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创新性研究

陈国清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沙建中心小学,363803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安排数学作业至关重要,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换言之,教学质量的提高常由数学作业的合理安排决定。因此,教师应善于设计创新的作业,促使学生掌握更多数学技巧与方法。完成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创新性
DOI:10.12721/ccn.2024.15703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数学学习规律,灵活设计任务。要求教师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思考部分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和实践,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必须在安排小学数学作业时注重创新。这种作业安排应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其成为数学作业布置的重点。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设计的内容单一

大多数小学教师通常使用教材后的数学练习题来设计作业。尽管小学教材已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掌握能力,但过度依赖教材可能导致作业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在资源中找到与他们能力相符的题目,创造出与传统作业不同的新型作业,从而改变小学数学作业的单一和陈旧特征。

(二)作业设计题量过大

随着人们对“智慧即财富”的认识日益加深,学生的学业压力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学生的学术表现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一些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成绩,可能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采用所谓的“题海战术”。虽然适量的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科学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同样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二、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创新性概论

(一)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中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安排数学作业时,需注意作业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这种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该强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的培养才能够持久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对数学学习的感知。因此,在实践中通过布置数学作业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必须要考虑和坚持的关键。

(二)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桥梁为路径

需要强调的是,数学作业并非教师仅指定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一单一观念需要迅速改变。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师生间的互动,将其列为重要考量之一。在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完成作业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以便了解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促进更好的作业完成。唯有经历此过程,教师才可充分领悟学生学习的挑战,进而在更深层次谋划数学作业,提升效率。因此,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务须注重师生互动,实现作业布置的良性循环。

三、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创新路径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本性好玩,他们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持有抵触情绪。同时,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有待开发。这导致一旦涉及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增添趣味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尤为关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与活动中。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计与学生兴趣相关的作业,并将其融入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迎合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化设计作业,结合年龄和生活经历,制定符合他们成长需求的任务,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避免学习倦怠,激发学习热情。

以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专注于创造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好奇心。例如,人们在确定住房尺寸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如何准确计算房屋的面积?通过解释多边形面积,学生可以了解不规则形状的计算方法,并设计富有趣味性的任务,鼓励他们实际计算自己住宅的尺寸。

(二)设计应用型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性探究时,需满足教学标准,激发学生实践运用知识的意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凸显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结合生活体验与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增强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获得成就感与乐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掌握要点后,教师可让其实际操作制作这些立体图形,不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培养空间观念,促进未来学习。这同时可转变学生思维,使其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设计分层作业,突出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分配相似的任务,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采用差异化、分级的任务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哲学上有一句谚语:“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完全相同的河流”,这表明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变革。小学生亦然。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理解水平会有所不同,导致他们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教师不能将所有学生视为学习基础相同、需求一致的群体,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所谓“因材施教”是指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在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难度,以实现“有的放矢”的目标,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比如,简单的题目可设为:一张长4cm、宽3cm、高3cm的长方体纸盒,制作该纸盒需要多少纸张。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可能是:一个长方体纸盒,边长总和为52cm,其中长6cm、宽4cm,请计算体积。已知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为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为24厘米,表面积为108平方厘米,求其体积。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与理解程度选取不同作业,既可助弱势学生夯实基础,又可帮助优秀者提升,实现双赢。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作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需创新设计作业。唯有创新的作业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长期发展和进步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继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20.(6).

[2] 杨怡.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创新性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08):75-76.

[3] 文仕勇.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创新性研究策略[J].小品文选刊:下,2019,000(011):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