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货币一词可以表示很多东西,但是在经济学领域,它只有一个特定的含义,为了避免混淆,我们首先必须分清楚经济学家所使用的的货币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有什么不同。
经济学家将货币定义为在商品和劳务支付或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通货(包括纸币和硬币)显然符合这样的定义,也是货币的一种。大部分人说起货币时他们所指的就是通货。然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将货币仅仅定义为通货显然过于狭窄,因为支票也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支付手段,支票账户存款也被视为货币,也同样能发挥货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经济学家将可用于消费的通货、活期存款和其他形式能用于支付的财富和货币做了区分。为了精确地说明什么是货币,我们需要从货币的功能上阐述什么是货币。
不管货币是贝壳、石块、金银还是纸币,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它都有三个基本功能:交易媒介,计量单位,价值储藏。
1.我们首先来了解货币的第一个基本功能:交易媒介。
对于经济中所有的市场交易而言,以通货或者支票形式存在的货币都是一种交易媒介,我们使用它来支付商品和劳务,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能够极大地减少花费在交换物品和劳务上的时间,从而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古代交易媒介出现之前,以物易物的社会,交易成本非常高,因为人们必须满足“需求的双重巧合”,因此他们交易的成本非常高。如果存在一种都认同的交易媒介,也就是货币,就可以降低交易的时间,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还促进了社会分工。对于任何可以充当货币功能的商品来说,他必须满足几个条件:(1)必须便于标准化,其价值便于确定;(2)必须被广泛接受;(3)易于分割;(4)便于携带;(5)不易变质。在人类历史上,满足以上条件的有很多形式,从贝壳到石块,贵金属以及后来的纸币。
2.接下来,我们来介绍的第二个功能:计量单位。
货币的第二个功能是作为价值计量单位,我们用它来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正如我们用公斤来衡量质量,用米来衡量长度。为什么说这项功能很重要呢?我们再次用以物易物的经济社会来说明。如果该经济社会只有三种物品,比如说牛肉,房屋和汽车,为了进行相互交换,我们必须知道三个价格:用牛肉衡量房屋的价格,用房屋衡量汽车的价格,以及用汽车衡量牛肉的价格。如果该社会有10种物品,为了相互交换,我们必须知道45种价格;如果有100种商品,甚至更多,那价格的种类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将非常不利于交易。此时用货币来标明所有物品的价格,价格的数量就大大降低。可以看到由于货币价值计量功能的发挥,需要考虑的价格数量减少,从而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经济越是复杂,货币的这一功能所带来的好处也就越大。
3.我们来介绍一下货币的最后一个功能:价值贮藏。
货币还发挥着价值贮藏的功能,它是一种跨越时间的购买力的贮藏。我们利用此功能将自己的收入和支出时间分开,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想在获得收入的当时就进行支出,而是要等到我们有购物欲的时候再进行支出。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货币不是唯一的;任何资产,不管是股票、房屋都可以用于贮藏财富。很多资产在作为价值贮藏时较货币有更多的优点;它们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息收入、会升值,或者提供其他功能。如果用这些资产来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更为合适的话,那为什么人们还要持有货币呢?答案是:流动性,即某项资产转化为交易媒介的相对快慢和难易程度。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很高。货币是所有资产中最具有流动性的,由于它本身就是交易媒介,不需要转换为任何东西,所以可以直接变现为购买力。
上面,我们清晰地阐述了货币在经济学中的确切含义,接下来我们详细阐述“通证”的由来及其未来在数字金融领域发展的价值。
说起“通证”我们首先要提到就是区块链,随着比特币的大火,人们对于区块链这个概念应该都是非常的熟悉。区块链技术是比特币得以正常存在和运转的的底层技术。并且在区块链被视为数字货币经济革命的前沿后,领域内才慢慢地把这个新技术革命语境中的词汇称之为“通证”--“可通行的凭证”。通证是可以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是区块链网络的记账方式,由密码学来保证安全性且在网络中可以自由流通。然而通证并不是通货,更不是货币,也不可能取代货币,可作为一种经济价值体系的补充。
通证一词首先源于单词“Token”,原本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术语,在网络通讯中,“Token”原本的意思是指“令牌”, IBM 曾经开发过一个局域网协议,叫做Token Ring Network。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轮流传递一个令牌,只有拥有令牌的节点才能通讯。网络中它其实就是一种权利,或者称之为权益证明。用一个更恰当的方式来定义,“Token”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简称通证。
通证的发展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在互联网时代,通证最初是指登陆验证的令牌;第二阶段是以太坊(一种代币开发标准)出现后,通证成为可以在交易所直接交易的资产;第三阶段,通证的定义为“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或者“可流通的凭证”。今天,人们开始将可流通的凭证拆开来看,首先是可流通,其次才是凭证。说到可流通,就会想到货币,然而通证自然不是货币,它既是价值传递,价格发现的介质,又能作为对标显示的价值体系。其次,凭证可以理解为权益,他是一种证明手段,更是一种社会公示,又代表着相应价值。由于通证是以区块链作为技术载体,所以保证了它作为凭证的可识别和防篡改的特性。
