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侯启锋

安康市汉滨区恒大小学,725000

摘要: 计算思维能力是新时代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基本数学技能掌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处于智力与综合能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构建科学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问题展开独立思考,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计算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DOI:10.12721/ccn.2022.1571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思维能力的意义

小学阶段学生自身各项能力和智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上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在建构教学活动时,应当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依托学生的实际智力发展和知识吸收水平,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计算思维进行培养,指的是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养成独立探索和思考的习惯,拥有主动分析问题寻找答案的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和巩固,切实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将其实际运用到生活当中,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建构教学活动时,也应当重视将数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融合,将数学思维能力运用到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实践和体验。

二、基于计算思维的数学课堂模式改革策略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注意力经常会分散,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科学设置教学方案,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计算学习活动。其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导入一系列的趣味故事,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教学开始后,为了让学生聚焦知识点,教师可以设置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期间,教师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展现真实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沉浸于具体的活动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活动设计的质量,教师可结合学情、数学学习内容,设计具体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品质和素养,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二)优化计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数学概念,会简单地对计算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大概的解题流程。并且,会重点对算法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解答应用题深化对计算概念的理解。如果没有牢固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错误,不利于系统知识体系的建立。对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计算理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概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元素,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活动中的乐趣,从而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数感

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对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其中,教师要从解题的每一个步骤开始,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方法,强化计算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筛选出其中的重要信息,并思考是否题目中隐含了一定的信息,搞清楚运算的顺序再进行计算。其次,学生要加强对正确书写计算题目的重视程度。有时候,学生会出现书写不规范导致计算错误的问题,因此,严格要求学生写清楚数字,才能尽量减少出现错误。最后,在每一道题完成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去检查,这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学生在解题完成后,要养成反复检查的习惯,确保题目解答的正确性。

在《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3)哪一位上的数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4)搬答案。教师设计了一道生活化题目:送牛奶的师傅每天早上都要为六十五户人家送牛奶,如果工作十天,他一共能送出多少份牛奶,如果工作三十天他要送出多少牛奶。在学生解题期间,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监督,从而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辅导,耐心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教学辅导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让学生做好检查,从而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

(四)建立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科学分析问题

针对课堂教学、课下作业以及考试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完备的评价机制。教师需要做好设计与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并设置多元的评价主体。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分层评价,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评价方案。如果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学生的能力就难以得到发展,也无法取得进步。其次,教师可以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励学困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激励学优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的问题,在学生出现计算问题后,要为他们留出解释的时间,用平等的语气询问他们的想法。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实践教学结尾,教师需要设置评价环节。为了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可以设置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要做好观察记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整个解题过程展开综合评价。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要科学制订教学评价方法,科学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加强对“倍数”知识概念的学习和了解。计算是数学学科的基本解题方法,它能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计算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会引导他们形成逻辑思维。对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评价的改革,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问题,并真正解决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数学作为抽象性与逻辑性强的学科,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建构教学活动时,就应当能够基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展开更加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切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以学生综合发展为出发点,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晓玲.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J].读写算,2021(06):156-158.

[2]乔赛,赵晓翠.新时代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A0):61-63.

[3]张彩红.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44):173.

[4]孙文艺.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2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