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慢性胃炎以胃黏膜慢性炎症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痛、嗳气纳差等,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范畴。现代医学治疗以抑酸、护黏膜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为主,但存在复发率高、萎缩性病变难逆转等局限。中医辨证论治立足整体观,通过分型施治调节脾胃功能,在改善症状、修复黏膜及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基于临床实践,系统分析其疗效与优化路径。
2.中医辨证论治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的意义
中医辨证论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将慢性胃炎归因于脾胃虚弱、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等病机,强调“同病异治”。例如脾胃虚寒证以温中健脾立法,选用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证以疏肝和胃为则,投以柴胡疏肝散。这种基于病机本质的个体化治疗,突破西医“千人一方”的标准化用药局限,尤其对萎缩性胃炎黏膜修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肠动力调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理论体系。
辨证论治通过多靶点干预实现标本兼顾。针对Hp阳性患者,中药复方如半夏泻心汤不仅抑制细菌活性,还调节NF-κB通路降低炎症因子表达;针对胃黏膜萎缩,益气活血类方剂(如黄芪、丹参)可促进腺体再生。此外,中医特色疗法如隔姜灸、脐疗通过温通经络改善胃动力,减少西药促动力剂的依赖性。这种整体调节模式在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的同时,规避了长期西药治疗的肝肾损伤风险,凸显安全优势。
3.临床疗效观察的问题
3.1辨证标准尚未统一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缺乏权威规范,各医家对同一症状的归型存在差异。例如胃脘胀痛伴情绪波动,或归类为肝胃不和,或诊断为肝郁脾虚;舌苔黄腻者既可判为湿热中阻,亦可能视为痰湿内蕴。这种差异导致方剂选择混乱,如肝胃不和证既可用四逆散,亦可用柴胡疏肝散,疗效难以横向对比。标准化缺失还阻碍了多中心研究的方案设计,制约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
3.2中药抗Hp作用机制不明确
尽管黄连、黄芩等中药被证实具体外抑Hp活性,但复方制剂的作用靶点及代谢路径研究薄弱。例如“灭Hp胶囊”(含黄连、丹皮)虽在临床中联合西药提高根除率,但其成分如何穿透胃黏液层作用于Hp、是否调节菌群生物膜形成尚无定论。机制不明确导致中药抗Hp难以纳入国际指南,亦无法精准优化配伍方案。
3.3疗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疗效评价过度依赖症状积分量表,缺乏黏膜组织学修复的客观定量指标。例如胃阴不足型患者服药后口干缓解,但胃镜下腺体萎缩是否改善未纳入评价;活血化瘀药虽减轻刺痛,却未通过微循环血流检测验证。此外,远期疗效追踪不足,多数研究仅观察3个月复发率,忽视中医药在预防癌前病变转化中的长期价值。
4.临床疗效观察的对策
4.1建立病证结合的标准化诊疗路径
以“病证结合”为框架,整合胃镜及病理诊断结果构建分型标准。例如:胃黏膜苍白、腺体萎缩者归属脾胃虚寒证,必见舌淡、脉沉细;黏膜充血伴胆汁反流者纳入肝胃郁热证,须具口苦、脉弦数。对于胃黏膜出现糜烂、出血点的情况,可归为胃络瘀阻证,常伴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表现;而胃黏膜黏液分泌增多、伴有食积不化症状者,则可纳入饮食停滞证,多可见嗳腐吞酸、脘腹胀满等特征。新增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者归为胃阴不足证,常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的症状,让分型体系更全面。在此基础上制定核心方药目录,如脾胃虚寒证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底方,允许根据兼证加减(便溏加干姜,腹胀加厚朴);肝胃郁热证采用化肝煎合左金丸,若反酸明显可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胃络瘀阻证选用丹参饮合失笑散,疼痛剧烈时加延胡索、郁金;饮食停滞证用保和丸,食积较重者加枳实、槟榔;胃阴不足证以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口渴甚者加麦冬、玉竹,实现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实例应用:广东省中医院牵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将辨证与黏膜像关联,要求肝胃不和证必须满足“胃窦蠕动亢进+胆汁淤积”的镜下特征,方剂限定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此法应用于320例患者后,证型诊断符合率由68%升至92%,胃脘胀痛缓解率提高至89%,患者嗳气、反酸等伴随症状改善率超80%,生活质量评分平均提升25分。该路径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推广项目,已覆盖全国200余家基层医院,结合远程会诊系统提供指导,推动诊疗同质化。定期督查评估,10家试点医院数据显示患者复诊率降30%,治疗周期缩5天,医疗费用降15%,促进中西医协作,提升诊疗水平和满意度。此外,针对胃阴不足证患者的跟踪显示,采用对应方药治疗后,口干、胃脘灼痛等症状缓解率达85%,且在青年、中年、老年患者中均有显著效果,青年患者症状缓解速度更快,老年患者复发率更低,进一步验证了该诊疗路径的有效性。
4.2深化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治疗模式
