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与BIM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黄光辉 白东东 邵剑锋

1.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保悦二街4号903房,广州南沙,511455,2.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西街8号,甘肃镇原,744517;3.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方广寺村十组1号,四川资阳,641316

摘要:
关键词: 数字孪生;智慧工地管理系统;BIM数据融合技术;建筑工程
DOI:10.12428/zgjz2025.08.1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随着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智慧工地管理在建筑行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智慧工地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显著提升了工程管理的协同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在此背景下,数字孪生与BIM数据融合技术为智慧工地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孪生技术能够精准映射物理工地,实现虚实交互,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提高工地的运营效率和决策准确性。而BIM数据则提供了丰富的建筑信息,包括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两者的融合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智能的工地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数字孪生与BIM数据融合技术在智慧工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技术原理及实际价值,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2. 数字孪生与BIM数据融合技术原理

2.1 数字孪生技术原理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仿真和优化,实现对物理工地的精准映射与虚实交互。具体而言,该技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施工现场的实时数据,这些传感器遍布于工地的各个角落,包括环境传感器(如温度、湿度监测器)、设备传感器(如起重机、挖掘机的运行状态监控器)以及人员定位装置等,以确保全方位获取工地信息。结合高速、高稳定、低时延的数据传输协议(如DDS、MQTT、HTTP等),这些数据能够迅速且准确地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构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双向数据同步传输通道。在此基础上,数字孪生体能够动态反映物理工地的状态变化,从而为施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此外,数字孪生技术还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挖掘施工安全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规律和耦合关系,进一步增强其对施工过程的动态感知能力。这种虚实交互的特性使得数字孪生成为智慧工地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2.2 BIM数据原理

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的核心在于其能够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涵盖了非构件对象(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BIM技术实现了建筑实体数字化,为智慧工地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这些数据不仅支持施工过程中的信息集成与共享,还为数字孪生体提供了必要的建筑信息输入,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施工行为。例如,BIM模型可以详细记录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尺寸、材料、施工进度等信息,为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因此,BIM数据在智慧工地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3 融合技术原理

数字孪生与BIM数据的融合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数据接口的对接与模型关联的建立,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一方面,BIM技术为数字孪生提供了详细的建筑几何与属性信息,使其能够构建更加精确的虚拟模型;另一方面,数字孪生技术则通过实时数据感知与仿真能力,增强了BIM模型的动态性与交互性。此外,融合技术还借助物联网和Web技术,实现了智慧工地各元素的信息描述与多方协同。例如,通过轻量化BIM模型访问方法,参与者可以实时获取和反馈工地信息,从而支持更高效的决策与管理。同时,融合技术还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工地上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为施工方案的优化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数据的应用价值,还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的全面升级奠定了基础。

3. 融合技术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3.1 工程进度管理

数字孪生与BIM数据融合技术为工程进度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将BIM模型与施工现场的实际进度数据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工程进度的实时监控。具体而言,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模型能够动态反映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BIM数据则提供了详细的构件信息和施工计划。两者融合后,系统能够自动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并在发现偏差时及时发出警报。此外,利用智能算法对资源分配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施工进度的高效推进。例如,在某城市主干路隧道项目中,通过智慧运营管理平台结合数字孪生与BIM技术,成功实现了施工进度的精准管控,显著提升了工程效率[7][8]

3.2 安全管理

融合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隐患识别与预警方面。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全面感知和虚实交互,能够实时捕捉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施工现场的环境数据、设备状态等信息,并与BIM模型中的安全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同时,结合Apriori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可以挖掘安全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规律,进一步提升预警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如山西四建集团依托“BIM+智慧工地”系统,成功实现了对高危区域的智能监管和风险预警,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4][12]

3.3 质量管理

融合技术为质量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将BIM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方位检测与控制。首先,BIM模型包含了建筑构件的几何属性、材料性能等详细信息,为质量检测提供了精确的标准。其次,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进行干预。例如,在某智慧工地项目中,利用BIM技术与智能设备结合,实现了对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关键工序的全程可视化监控,确保每一道工序均符合质量标准。此外,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识别出质量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9][15]

