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广泛应用于肿瘤、血液病、重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1],其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和输液港等留置技术的成熟,使得越来越多患者带管出院以完成长期化疗、抗感染或营养支持治疗[2]。尽管导管技术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治疗通道,但出院后面临自我管理能力差、护理知识不足、缺乏专业指导及社区支持等问题,容易导致导管堵塞、感染、脱管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3]。传统的出院指导多为一次性宣教,难以实现长期有效管理。延续性护理作为连接院内外的重要模式,强调持续护理服务和个体化指导,能够提升患者导管维护质量。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兴起推动了护理服务的转型,基于微信等平台构建延续性护理体系,实现了动态教育、在线反馈与远程指导[4]。已有研究表明,“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能力[5]。姚娟等[6]构建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平台,为PICC患儿提供系统性管理;李宗燕等[7]则应用微信平台开展门诊维护支持,取得良好成效。基于此,本文拟以某三甲医院出院静脉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为推动静脉治疗延续护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在某三甲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带管出院的静脉治疗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在出院时导管功能正常,生命体征平稳,符合持续静脉治疗指征。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具有基本识字及智能手机操作能力;②接受PICC置管治疗且计划出院后继续保留导管;③身体状况允许参与随访,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②既往有严重导管相关并发症史,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深静脉血栓等;③居住地偏远或无手机网络信号覆盖,无法使用微信平台者;④研究期间失访或中途退出干预的个体。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置管部位、基础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出院指导方式。由PICC专科护士在出院前进行一次性健康宣教,发放导管维护手册,口头讲解导管护理注意事项、穿刺点观察要点、返院维护流程及并发症识别方法,留取联系方式供患者返院咨询。出院后根据门诊计划定期回院进行导管维护和检查。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护理内容由专科护士团队负责执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微信护理平台与个案档案:为每位观察组患者建立个性化护理档案,并由PICC专科护士邀请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加入微信护理群,分组管理,定期更新健康信息,实时互动。②推送健康教育内容:根据PICC维护要点,由护士团队编制包括文字、图示、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料,每周推送1-2次,内容涵盖导管日常观察、冲封管操作、并发症预警、营养支持与康复锻炼等。③定时维护提醒与反馈:平台设置自动提醒功能,根据患者上次维护日期推算下次维护时间,提前1天通过微信通知家属准备,并提醒患者到院或就近门诊维护,减少维护遗漏。④在线评估与个性化指导:护士每日查阅患者上传的穿刺点照片或记录表,对红肿、渗液等问题进行初步评估,必要时通过视频连线进行远程指导,及时干预异常状况,避免并发症加重。⑤家属参与与互动答疑: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护理微信群交流,提出疑问并获得专业解答;护理人员每周至少安排2次固定答疑时段,提升照护者的管理能力与信心。
1.3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记录3个月干预期间患者出现的穿刺点红肿渗液、导管堵塞、导管滑脱、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计算发生率。
②导管维护依从:通过微信平台记录的患者回院维护情况,计算实际维护次数与计划维护次数的比值。依从性=(实际维护次数/计划维护次数)×100%。
③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采用王啟瑶等编制的“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包括知识、态度、行为三个维度共21个条目,总分105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④护理满意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的“PICC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从宣教内容、护理服务、平台使用体验、护士态度等4方面进行评分,总分100分。
1.4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由两名未参与干预的护理研究人员统一收集、核对与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出现导管相关并发症2例(5.0%),其中包括1例穿刺点轻度渗液和1例导管堵塞;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9例(22.5%),包括穿刺点渗液3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点感染2例、导管脱出2例。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4.782,P=0.029),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两组导管维护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微信平台记录的维护依从性为(94.2±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6,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维护行为。
2.3两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采用“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分,观察组总分为(98.3±4.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6.1)分,三个维度得分(知识、态度、行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两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比较(x̄±s,分)
2.4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满意度为(95.4±3.5)分,对照组为(85.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33,P<0.001)。其中,观察组中“非常满意”者比例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
3讨论
3.1延续性护理有助于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出院后患者由于缺乏专业护理支持和持续健康教育,容易出现导管滑脱、堵塞、感染等并发症。而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借助微信平台每日推送护理知识并及时反馈异常情况,护士通过照片和视频指导患者观察穿刺点、评估皮肤状况和进行冲封管操作,有效提高了患者对并发症早期征兆的识别能力。平台的远程实时指导也保证了问题处理的及时性,避免因延误处置而导致病情加重,体现了延续性护理在“早发现、早干预”方面的独特优势。纪晓慧等[8]的研究亦显示,延续性护理可有效降低PICC留置患者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该团队在肿瘤患者中开展居家延续性护理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0%(P<0.05);其导管留置时间和维护依从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为本研究所采用的微信平台护理模式提供了有力佐证。通过构建医护群组和护理计划的动态调整,护理干预从传统静态宣教转变为动态监管,有效减少了因操作错误或护理延迟导致的穿刺点渗液、感染、堵管等问题。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一致,进一步说明构建系统性的信息共享和响应机制,是减少院外导管并发症、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
