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上,因为缺乏课堂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较低,造成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意义为出发点,逐步探析应当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概念
在宏观层面上,“创造性”是指“科学”与具有科学性的思想范畴。创新精神是创新过程中必须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即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创新的意志、创新的思维能力。所以,创新思维是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综合表现。素质教育的提出,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而对学生而言,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依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出发点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教学资源,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目前的阅读教学进行深刻思考,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创造出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发挥教学作用和价值。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价值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当一个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后,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将文章和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并从中找出一些关键的地方。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使其在各方面都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其中包含了词汇、词组、写作等各方面的知识。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改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增强其创造性,是教师应注意的地方,这种改变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语文阅读课前的预习活动
一节语文阅读课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温习三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因而难以获得良好的体验,也无法培养创新意识。在此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来辅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大数据,可以把将其与课前预习环节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把大量的学习资源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预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和词汇的障碍。通过对预习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创造性思维引入到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讨论、多思考、多解决问题,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
由于小学生大多处于思维发育的早期阶段,受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可能难以明白某个词语或语句究竟表达何种含义,而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主要依赖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本阅读来理解语文知识,如此一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又怎能深刻体会课文内容之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呢?鉴于小学生暂未形成较强的抽象能力,教师需要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此来逐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形成阅读能力。而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则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延展,能够有效地创设阅读情境,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下,以直观的画面冲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了解各类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深层含义,使学生在阅读中学有所获。
(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
能否帮助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掌握阅读能力,关键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字词知识以夯实其知识基础,更在于使学生形成阅读思维,能够把握阅读的重点与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升。也唯有学生了解如何根据阅读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逻辑框架,懂得如何对文章进行赏析与理解。因此,教师不妨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给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形式,来为学生把握不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教会学生阅读课文也有章可循,逐渐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阅读文章的方向与脉络。
(三)、以专题研讨的形式让学生分享阅读的体会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陶行知先生的眼里,教学的终极任务是使学生逐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令其在自学中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为了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提高阅读能力,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之中营造“人人善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外阅读在班级之中蔚然成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用专题研讨的形式,举办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提升其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其阅读习惯。例如,当教师在讲述完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并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以专题研讨的形式,让学生站上讲台分享读书体会及读书心得,从所读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及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这些文章有什么独到之处,并大胆讲述一番自己在文章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把阅读文章的技巧与方法进行沟通与交流。
(四)、提升教师的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能力与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自身对教学的反思,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在教学结束之后,要对课堂上的每一件事情进行回顾,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下节课上进行适当的修正,同时还要主动和其他的优秀教师进行沟通,从中吸取先进的思想,充实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教师的整体素质才会得到提升。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实践中,教师要深刻地分析学生的个性,主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运用自己的能力,创设出更加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将各种趣味元素引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语:阅读是学生了解语文知识与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于各类教学环节之中,逐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教育研究,2022(11):67-69.
[2]孙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22.DOI:10.27214/d.cnki.glcsu.2022.0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