4. 应用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数据兼容性问题

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中,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差异导致了显著的数据兼容性问题。例如,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与BIM模型中静态建筑信息的整合往往面临格式不统一、语义不一致等障碍[5]。这种数据异构性使得信息难以无缝流通,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研发统一的数据标准成为关键策略。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和协议,可以确保多源数据在传输与处理过程中的一致性,进而提升系统的整体协同能力[15]

4.2 技术集成难度

数字孪生与BIM技术及其他智慧工地相关技术的集成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BIM模型需要与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多种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架构差异较大,导致集成过程困难重重[6]。为优化技术集成方案,建议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各技术功能分解为独立模块,并通过中间件实现模块间的互联互通。此外,基于开放架构的集成平台能够有效降低技术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13]

4.3 成本控制

融合技术的应用虽然提升了智慧工地管理水平,但也带来了成本增加的问题。例如,高性能传感器、数据处理设备等的采购费用较高,同时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也需要持续投入资金[12]。为合理控制成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在设备选型时应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减少硬件投资;最后,建立完善的成本监控机制,对各项支出进行精细化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15]

5. 未来发展趋势

5.1 与新兴技术融合

随着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数字孪生与BIM数据融合技术有望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融合,从而显著提升智慧工地管理水平。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设备与环境的实时数据采集,为数字孪生模型提供动态更新的数据支持,增强模型的精准性和实时性[6]。大数据技术则能够对海量施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潜在规律,为决策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嵌入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自动化风险预警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10]

进一步而言,云计算技术可以为数字孪生系统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确保系统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在智慧工地管理中,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防止数据篡改。这些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将推动智慧工地管理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方向发展,还将实现工地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和自动化,促进建筑行业整体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5.2 应用拓展

数字孪生与BIM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至更多复杂的建筑项目中,例如大型综合体、超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基础设施工程。在大型综合体中,该技术可以通过多维建模和实时监控,协调不同功能区域的施工进程,避免冲突并提升整体效率[7]。对于超高层建筑,数字孪生技术结合BIM数据能够模拟风荷载、地震响应等复杂物理过程,优化结构设计并指导施工流程。

此外,数字孪生与BIM技术在地下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如城市主干路隧道段和地铁系统建设。该技术通过高精度地质建模与实时监测,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14]。在旧城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中,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再现建筑的历史状态,辅助制定修复和保护方案,延长建筑寿命并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复杂项目中的应用实践将进一步验证和丰富数字孪生与BIM数据融合技术的价值,推动其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并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欣洳;胡亚婕;刘馨;谢丹凤.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下的智慧工地架构应用研究--以瑾晖实验小学项目为例[J].福建建筑,2023,(3):127-130.

[2]宋姗;寇清.BIM技术驱动的智慧工地数据流程与创新应用[J].建筑技术,2023,54(6):649-651.

[3]魏少雷.智慧工地的内涵解读与实践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24):52-55.

[4]郭锋.基于数字孪生的施工安全风险耦合关系分析[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4,53(10):138-142.

[5]甘超;杨玉芝;吴其林;明浩天;王敏.基于BIM与物联网的智慧工地系统研究[J].绿色建筑,2023,15(5):47-50.

[6]鲁文斌.智慧绿色的数字孪生工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J].价值工程,2021,40(20):153-155.

[7]徐永祥.城市主干路隧道段智慧化系统研究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8):284-288.

[8]汤瑞.基于BIM技术+智慧工地的企业级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研究[J].安徽建筑,2023,30(8):86-88.

[9]王彤;陈科.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建设技术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22,49(1):109-111.

[10]陈大海.基于物联网和数字孪生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智能运维技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3,(2):67-68.

[11]张健新;翟越洋;赵茜娅.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式钢节点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技术[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24,46(1):130-138.

[12].山西四建:"BIM+智慧工地"让建造更智慧[J].建筑,2023,(1):113-113.

[13]侯朝;杨煜垚;刘占省.基于BIM的亚洲最大交通枢纽(北京副中心)项目智能建造技术研发与综合创新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4,16(3):19-24.

[14]李卓衡;林森;罗康;刘占省;刘司博.雄安大学园图书馆智能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J].建筑技术,2023,54(22):2793-2796.

[15]刘建东.基于智慧工地技术的建筑项目管理效能提升分析[J].安装,2023,(4):2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