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孩子提高内驱力建立自信心
史成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史成琳,. 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孩子提高内驱力建立自信心[J]. 国际教育论坛,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552.
摘要:
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内驱力的激发不仅要依靠学校,更要依靠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整个生命过程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内驱力
DOI:10.12721/ccn.2024.157552
基金资助:

引言: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对于绝大多数教育者而言都是一道难题。那么,是否可以从培养外驱力着手,再进一步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

--《教育家》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一般在两至三岁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后,最先做的一定是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一味地逼迫孩子必须听话,甚至通过一些强化或惩罚的方式试图达成这样的目标,那么孩子就会有两种表现:要么很抵触,然后跟家长发生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要么特别顺从,但这种顺从埋下的一个隐患是,以后当他需要独立做事或做决定时,没了家长的指令,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后者就是典型的缺乏内驱力的表现--家长催着,我就去做,家长不催,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无条件的爱,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内驱力,促使他们自主追求更好的自己。

一、合理运用内驱力

内驱力如同一颗种子,萌发于孩子的内心,但非常依赖环境。对于父母来说,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培育这种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学习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很难得到正反馈,孩子就会产生动摇,难以坚持下去。而外驱力的好处是,它的正反馈来得特别快,给孩子及时的肯定,会让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从而更愿意去学习。

而且相比内驱力而言,培养外驱力相对简单,常用的方式有奖励和惩罚,我相信很多家长也在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给予孩子的奖励,一定要符合他当下的心理需求,才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比如你跟孩子说:“好好学习,考得好,带你去动物园玩,如果孩子特别“宅”,对此就不一定感兴趣,也就难以起到激励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一点,物质奖励(外驱力)不宜使用过度。我们需要明白,同等强度的物质奖励对孩子的激励作用会越来越小,要产生相同程度的激励作用,物质奖励的强度就得越来越大,甚至大到家长不愿承担,或者大到会破坏掉孩子天生的内驱力。因此,建议父母们要尽量少用物质奖励、多用精神奖励,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防止孩子变得过于功利。精神层面的奖励,主要有语言奖励、行为奖励、荣誉奖励、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这些能够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

外驱力要有退出机制,哪怕是精神奖励也不宜一直长久使用下去。具有内驱力意味着不管老师表不表扬、家长给不给奖励,孩子都愿意去做这件事,因为做这件事能够让他感受到自己实现了一个目标。我们使用外驱力不是为了让孩子一直做某一行为(比如学习),而是激发孩子做某一行为的动力和兴趣。当孩子开始某一行为之后,外驱力就应该慢慢撤除,鼓励他在做这一行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内驱力。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需要循序渐进,让孩子感受到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之后的快乐。让一个原本不愿学习的孩子能够自主学习,一定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积极的、正向的反馈,他就会想自己做这件事是否值得,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商定一个大目标,并且把这个大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打卡”等形式给孩子一些小激励,让他们从每一个正反馈中积蓄力量,激发自己的内驱力。

二、巧妙运用外在的促进手段

学校里某个孩子不想写作业,乱涂乱画交了上来,他的授课教师用简笔画绘制了表情包,并附文“作业略显粗糙,与本人气质不符”。孩子一看,这不是夸赞了自己气质好吗?为了配上这个气质,他把下一次的作业写得工工整整。交上作业后,教师又绘制了表情包:“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表扬你+3!”连画3个方框,都写着“表扬你”。孩子很开心一一这样就能受到表扬?他想知道,如果作业正确率更高会怎样。第三次作业发下来,他收到了一个惊守表情包:“天啦噜,进步这么大!”此后,他的学习动力越来越足。

(一)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

能否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首先要看施加外驱力的家长和教师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积淀。使用外驱力时,教育者要注重方式方法,给孩子一个自我驱动的理由。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计学习小组,为孩子们制定目标计划,让他们明白这样做会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给予学生正向反馈。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异性之间更愿意交流的特性,安排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讨论,来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积极表现的意愿。

外驱力是否能化为内驱力,还要看面向群体的特性。例如,公开排名对于排名靠前或是达到某个基准线之上的孩子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于基准线以下的孩子则不一定奏效,甚至还会有负面影响,加剧他们“摆烂”的心态。如果孩子具备内驱力基础,用一些适合的外驱力手段,可能会让他们本身的内驱力更加旺盛。反之,如果孩子的内驱力基础没有铺垫到位,一些外驱力手段就不足以刺激他们内生出学习自主性。

(二)思考并运用内驱力

不论何时,我们都应思考孩子进入社会后要如何自我学习、自主实现价值。这里涉及三个需要考量的点:成功、幸福和快乐。

成功是孩子和社会的关系。在教育理念一致的情况下,家长要常与孩子沟通,在与之建立平等关系的前提下,借助身边资源引导孩子确立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当我们看到为疫情忙碌的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向孩子发问:“你如何评价他们?你认为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对社会有哪些价值?未来你是否愿意成为这样的人?”通过沟通,孩子将渐渐理解价值感的含义,进而明确自己的志向。

幸福是孩子和伴侣的关系。当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具体描绘期待的未来生活图景。比如你在哪里、在这里你和谁在一起、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孩子还是想象不到,家长可以用一些更加具象化的问题加以启发,比如南方还是北方、中国还是外国、靠山还是邻水?有了这类目标,孩子在面对决策时就会更加清醒。

快乐是孩子和自己的关系。自我认知是一门大课,如果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就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家长可以向孩子提问:“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孩子会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家长可以再次提问:“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优点?又有哪些缺点?你的性格外向吗?”通过细化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质。

当孩子明白了我是谁、我将来要干什么、我要过上怎样的生活,就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明确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育,2016(Z1):33-42.

[2]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