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不仅是我国基础产业,而且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着力点之一。为促进三农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增收增效,必须利用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革生产模式。国内农业逐渐推进机械化生产模式,但是山区农业与平原农业相比具有特殊性,机械推广难度较高,应采取可行性策略解决客观难题,又好又快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
1在山区落实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
山区是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山区在农业发展中技术应用滞后,经济水平较低,受到天然地理环境限制和农民生产理念等影响,当前山村机械化程度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农业种植是山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机械化水平低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人力,此种高劳动强度、低生产效能模式对山区长效发展而言利大于弊,不利于山村脱贫。立足山区农民角度,落后生产方式将导致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持续处于低水平,进而农民平等地享有影响教育、医疗等权利,造成区域发展恶性循环。立足国家发展宏观角度,山区生产效能低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有害。农业机械化的推行目的是以现代机械生产力缓解劳动力压力,逐步降低人工投入,进而改变生产方式,逐步增强山村生产效能,促进山区富裕[1]。
2农业机械化在山区的推广难点
2.1自然条件限制
山区地形条件较差,地势起伏,平缓度差,以分散的小面积田地为主。此外,山区道路崎岖,机械难以有效运输,而机械设备使用需要能源支持,燃料等采购困难,无法保证能源供给及时。部分农民采购机械设备后,局限于自用,设备利用率较低,长期闲置缩短设备使用寿命,造成经济损失,导致农民对待机械设备态度更消极。
2.2发展意识保守
山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因素构成复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展意识保守是主要因素。山区农民长期依赖传统生产模式,积累了该类丰富经验,习惯于基于经验从事生产活动,对新生产模式接受度较低,适应性较差。
2.3农业政策影响
山区田地不仅地形复杂,而且存在较大坡度,机械设备进入困难,同时土地缺少平原土地的连贯性,地理条件较差,连片机械耕作可操作性较差。发展过程中受国情影响和山区环境影响,在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山区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导致山区农业机械发展基础条件不足[2]。
3基于山区农业特殊性推广机械化的可行性措施
3.1改善基础条件,实现因地制宜
山区机械化建设与平原农村机械推广在推广环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也应因地制宜调整推广策略。应从山区地形条件出发,明确山区田地规格小、地势起伏大、大型机械作业困难等问题,针对山区农业生产环境设计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应鼓励研究机构加强适用于小面积耕地使用的机械设备,鼓励企业进行低成本高成效的农业机械生产。应保证推广的机械设备与农村生产环境具有较强适用性,切实缓解劳动力压力。在推广前,应全面勘察推广区域,了解基础生产环境,深入农户调查,切实掌握农民生产难题,明确农民对新机械设备的普遍需求,持续优化机械设计,提高机械与实际应用环境的匹配度。应基于现有农业机械针对性改良,从而降低设计推广成本,促进机械使用成本控制。在推广新设备时,应科学选取试点,在目标推广区域选取一处有代表性的田地试用设备,组织当地农户实地参观考察,鼓励农民现场提出质疑,回答农民疑问,消除农民疑虑。在推广过程中,应派遣技术人员扎根一线,实地指导农民科学使用机械,指导农民解决常见使用故障,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应设置机械推广服务站,科学分布服务点,定期回访机械使用情况,征求农户改进意见。应开拓能源供应渠道,保证农民可及时获取机械能源补给。提供入户检修服务,及时帮助农民排除设备故障。机械设备使用通常对生产环境具有一定要求,山区地理条件较差,以坡地、梯田等为主,相对平缓的耕地通常规格较小,很难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因此应以小型机械推广为主。国内平原地区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以东北为例,大型耕种、翻作、收割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山区中小型设备更具适用性,可帮助农户在春耕和秋收季节快速完成耕作或收获,与传统人工相比效率显著提升。尤其是极端天气到来前,农户可利用机械设备抢占先机,及时抢种或抢收,把握种植时机,减少自然天气造成的损失。
3.2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科技宣传
机械化农业在山区中实现的主观影响因素是农民观念问题,应针对农民接受度设计策略性宣传方案,采用入村、入户宣传模式,使用平实、亲民的语言向农民说明使用机械设备对缩短工期、提高能效的实际影响,分析长效影响。应编写易学易记的宣传标语,张贴宣传,促进农民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生产理念。应科学选取试点,通过优惠政策等设置农户试点和农田试点,使农民实地感受机械化生产优势,使农民看到机械应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先进带动后进,通过逐步推广实现全面机械化覆盖。山区地形条件复杂,山区内部和外界环境互动性差,先进生产理念与生产方式向山区传播缓慢,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相比,山区信息获取落后。经济、交通条件落后影响上山区教育发展,导致山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农民对生产方式改革的认知。不仅如此,经济落后也意味着变化成本更高,山区农民出于对新生产模式的不信任而表现出较低的积极性。知识水平低也使农民对自身是否能良好使用机械化设备心存疑虑。机械化设备与传统农耕设备相比价格较高,许多农民无力购买新设备是客观原因。通过宣传促进生产意识转变,强化机械化生产理念,宣传补贴政策,可有效减少农民疑虑,提高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认可度。
3.3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全面优化
应通过政策支持推动相关研究,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相关人才,增强小型农业机械研发人才储备,提升研发能力,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扩大社会生产力。应分析市场需求,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导向,针对农户经济条件较差问题,着重推广使用成本低、实用性强的小型农业机械。应促进财政补贴,针对性设置农业机械补贴项目,引导农民在农业机械方面积极消费,提高农民购买力。山区机械化推广困难受到政策支持不足的影响。国内农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种责任制推广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生产水平提升,激发农民能动性。但是此种生产制度存在局限性,即包产到户后,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独立耕种,原本大面积土地从管理层面被人为分割为若干小规格土地。机械化设备在平原环境中作业时,耕作环境平坦,不易影响周边农作物。或者田地相邻的农户经过协商,使用机械设备进行计划性耕作,或按顺序收割,可操作性较强。针对此种问题,推广小型机械,可提高设备对环境的适用性。同时可组织农民合伙购买器械,降低使用成本[3]。
结论:综上所述,山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农业生产,受到多维度因素影响,山区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为提升山区农业效能,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开展机械化推广。在推广机械化生产方式进程中,应从转变农民生产理念出发,加强政策引导,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方式改革难题,帮助山区农民突破生存困境,改善生活质量,积极建设现代化山区。
参考文献:
[1]向桦枫.加强农业机械推广 促进山区脱贫致富[J].中国农机监理,2020(10):34-36.
[2]郭远成.加强小型农机的推广,助力山区乡村振兴[J].农家参谋,2020(18):99-100.
[3]张世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家参谋,2020(04):99.
作者简介:王泰金(1976-),男,大专,工程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