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协同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张泽敏

邯郸市第一医院,产科,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
关键词: 协同护理干预;妊娠合并心脏病;围产期;风险管理
DOI:10.12428/hlyjzz2025.08.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 0.5%-3.0%,却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非直接产科死因 [1]。围产期(从妊娠 28 周至产后 1 周)是母体生理变化最剧烈的阶段,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升高、子宫增大对心脏的机械压迫等因素,会显著加重心脏负荷,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增加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等不良结局风险 [2]。传统围产期护理多以单一科室、单一护理模式为主,难以全面应对患者复杂的生理、心理需求及多维度风险,因此亟需构建高效、协同的护理体系以强化风险管理。

协同护理干预以 “多学科协作、医患共同参与” 为核心,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明确分工协作、强化患者自我管理,实现对疾病全程的精准干预 [3]。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协同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该模式在风险管理中的优势,旨在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新方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 2022 年 1 月 - 2023 年 12 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妊娠合并心脏病诊治指南(2018)》中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4];(2)孕周≥28 周;(3)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护理干预;(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2)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3)中途退出研究或失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年龄 22-38 岁,平均(28.6±3.2)岁;孕周 28-38 周,平均(33.2±2.1)周;心脏病类型:先天性心脏病 18 例,风湿性心脏病 10 例,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 8 例,其他 4 例;心功能分级(NYHA 分级):Ⅰ 级 15 例,Ⅱ 级 20 例,Ⅲ 级 5 例。观察组年龄 23-39 岁,平均(29.1±3.5)岁;孕周 28-39 周,平均(33.5±2.3)周;心脏病类型:先天性心脏病 17 例,风湿性心脏病 11 例,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 9 例,其他 3 例;心功能分级:Ⅰ 级 16 例,Ⅱ 级 19 例,Ⅲ 级 5 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心脏病类型、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围产期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基础护理:定期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胎心胎动,记录出入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低盐、高蛋白、易消化),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促、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早期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3)健康教育:入院时发放妊娠合并心脏病健康手册,告知患者围产期注意事项、用药指导(如地高辛、利尿剂等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4)产后护理:监测产后出血量,指导母乳喂养技巧,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干预,构建 “医生 - 护士 - 营养师 - 心理师 - 患者及家属” 协同护理团队,制定全周期、多维度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2.2.1 组建协同护理团队,明确分工协作

成立由产科医生、心内科医生、产科护士、心内科护士、临床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组成的协同护理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1)产科医生:负责制定产科诊疗计划,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确定分娩时机与方式;(2)心内科医生:动态评估患者心功能,调整心脏疾病治疗方案,指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3)产科护士:负责患者日常护理、病情监测、健康教育执行及团队沟通协调;(4)心内科护士:协助心内科医生进行心功能评估,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心率监测、药物自我管理;(5)临床营养师: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孕周及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控制钠盐摄入(心功能 Ⅰ-Ⅱ 级每日 < 5g,Ⅲ 级每日 < 3g),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避免体重增长过快(每周增长≤0.5kg);(6)心理治疗师: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针对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

1.2.2.2 分阶段精准干预,强化风险管控

妊娠期干预(孕周 28 周至分娩前):(1)病情动态监测:每周由产科护士与心内科护士共同评估患者心功能,记录心率、呼吸、下肢水肿程度,每 2 周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心输出量、射血分数等指标;利用远程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指导患者每日居家监测心率、血压,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数据,团队成员实时查看,异常情况及时干预;(2)个性化健康教育:每月组织一次健康讲座,由团队成员轮流授课,内容包括心功能保护、并发症识别、应急处理(如出现胸闷气促时的体位调整、吸氧方法);针对文化程度较低或理解能力较弱的患者,采用视频、漫画等形式进行一对一指导;(3)心理与营养干预:心理治疗师每 2 周与患者进行一次一对一心理沟通,缓解因担心自身病情及胎儿安全产生的焦虑情绪;营养师每月调整饮食方案,根据患者体重增长情况、实验室指标(如血清白蛋白、电解质)优化营养配比。

分娩期干预(分娩当天):(1)分娩前评估:分娩前 24h,产科医生与心内科医生共同评估患者心功能及胎儿情况,确定分娩方式(心功能 Ⅰ-Ⅱ 级、无产科禁忌证者优先选择经阴道分娩,心功能 Ⅲ 级或存在产科指征者选择剖宫产);(2)分娩中监护:分娩过程中,心内科医生全程在场,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备好急救药品(如西地兰、呋塞米)及设备(除颤仪、呼吸机);产科护士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指导患者正确用力,避免过度屏气加重心脏负担;(3)新生儿准备:新生儿科医生提前到场,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准备。

