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奖学金制度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不小的影响,如何优化奖学金制度,实现高质量实施,同样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学生的深度访谈和调查发现,治理思维的缺位是影响高校奖学金制度高质量实施的显著原因,因此,本研究尝试以调查数据的发现作为逻辑起点,思考奖学金制度的优化策略。
一、学生是奖学金制度实施质量高低的首要评判主体
“高校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有所淡化”,但仅从资源配置这一角度看,“高校与政府的资源依赖关系”却持续得以强化。特别是当前公办院校办学经费仍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性拨款。在这一模式下,从上至下的管理思维自然而然地成为评价高校运转效率的主导。不过,对于政策制度的完善,仅仅依据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审视是不够的,其评判结果会受到管理者立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而学生作为政策实施的对象,他们的感受和诉求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二、资助制度助困、奖优成效几何
课题组对某省五所不同层次高校的2000名大二、大三和大四的本科生进行抽样并发放问卷采集数据。样本选取的过程中,剔除无法给出明确反馈的若干数据和样本,如漏选、多选等相关数据以及整份问卷给出完全一致答案的若干样本。经过预处理,共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469份有效问卷。本研究问卷的试测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值为0.85。正式问卷KMO值为0.781(P=0.000),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其调查数据的可靠性较高。数据分析发现如下:
(一)奖学金难以起到奖优作用
奖学金是否起到奖优作用,涉及到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问题。理想的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拔出来的优秀者应该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度。不过,在学生眼中,现有的资助制度并不能选拔出此类优秀的学生。本次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并不认可奖学金获得者的能力。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优异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仅仅是培养出热爱学习的人,而是能够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同时实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人。
(二)奖学金激励少数学生
奖学金的目的在于奖优,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们奋勇争先,保持积极向上的成长姿态。部分具有竞争性的助学金同样具有奖优的性质,而不仅仅是助困。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更多是面向整个学生群体,如果激励了少部分人,却让多数人产生消极的情绪,那么,这样的奖学金也是不可取的。现有资助体系获奖难度大、覆盖面低,不少学生对奖学金评选的参与性较低,难以通过奖学金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发挥受限。依据调查数据,五所样本高校中,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占比高达41.7%。在一项有关奖学金获得难度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获得奖学金难度较大的学生人数高达76.0%,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奖学金难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助学金难以起到助学作用
通过对某省五所高校的调研,本研究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每年的资助金额低于预期,难以真正实现减贫。在“我认为学校每年的资助金额低于预期”选项中,42.7%的学生认为高校资助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其真正的需要,只有4.7%的学生对现有的资助金额表示满意。
(四)实施资助制度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
如果操作不当,面向人的评价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奖学金制度同样如此。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诚信危机。
一部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贫困身份,以摆脱在奖学金评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这样的负面示范效应是人才培养中的大忌,无益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进和落实。
第二,集体认同感缺失。
如果奖学金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那么被评价的对象——学生就会降低对集体的认同感,甚至引起抵触情绪。
三、如何优化:以学生为核心的高校资助制度实施成效追踪机制
为应对资助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成效追踪机制的构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当然,在其构建之初,不可避免的面临决策稳定性与权威性的挑战,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将促使决策制定更加理性、科学和合理。
(一)学生反馈是资助效果评价的核心依据
在资助体系下,学生是否因为资助制度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因为资助而减轻了贫困所带来的困扰,第三方的反馈很难准确,只有依据学生的反馈才可以获得准确的结论。因此,如何获得学生的反馈,就需要构建高校资助制度实施成效评价体系。
(二)院校研究是高校资助制度实施成效评价体系的支撑
实施成效追踪机制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从“管理”到“治理”,学生的反馈非常重要,实施成效追踪机制则可以将学生的反馈有效落实。成效追踪机制以可量化的数据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数据支撑的经验研究,准确把握政策、制度的实施成效这对于决策制定准确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落实全人评价是优化资助制度的治本之策
适度调整“国家励志奖学金”名称或许可以在保证国家奖学金竞争力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国家奖学金的金额,扩大其覆盖面,进而让两种国家级别的资助在不同的跑道上并行不悖,这或许是未来资助体系实现突破的出路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晶,范晓婷.我国本科生奖学金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7(07):93-96.
[2]陈廷柱.“项目体制”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03):11-13.
[3]刘泽云.教育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8-111.
[4]黄捷扬.筛选理论视角下的高考改革趋势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0):16-18.
[5]桑志坚.学校中的信任:一种社会学的阐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4):27-33.
[6]黄贤智.基于层次分析的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评价模型构建[J].大众科技,2020,22(07):111-113.
[7]潘玉驹.高校学生评价的“麦当劳化”及其超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6):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