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在急性中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研究
王秋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秋杰,. 中医内科在急性中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研究[J]. 中国中医药,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024.
摘要:
中风患者会出现口歪眼斜、智力障碍、半身不遂等症状,它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其发病率在逐渐上升,并趋于年轻化。中医认为中风是阴阳失调和气血逆乱所致,它与人体肾脏、心脏及肝脏等重要脏器有莫大的联系,目前中医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相关资料显示,对急性中风患者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中风是现代医学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它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突然晕倒,口眼歪斜,身体活动受到限制。据相关数据表明,中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且发病趋势具有年轻化的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之下,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治疗效果的成功还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相比之下,中医内科治疗手段则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急性中风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关键词: 中医内科急性中风治疗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024
基金资助:

正文:   

一、资料

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急性中风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 30 例。观察组男 14 例,女 16 例;年龄 42~75岁,平均(58.6±8.5)岁;病程 19~26 d,平均(22.3±2.2)d。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 ; 年 龄 44~75 岁 , 平 均 (60.2 ± 8.3) 岁;病程 18~25 d,平均(21.6±2.5)d。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42~75岁;②均符合急性中风的诊断标准;③治疗依从性较好;④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心等疾病;②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③临床资料不全;④经检查确认其为脑外伤、血液疾病等引发的中风。方法:①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需根据患者症状来实施,对于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使用 20%的甘露醇 125 mL,以此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而对于出现抽搐昏迷的患者应及时为其注射安定、糖皮质激素,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降温,另外还需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②观察组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清开灵注射液分2次与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连续治疗 1 个 月,并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其穴位主要有内关、三阴交、人中、委中、风 池、集极泉等,对于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应加上玉液金津,而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加上翳风、完骨,1 次/d,留针30 min,具有疏通经络、醒神开脑的作用,但要注意一点头部针刺的治疗方法必须要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以保证其手法及操作的准确性。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①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其包括上肢部位及下肢部位,分值0~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强。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判断神经功能,主要包括肢体共济失调、感觉、意识水平、凝 视、语言等 11 个项目,分数 0~42 分,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随评分增高而加重。③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穿衣、转移、进食、洗澡、上下楼梯等11个项目,总分100分,0~20分表示极其严重功能障碍;25~45 分表示严重功能障碍;50~70 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75~95 分表示轻度功能缺陷;100 分表示生活可以自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好。④采用中风病症候量化诊断标准确定其中医证候积分,积分>7分证候诊断成立;7~14 分为轻度;15~22分为中度;≥23分为重度,评分越高患者的病情越严重。⑤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其生活质量,该量表主要包括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社会功

能、精力等八项内容,总分 100 分,评分越高的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超过 95%,且患者生活可以自理;②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94%,且患者生活大多可以自理;③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 30%~69%,且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足 30%,且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NIHSS、MB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FMA、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 组 治 疗 后 NIHSS 评 分 低 于 对 照 组 ,FMA、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目前,急性中风一般称为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是医学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局部受损,具有突发性,主要可以分为缺血和出血两种类型。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难以吞咽、突发性晕倒、失去意识、口眼歪斜等。据相关数据表明,急性中风一般在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且死亡率与致残率较高,但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并且发病率逐渐上升,是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与健康的主要疾病,需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改善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针对急性中风目前主要运用的依旧是支持疗法、神经保护药物治疗等传统的治疗方式。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成功率却远远不足,所引发的并发症等弊端同样不容忽视,在这样的现状之下,中医内科治疗手段在医学上的关注渐渐广泛,这种新型的治疗模式也有着显著的优点,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还能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过本次的研究,不难看出,治疗组在成功率这一方面大大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治疗组同样优于对照组,由此得知,中医内科治疗手段对于急性中风患者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具有安全性好、治疗有效率高等一系列的优点,在此次研究中,也存在病例较少的缺点,具有相对的局限型。

中医认为引发中风的因素较多,其病情发展迅速,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同时再加上患者忧思恼怒、饮食不节致使其血气运行受阻、阴亏余下、血随气逆,进而导致患者半

身不遂,猝然的情况。急性中风主要与热、痰、淤、毒有关,其通常发生于患者休息时,虽然看似与热、淤、毒等无关,实则有很大关系。本次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内科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中应用清开灵注射液,该药物为中成药,其成分有栀子、水牛角(粉)、板蓝根、金银花、珍珠母(粉),其中栀子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水牛角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板蓝根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金银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珍珠母性味咸、寒,具有平肝潜阳、定惊明目的作用。辅以依地酸二钠、硫代硫酸、胆酸等能达到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还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主要穴位有内关、三阴交、人中、委中、风池、集极泉等,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实施针刺,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进而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中风患者,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手段较传统的治疗手段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其效果也更加显著,在降低并发症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大鹏,唐颖,陈克华.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4):95-98.

[2]柳皓,胡浩.基于络病理论辨析小续命汤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价值[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04):656-659+670.

[3]易永杜.64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证候要素分布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5):58-60.

[4]刘鸿燕.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对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04):45-46.

[5]吴有为.基层卫生院中医中药治疗38例急性中风的临床报告[J].中医临床研究,2014,6(05):117-118.

[6]邓耀松.银杏达莫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2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9):52-5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