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研究

杨海川

四川省郫都区郫简凉水街38号3栋1单元11楼1104号,四川成都,611730

摘要:
关键词: 农机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数据同步;算法优化;发展趋势
DOI:10.12428/zgjz2025.06.04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研究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作为无人农场关键技术之一,已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研究热点。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精准化需求推动了农机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提升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3]。特别是在大型农场中,自动驾驶系统通过环境感知、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等环节的协同作用,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7]。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还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与一致性,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研究意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通过对多种传感器数据的整合与处理,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感知能力与决策精度[2]。在复杂多变的农田环境中,单一传感器往往难以满足自动驾驶系统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需求,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则能够通过数据互补与冗余校验,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从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与适应性[8]。此外,该技术还为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在动态路径规划、障碍物避让及地头转向等关键环节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决策支持,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概述

2.1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基本概念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多种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的智能化农业装备,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环境感知、决策与规划以及控制与执行三个关键环节实现农业机械的自主化操作。该系统通常由硬件基础和底层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硬件基础包括芯片、电动方向盘、液压阀、各类传感器及显示器等设施,而底层系统则涵盖卫星定位、组合导航、电液控制、电路控制及路径规划等算法[3]。从功能角度来看,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完成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及作业监测等任务,显著提升农业作业的精度与效率。例如,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农业机器人等装备中的应用表明,该系统可有效降低人工操作强度,同时提高作业质量[11]。此外,国产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自2010年进入市场以来,已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性能指标,逐步摆脱了对国外进口产品的依赖,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11]

2.2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原理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前沿技术,旨在通过整合多个传感器的数据信息,克服单一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的局限性,从而提高感知系统的鲁棒性与准确性。该技术根据数据处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种模式[4]。数据级融合是最低层次的融合方式,直接在原始数据层面进行整合,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特征级融合则通过对各传感器提取的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能够在减少数据量的同时保留关键信息;决策级融合是最高层次的融合方式,基于各传感器的独立决策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9]。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应用尤为关键,因为农田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使得单一传感器难以满足高精度导航与定位的需求。例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能因信号遮挡而失效,惯性导航系统(INS)随时间产生漂移,机器视觉系统(MV)易受光照条件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多传感器间的数据冗余与互补特性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适应性[9]

3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3.1 各类传感器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能够精确测量周围物体的距离和形状,广泛应用于环境感知中的障碍物检测与避障。摄像头则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处理图像信息,可识别农田边界、作物行以及动态障碍物,为定位导航提供视觉参考。毫米波雷达以其较强的穿透能力,在复杂天气条件下仍能稳定工作,常用于目标跟踪与识别任务[2]。此外,GPS导航传感器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但在信号受干扰时存在局限性;视觉导航在光线充足环境下表现优异,但在低光照或恶劣天气下效果不佳。激光导航在环境复杂时能够精确避障,但在尘土飞扬等场景中可能不稳定。因此,单一传感器难以满足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需求,多传感器融合成为必然选择[10]

3.2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方法与算法

目前,卡尔曼滤波算法因其高效性和实时性,被广泛应用于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该算法通过预测和更新步骤,对传感器数据进行递归处理,从而估计系统的状态。然而,卡尔曼滤波适用于线性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处理能力有限。粒子滤波算法则通过蒙特卡洛方法,利用一组带权重的粒子来表示系统状态的后验概率分布,能够有效处理非线性非高斯问题,但计算复杂度较高。D - S证据理论是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的推理方法,通过对传感器数据进行信任函数分配和融合,能够在不确定环境下实现多传感器信息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基于D - S - CNN的农田多传感器融合自动导航方法,通过D - S证据理论进行传感器失效检验,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高精度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无传感器失效情况下定位精度可达4cm,单个传感器失效情况下定位精度为10cm,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实用性[1][5]

4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面临的挑战

4.1 不同传感器数据同步问题

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多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通常以不同的频率采集数据,并且由于信号传播延迟、硬件响应时间等因素,各传感器数据之间存在时间差。这种异步性会导致感知信息的不一致,进而影响系统的决策与控制精度。例如,在目标检测任务中,如果摄像头图像与激光雷达点云未能精确同步,则可能导致目标物体的位置估计偏差,从而降低导航系统的可靠性[8][14]

4.2 数据冗余与处理效率矛盾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通过整合多种传感器的数据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冗余的问题。大量重复或高度相关的数据不仅增加了存储负担,还对实时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有效去除冗余数据并提高处理效率,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研究表明,采用分层融合策略(如数据级、特征级和决策级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但具体实施方案仍需根据应用场景优化[4][9]

4.3 复杂农田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

农田环境的复杂性对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构成了严峻挑战。光照变化会影响摄像头成像质量,导致目标识别准确率下降;地形起伏可能干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信号,造成定位误差;而多样化的障碍物(如树木、石块等)则增加了环境感知的难度。此外,恶劣天气条件(如暴雨、沙尘)也会进一步削弱传感器的性能。因此,设计具有强适应性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以应对复杂农田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7][10]