产褥期干预(产后 1 周至出院):(1)病情监测:产后 24h 内每 2h 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及心功能,重点观察有无心力衰竭迹象(如呼吸急促、咳粉红色泡沫痰);产后 3-7 天逐渐减少监测频率至每日 2 次;(2)康复指导:根据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其循序渐进进行活动(产后 1-2 天卧床休息,产后 3-4 天可在床上坐起,产后 5-7 天可在室内缓慢行走),避免过早下床或剧烈活动;(3)家属协同管理:指导家属参与患者护理,如协助记录出入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提醒患者按时服药,通过家属强化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统计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孕周 < 37 周)、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 2500g)等不良结局发生情况;(3)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 = 0.86),从护理态度、专业技能、沟通效率、干预效果 4 个维度评分,总分 100 分,≥90 分为非常满意,80-89 分为满意,<80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 + 满意例数)/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 [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7.50%,低于对照组的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d8f7de16-9212-4ec6-9a38-36add77bd680.png2.2 两组患者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为 5.00%,低于对照组的 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 [n(%)]

6e25604f-edf1-4ce6-b7fb-8f35b2062e3c.png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7.50%,高于对照组的 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协同护理干预降低围产期并发症的机制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与心脏负荷增加、病情监测不及时、护理干预不全面密切相关 [5]。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协同护理干预,通过 “多学科团队协作” 打破了传统护理的科室壁垒,产科与心内科医生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实现了对患者心脏功能与产科情况的双重动态评估,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单一学科评估不足导致的风险遗漏。

同时,协同护理团队中的护士、营养师、心理师各司其职,从病情监测、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多维度干预:护士通过远程监测与现场评估结合,实时掌握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早期识别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迹象;营养师根据心功能分级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控制钠盐摄入与体重增长,减轻心脏负荷;心理师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诱发心脏不适 [6]。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的结果一致。

3.2 协同护理干预改善母婴结局的优势

母婴结局是围产期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胎儿窘迫、早产等不良结局的发生与母体心功能异常导致的胎盘供血不足、缺氧密切相关 [7]。协同护理干预通过分阶段精准管控,在妊娠期优化母体心功能,为胎儿提供稳定的宫内环境;分娩期由多学科团队共同保障,选择最优分娩方式,减少分娩过程中母体心脏负担,降低胎儿缺氧风险;产褥期指导患者科学康复,避免因产后心脏负荷骤变影响母婴健康。

此外,协同护理强调 “患者及家属参与”,通过健康教育与家属协同管理,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如按时服药、正确监测心率、合理活动等,进一步巩固护理效果,减少因患者依从性不足导致的不良结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证实了协同护理干预在改善母婴结局中的积极作用。

3.3 协同护理干预提升护理满意度的原因

护理满意度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受护理专业性、个性化程度、沟通效率等因素影响 [8]。协同护理干预中,多学科团队成员具备专业的产科与心脏疾病知识,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护理服务;个性化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满足了患者的个体需求,缓解了其对病情与胎儿的担忧;护士作为团队沟通协调者,及时传递医疗信息,减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沟通障碍。这些措施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与关怀,提升了护理满意度,与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2.50%)的结果相符。

4 结论

协同护理干预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实施分阶段精准干预、强化患者及家属参与,能够有效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并发症及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围产期风险管理模式。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中心单一,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协同护理干预的长期效果,为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心脏病诊治指南 (2018)[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8, 53 (7): 433-440.

[2] 张莉,王艳。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 24 (12): 112-114.

[3] 刘化侠,吴丽娟,沈宁等。协同护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J]. 中国护理管理,2019, 19 (5): 641-645.

[4] 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 [M].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5-110.

[5] 王静,李红梅。多学科协作护理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的应用效果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 27 (18): 2465-2469.

[6] 陈霞,赵艳。营养干预联合心理疏导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心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J]. 临床护理杂志,2022, 21 (3): 32-35.

[7] 杨慧霞。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期管理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 36 (5): 401-404.

[8] 李娜,张翠萍。协同护理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 18 (10): 1489-149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