3.2信息化平台显著提升导管维护依从性
传统出院患者的导管维护多依赖于患者主动返院,受限于天气、交通、距离等因素,极易导致维护延迟甚至遗漏。而微信平台能自动根据出院时间生成维护计划并定期发送提醒,极大程度上弥补了患者遗忘或惰性造成的依从性缺失。护理人员还可通过微信群定期提醒、定位患者维护时间节点,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干预。何力和蔡月英的研究也证实,基于信息化健康教育的出院准备服务可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研究中采用微信群、APP等手段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动态提醒,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服药、饮食、作息、康复等多个依从性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亦明显下降[9]。这说明,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护理计划的精细管理与及时反馈,不仅能增强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延续性护理的整体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导管维护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信息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出院患者的行为规范性与随访执行力,是提升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关键工具。
3.3延续性护理促进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知识、态度、行为三个维度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微信平台上的图文视频教学与个性化指导策略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导管护理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相比传统单向宣教模式,微信平台实现了“边学边做、随时反馈”的双向互动机制,有助于巩固护理知识,增强患者对自我管理的信心。李红燕等[10]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延续性护理对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能的积极作用。该研究以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质量评估为框架,针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开展延续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在自我决策、自我减压和正性态度等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性护理模式在强化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微信群中的患者及家属之间可互相交流维护经验,形成良性的照护支持网络,有助于激发患者护理主动性,减轻护理焦虑情绪,进而提升其日常管理行为。这种基于社交平台的集体互助型学习机制,配合结构化、专业化的延续性护理路径,已成为提升出院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工具,是未来延续性护理服务值得持续深化与推广的重要方向。
3.4延续性护理提升患者满意度与体验感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服务不仅改善了导管管理效果,也优化了患者整体就医体验。患者可通过平台随时获取护理支持,遇到问题也能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指导,缩短了医患之间的信息距离,增强了安全感与信任感。护理过程的“温度”和“连贯性”明显提升,满足了患者对“个性化、持续化、人性化”的照护需求。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在出院后静脉治疗患者中的应用,不仅从技术上保障了导管的安全使用,更从服务理念上实现了护理工作的延伸与创新。其集“教育—提醒—监测—干预—反馈”于一体的护理路径,代表了现代护理服务由“静态”走向“动态”、由“院内”走向“院外”、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趋势。其广泛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前景。
4小结
本研究基于“互联网+”理念,结合微信平台构建延续性护理服务路径,通过健康教育推送、自动提醒、远程指导与动态反馈等措施,为静脉治疗出院患者提供了系统、连续、个性化的导管维护支持。结果表明,该模式显著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延续性护理不仅实现了院内外护理服务的无缝衔接,也顺应了现代护理信息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建议今后在护理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扩大覆盖范围,推动延续性护理服务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常态化、标准化发展,为更多静脉治疗患者的安全与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Bibiano Guillén M, Tolsdorf Rodríguez J, Nuñez-Alfonsel J, et al. Non-adherence to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care protocols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patient safety and impacts cost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Healthcare, 2024, 12(16): 1558.
[2] Swaminathan L, Flanders S, Horowitz J, et al. Safety and outcomes of midline catheters v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for patients with short-term indications: a multicenter study[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2, 182(1): 50.
[3] 李丽华, 唐晨曦, 敖琦雪, 等. 南充地区基层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知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24, 31(30): 113-116.
[4] 翁嘉芸, 王玮.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延续护理对前列腺癌患者疾病认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甘肃医药, 2024, 43(11): 1045-1047, 1050.
[5] 李蓉, 周洪昌, 顾婕, 等. “互联网+护理”发展在PICC延续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22, 20(31): 4390-4393.
[6] 姚娟, 莫霖, 郭小利, 等. 互联网+多元联动模式在恶性肿瘤患儿PICC居家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5): 756-761.
[7] 李宗燕, 李清燕, 陈晓霞. 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门诊维护中应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 2024, 43(8): 150-153.
[8] 纪晓慧, 张晓林, 张梅, 等. 居家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留置PICC导管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 10(12): 91-93.
[9] 何力, 蔡月英. 基于信息化健康教育的出院准备服务在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4, 14(24): 124-126.
[10]李红燕, 杨慧, 陈静儒, 等. 基于三维质量评估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食管癌根治术后自我管理效能、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 罕少疾病杂志, 2025, 32(3):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