5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解决策略

5.1 数据预处理策略

数据预处理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基础环节,其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原始数据的质量,为后续的数据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频率、精度和环境适应性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数据校准和滤波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在基于北斗系统和视觉导航的组合定位方法中,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对BDS和视觉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噪声干扰并提高定位精度[5]。此外,文献[14]指出,通过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时间同步和空间配准,可以有效解决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这些预处理方法不仅能够减少数据中的误差和冗余信息,还能增强系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5.2 融合算法优化策略

融合算法的优化是提升多传感器融合效果的关键手段。针对现有算法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的局限性,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例如,文献[1]提出了一种基于D-S-CNN的农田多传感器融合方法,该方法结合了D-S证据理论和卷积神经网络(CNN),能够在单个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1]。同时,文献[8]强调了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自动驾驶拖拉机中的应用潜力,并指出通过优化控制方法和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8]。此外,文献[4]探讨了多模态传感器数据信息融合方案,提出从数据层、特征层和决策层三个层次进行融合处理,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4]。这些优化策略不仅提高了融合算法的效率,还增强了系统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5.3 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对比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解决策略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案。例如,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融合算法在实时性和精度方面表现优异,但对非线性系统的适应性较差;而粒子滤波算法虽然能够处理非线性问题,但计算复杂度较高,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5]。文献[9]指出,数据级融合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但计算量较大;特征级融合则更适合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但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9]。此外,文献[4]提到,决策级融合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对传感器的依赖性较高[4]。因此,在选择解决方案时,需综合考虑系统需求、传感器特性以及环境条件,以实现最佳的融合效果。

6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实际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取与介绍

选取典型农机自动驾驶项目,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及采用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方案。[3][11]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以某大型农场智能化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旨在通过引入农机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田间作业的全流程自动化,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并提高作业精度。项目采用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自动驾驶方案,核心硬件包括低成本卫星导航系统、惯性导航设备以及视觉导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D-S证据理论进行数据预处理与失效检验,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多源信息融合,最终完成田间高精度定位与路径规划[3]。此外,该项目还集成了电控液压转向技术与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燃油电喷技术,以确保农机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的稳定运行[11]。该技术方案不仅体现了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农机自动驾驶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6.2 应用成效分析

分析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该项目中作业精度提升、故障率降低等方面的具体成效。[1][5]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该项目的作业精度与系统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无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采用基于D-S-CNN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能够实现田间定位精度高达4cm(离线测试)和6cm(实际测试),相较于单一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有了显著提升[1]。即使在单个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系统仍能保持10cm(离线测试)和13cm(实际测试)的定位精度,展现了较强的鲁棒性。此外,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对北斗系统与视觉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进一步优化了导航路径的平滑度与稳定性,将距离平均误差从滤波前的0.1195m降低至滤波后的0.070m[5]。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有效降低了农机作业的故障率,减少了因环境干扰或传感器单一故障导致的作业中断现象,为农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7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7.1 新兴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视觉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新型视觉传感器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和更广视角的图像数据,从而显著提升农机对复杂农田环境的感知能力。例如,高光谱相机可以捕捉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为精准农业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支持[7]。此外,生物传感器的应用也为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监测土壤微生物活动或作物生理状态,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系统实时调整作业策略,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12]。这些新兴传感器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数据来源,还为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7.2 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结合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算法在目标检测、环境识别等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多传感器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能够有效提取不同传感器数据的特征,并在决策层实现高精度整合[4]。同时,强化学习技术的引入使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自主学习最优控制策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14]。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优化和计算能力的提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更加紧密地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为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全面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娟;卢伟;曾梦洁;赵思佳.多传感器融合低成本农机自动导航方法[J].中国测试,2021,47(12):106-113.

[2]王涛.传感技术在农业机械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农机装备,2024,(6):87-90.

[3]杨涛;李晓晓.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研究进展与行业竞争环境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42(11):222-231.

[4]韩丹.自动驾驶中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目标检测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4,(1):95-97.

[5]孟福军;岳胜如.基于EKF的农机智能体自主导航算法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4):181-186.

[6]梁硕.基于嵌入式和机器学习的农用车辆自动驾驶系统[J].农机化研究,2020,0(2):256-260.

[7]罗锡文;廖娟;胡炼;周志艳;张智刚;臧英;汪沛;何杰.我国智能农机的研究进展与无人农场的实践[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42(6):8-17.

[8]徐广飞;陈美舟;金诚谦;苗河泉;逄焕晓;刁培松.拖拉机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综述[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6):126-134.

[9]张漫;季宇寒;李世超;曹如月;徐弘祯;张振乾.农业机械导航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20,51(4):1-18.

[10]孟志军;王昊;付卫强;刘孟楠;尹彦鑫;赵春江.农业装备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农业机械学报,2023,54(10):1-24.

[11]张智刚;王进;朱金光;胡炼;罗锡文.我国农业机械自动驾驶系统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18):23-27.

[12]刘雪霞.智慧农业与无线传感器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11):114-115.

[13]吴越.浅析智能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J].南方农机,2020,51(23):78-79.

[14]郑川;杜煜;刘子健.自动驾驶汽车横向控制方法研究综述[J].汽车工程师,2024,(5):1-10.

[15]李子钵;苏佳熙;刘书昌;夏婷;王云泽.自动驾驶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4,(5):7-9.

作者简介:杨海川(1986—),男,汉族,四川郭县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农机工程。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