针对Hp阳性患者,构建“中药复方增效减毒”策略:在西医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具明确抑菌作用的中药复方。例如“胃忧康”方(含黄连、丹参、沉香)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黄连中黄连素破坏Hp细胞膜,能直接抑制Hp的繁殖,丹参改善胃黏膜血供促进药物渗透,让抗生素更易到达病灶发挥作用,沉香调节胃肠动力减少抗生素导致的腹胀,缓解患者用药期间的不适。此模式可降低抗生素剂量及耐药率,同时修复黏膜屏障,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还可在“胃忧康”方基础上加用海螵蛸、煅牡蛎以中和胃酸,减轻胃黏膜刺激。对于伴有胃黏膜肠化生的患者,可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具有抗突变作用的中药,抑制异常细胞增殖,若肠化生程度较重且伴有不典型增生,可再加用山慈菇、莪术以增强抗肿瘤活性。而对于Hp阴性但存在明显胃动力障碍的患者,则采用“健脾理气方”联合莫沙必利,其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增强胃肠消化功能,陈皮、木香理气宽中,促进胃肠蠕动,与西药协同改善胃肠蠕动功能,若患者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可加用鸡内金、炒麦芽以开胃消食。
实例验证: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对87例Hp耐药患者采用“灭Hp胶囊+低剂量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达87.5%,较单纯西药治疗提高23个百分点。实验证实,该复方通过抑制Hp尿素酶活性及下调炎症因子IL-8表达,使胃窦部炎症积分降低41.3%,且患者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至9.2%,远低于单纯西药组的28.6%。不少患者表示,用药后不仅胃部不适减轻,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之前因胃病导致的失眠问题也有所改善。该方案入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疗指南》,成为难治性Hp感染的一线选择。此外,对50例伴有肠化生的患者应用加味方案治疗6个月后,肠化生逆转率达36%,对这些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发现,其病情复发率仅为10%,远低于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的患者,进一步彰显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为慢性胃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4.3构建多维疗效评价体系
建立“症状-黏膜-生化-生活质量”四维指标:症状采用《脾胃病证候评分量表》,从胃脘疼痛、腹胀、嗳气、反酸等12项核心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每项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3分,每周测评一次以动态追踪症状变化,评分下降幅度可直观反映治疗对患者主观不适的改善程度;黏膜修复通过电子染色内镜评估腺体密度,同时记录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形态学改变的程度及范围,每2个月复查一次,为判断胃黏膜器质性修复提供客观依据;血清胃动素、前列腺素E2反映胃肠功能,此外还可检测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等指标,综合判断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及损伤程度,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从生化层面揭示治疗对胃肠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PRO量表(患者报告结局)评价饮食睡眠改善,涵盖进食量、食欲、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等维度,每月评估一次,体现治疗对患者整体生活状态的积极影响。远期追踪需涵盖1年复发率及癌前病变转化率,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患者的诊疗数据、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高风险人群及时进行干预。
实践案例:上海曙光医院利用舌诊AI系统分析10万例患者,该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采集患者舌质、舌苔的图像,运用深度学习算法识别舌象特征,发现黄腻苔消退率与胃黏膜修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8),且黄腻苔的厚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炎症的轻重程度。基于此建立的疗效预测模型,能结合患者的症状评分、内镜检查结果、生化指标及舌象特征等多方面信息,精准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风险,可提前3个月预警高复发风险人群,指导临床医生调整维持用药的剂量和疗程。该模型应用于临床后,使萎缩性胃炎癌变转化率下降47%,对胃溃疡患者的复发预警准确率达8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复发率降低39%。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此外,该模型还能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助力探索胃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结束语
中医辨证论治在慢性胃炎治疗中彰显出整体调节与个体化干预的双重优势,尤其在黏膜修复、难治性Hp感染控制方面潜力显著。当前亟待通过标准化路径规范辨证实践,以中西医协同策略破解耐药与复发难题,并依托多维评价体系科学验证远期疗效。未来研究需聚焦中药复方机制、智能辅助诊断等方向,推动辨证论治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化,为全球胃病防治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3)[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3, 31(2): 79-85.
[2] 张声生, 李军祥, 陈誩, 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42(5): 522-528.
[3] 王庆国, 李军祥, 刘建平.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46(15): 3789-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