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下的商业银行风险防控

魏捷敏

衡水银行,河北省衡水市,053000

摘要: 在政府部门扶持与推动下,商业银行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逐步开展了普惠金融业务。面对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在转型升级之后,商业银行需要针对潜在的风险采取可行性的防控管理,避免由于风险发生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稳定性。文章首先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并立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从金融创新、账户监管、金融知识宣传、风险舆情管控、保障机构建立、生态体系完善几个方面阐述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策略。
关键词: 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
DOI:10.12721/ccn.2022.15732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作为满足金融消费者金融服务需求、保持金融机构供给平衡性的重要业务类型,普惠金融的开展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驱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升收入分配公平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将风险防控作为重点,结合自身金融业务开展状况,探寻适应性的风险防控对策,从而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健康化与高效性发展。

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及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而化解这一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普惠金融的健康化与长效性发展。在信息化技术与金融领域逐步深化融合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呈现出了数字化转型趋势,依托于网络诞生了网上众筹、网上支付、网络保险以及网络借贷等多种新型数字化金融业务,在金融服务便捷性、广泛性、低成本开展的同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也不断提高,为此,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监管力度逐步加强。普惠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控制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规范性,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增强客户满意度。目前,我国已建立银行保监监督委员会,由人民银行担负银行业、保险业监管职责,建立了一委、一行、两会与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实施市场监管的金融监管新格局。

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风险的防控策略

2.1开发新型普惠业务、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在创新创业政策提出后,市场上诞生了大量新注册企业,优化了营商环境,但商业银行为防控风险,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核门槛较高,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商业银行应结合市场需求,加快新型信贷产品研发速度,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或是采用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贷款等新模式,促进金融市场运用实践的合理性开展。例如,面向小微型企业推出小微快贷业务,通过贷款企业资金信用状况、业务及流水信息的综合分析,筛选出信用度良好的企业,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为其提供线上自助贷款。或是开展数据网贷业务,有效衔接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及核心企业ERP系统,通过企业上游及下游交易数据、征信资料等数据获取与分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推出线上信贷业务,提供更加便捷化、自动化的普惠金融产品。

2.2规范支付结算、增强账户监管严格性

账户是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下,需要在账户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账户数字治理,分类整理个人账户,进而通过账户管理规范性提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发生率。

2.2.1详细审查账户真实性

对公账户开户之前,需要做好客户调查工作,了解客户开户意愿,实地走访开户者经营场所,严格审查其账户开设时所提交各类证件的真实性,在线查询各类证件,并拍摄证件照片影像留底,还要对开户授权书的真实性进行查验。同时,应做好对公账户年检,以年度为单位更新与完善账户资料信息,详细核对账户法人信息,检查注册地、经营范围与开户账户的一致性。

2.2.2加强交易真实性检查

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金融诈骗,为降低金融诈骗案件发生率,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需要加强账户交易真实性审查。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需要严格开展账户对账工作,提示客户及时核对账户余额是否一致,检查账户信息是否缺漏或失真。同时,应开设在线查询账户业务,并通过网银、掌银、短信等多个渠道向客户发出真实开展账户交易提示,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2.2.3密切关注异常交易

数字化普惠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防控需要切实发挥自身监管职责,严格开展反洗钱监管工作。应充分发挥托管行职责,按照托管协议内容开展托管账户支付与管理。保证金账户管理方面,也需要规范账户属性,有效区分保证金账户及常规账户管理方式,提高账户资金安全性。备付金账户管理时,需要对资金划转进行规范,防止由于预付卡账户管理混乱无序引发预付卡公司风险,出现私自挪用预付卡资金现象,致使客户遭受资金损失。

2.3全面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加大风险舆情管控力度

2.3.1开展多元化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为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加大金融知识宣传,立足公众教育的层面,在每季度末召开综合性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例如设立金融消费者权益日、金融知识普及月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营业机构需要设置专门的公众教育区,摆放宣传金融知识的宣传册或宣传单,向金融消费者传达基础性金融知识,强化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此外,还需在证监会、教育部配合下,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度,在学科教育领域融合金融知识,面向高校学生展开金融知识宣传,增强其对校园金融风险的预防警惕意识,从而有效降低校园网贷等金融风险发生率。

2.3.2严格开展风险舆情管控

为防止特殊性事件发生影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稳定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做到风险防控管理的持续性开展,应建立与完善风险舆情管控制度,对协议内容进行规范,合理划分具体的权利责任。托管类业务开展时需做好防火墙设置,并严格监督管理存放类业务,加强代收代付业务中扣划类业务类型设置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做好各类风险的不间断、全面化监测,联合主流媒体平台,收集市场热点信息,全面监测业务合作企业的负面舆情。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做好信访接待准备,有效开展重点客户名单制管理,合理应对突发性信访舆情事件,从而保障水金融消费者合理权益,对客户维权给予正确、有效的引导。

2.4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为有效防范数字化普惠金融业务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保障机制建立,应科学设置风险审核评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全面的监督管理制度,还需做好政策激励机制的有效建立与落实。政府部门需对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给予一定的支持,出台财政贴息制度、税收减免政策等,驱动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商业银行需要打造完善的征信体系,通过体系完善降低道德、信用风险发生率。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信贷产品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态性化的数字化普惠金融体系,尽可能降低企业贷款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结语: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化解了传统普惠金融覆盖范围过窄、运行成本过高以及效率过低问题,但在传统业务线上推广过程中,存在风险识别精准度不高、不良业务率增大等问题,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多重风险。为此,商业银行需要从新型金融信贷产品研发入手,迎合市场需求实现金融创新,并需规范支付结算、加强账户监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加大风险舆情管控,还需健全保障机制、构建金融生态体系,从而降低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黄朝波.新时期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转型发展与风险防控研究[J].商业观察,2021(5):23-25.

[2]田娟娟.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28-36.

[3]王升,李亚,郜如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0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21(1):56-62.

作者简介:魏捷敏(1989.12.17-),女,汉族,河北衡水人,衡水银行党委办公室,大学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