亘古不变的情感。与此同时,可适当引入爱国主义电影——《我的祖国》的一些片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感知音乐教学的内涵,践行音乐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升音乐美育的效果。

结语:

总之,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类成长和性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新颖环节,直击学生灵魂,感染学生心灵,完善学生品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未来,音乐老师仍要不断进行音乐审美教学模式的新尝试,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之美,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有效地渗透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丽丽.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分析[J]. 华夏教师, 2021(16):2.

[2] 赵天夏. 从审美到立美——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对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 北方音乐, 2020, 40(7):2.

[3] 桑发德, 梁爽. 小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理念更新与提高对策[J]. 教育研究, 2022, 4(11):19-2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