通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推进的结果。那么,通证、代币、数字货币又有怎么的区别和联系呢?早些时候,人们曾经将通证等同于代币,然而区块链发展到今天,用“代币”一词来说明通证显然是片面的,通证显然不是单纯的币。一般而言,在区块链中,我们提到的币都属于“加密货币”。加密货币通常是去中心化的,一种作为交易媒介的数字资产。它使用密码学来保护交易和验证资产转移,并严格控制新单位的创造。如果把加密货币放在更大的空间来看,它同时属于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而虚拟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字表达。简而言之,通证不能和加密货币画等号。
加密货币有以下几类:
(1)原生或者内置代币,如比特币、以太坊;
(2)资产支持代币,通过ICO(首次币发行)发行,如量子链;
(3)资产衍生代币,通过IFO(首次分叉发行)发行,如比特热点、比特现金。
加密货币系统要满足以下条件:
(1)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就能达成共识;
(2)系统对加密货币单元及其所有权进行了概述;
(3)系统定义了是否可以创建新的加密货币单元以及如何生成这些新的加密货币单元并确定其所有权;
(4)加密货币的所有权可以用密码来证明;
(5)系统允许加密货币单元的所有权更改的交易进行,只有当现阶段该加密货币单元的所有权可被整个系统证明时,交易才算是完成;
(6)如果同时输入两个不同的指令来更改同一加密货币单元的所有权,那么系统将最多执行一个指令。
就是说,加密货币系统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系统。加密货币单元所有权通过密码证明,即“挖矿”时通过计算哈希值确认。当交易发生时,需要整个系统确认,即要保证交易的不可篡改性,又要确保其安全性。
根据分类,通证可以算是加密货币的一种,因为它既可以流通又可以交易。然而,在泛区块链生态系统中,通证可以是任何权益、价值,不仅仅是代币的权益证明。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数字货币看作一种特殊的通证。通证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是区块链网络的记账方式,可在网络上自由流通。
通证的定义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它有三个必要的要素。
第一,“权益”,即通证具有固有的内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和形态。它既可以是实体商品,也可以是没有实体的股权,也可以是一种信用或者权利。它来源于社会对其价值背书方信用的认可;
第二,“证”,即通证是依靠密码学来保证安全性的。其流通的条件是真实性,可以被识别,无法篡改;
第三,“通”,可在网络中自由流通。具有使用、转让、兑换、交易等特点。
这是通证的三个基本特点,通证就是这三者构成的统一体。
上面,已经比较清晰的阐述了通证的概念,由来和要素特征,接下来我们来说明一下通证未来发展以及和传统货币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通证与资产之间的对应关系。当一个经济系统运行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度量这个经济系统中出现的经济价值,这个度量价值的东西需要具有稳定的性质。众所周知,最早的货币是拥有真正内在价值的代币,如贝壳、贵金属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货币已经开始趋于虚拟化,货币的创造中,只需要保持其特定形态。简单来说,货币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象征符号,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为多少并不重要。伴随着货币与其价值的分离,市场对于铸币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货币市场价值的信任来源于国家权力机关,以及对于货币本身的信任来源于货币的铸造机构,因为货币本身的防伪和不可复制变得重要。这些技术通过简化验证,成为其信任稳定的源泉。技术的进步使货币的内在价值和其被广泛认可的市场价值二者更趋于独立。进入21世纪,数字化技术推动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使有形货币逐渐退居市场幕后。货币发展的最终形态是任何的有形工具都将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出门不带钱包已经司空见惯,电子商务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过程。尽管其省去了中间商的成本,但出于平台交易机制的原因,互联网商家不可避免地采用在线支付系统进行交易。同时,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结算代理第三方不断发展,大大降低了买卖双方交易结算和货币化的成本。对于卖家和买家,基于平台的统一的在线账户进行交易将更加便捷高效。
在未来,信息技术创新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非居间化也将不断推进。此时,通证的概念的诞生,它也是货币进化史的必经步骤。非居间化的最终形式便是与通证互为表里,同时通证的存在是交易在给予区块链的系统中储备资金,无须中央结算处理系统的中介机构便可让交易活动即时完成。无须中央结算处理系统的中介机构分配交易费用和对储值服务取代信贷服务的鼓励,最终驱动通证在数字金融领域不断地向前发展,降低社会信用成本,提高经济运转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明星,李霁月,王沫凝. 通证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2019:1-14.
[2] [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M].版次(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1-95.
[3] [美]阿尔文德·纳拉亚南 约什·贝努 爱德华·费尔顿 安德鲁·米勒 史蒂文·戈德费德. 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