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乘客行为规范对地铁公共安全的影响

刘浩林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福前路69号阳基御龙山家园5栋B座6E房,广东深圳,518110

摘要:
关键词: 乘客行为规范;地铁公共安全;教育宣传;规章制度
DOI:10.12428/zgjz2025.06.05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地铁公共安全背景阐述

1.1 地铁在现代城市交通中的地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已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运量、高效率的特点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与此同时,地铁的建设和运营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综合交通能力,还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8]。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地铁已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方式,其便捷性和准时性显著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

1.2 地铁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与敏感性

地铁因其人员密集、空间封闭等特点,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恐慌等[1]。例如,火灾事故作为地铁运营中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的事故类型之一,不仅会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国际形象产生负面影响[4]。因此,确保地铁公共安全不仅是保障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更是维护社会安定与城市形象的重要任务。

1.3 研究乘客行为规范对地铁公共安全影响的迫切性

当前,地铁乘客行为不规范现象频发,已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例如,乘客在车厢内奔跑打闹、携带违禁物品进站乘车等行为,不仅容易引发设备故障,还可能导致踩踏事故或其他次生灾害[3]。此外,研究表明,乘客不安全行为与地铁事故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特别是在高峰期或特殊环境下,乘客行为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地铁运营的安全性[5]。因此,深入研究乘客行为规范对地铁公共安全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已成为保障地铁安全运营的迫切需求。

2 乘客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

2.1 文明乘车行为

文明乘车行为是乘客在地铁环境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其具体表现包括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乘客的个人素质,还对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研究,良好的乘车环境能够显著减少乘客间的冲突,从而降低因冲突升级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7]。此外,文明乘车行为有助于提升地铁的整体形象,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注入正能量的文化氛围,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2 遵守秩序行为

遵守秩序行为是保障地铁运营效率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按秩序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等。这些行为对于避免站台拥堵、确保列车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站台拥堵不仅会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还可能引发拥挤踩踏等安全事故,进而威胁地铁公共安全[8]。与此同时,先下后上的行为规则能够有效减少车厢内外的混乱情况,确保列车按时发车和运行。相关文献指出,通过加强乘客秩序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地铁系统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13]

2.3 安全操作行为

安全操作行为是指乘客在使用地铁设施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例如不触碰紧急制动装置、不倚靠车门等。这些行为对降低设备损坏风险、保障乘客自身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铁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公共安全的基础,任何对设备的不当操作都可能导致设备故障,进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14]。此外,乘客的安全操作行为还能够减少因设备损坏而导致的运营延误,提高地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文献研究表明,乘客对安全操作行为的认知和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地铁公共安全水平[15]

3 乘客行为规范对地铁公共安全的影响

3.1 文明乘车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文明乘车行为在维护地铁公共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乘客在车厢内保持安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行为,能够有效减少因环境卫生问题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3]。例如,在某市地铁系统中,由于乘客普遍遵守文明乘车规范,车厢内环境整洁有序,乘客间的摩擦显著减少,未发生重大因乘客纠纷引发的安全事件[15]。此外,文明乘车行为还能够营造和谐的乘车氛围,增强乘客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进一步避免冲突升级为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因此,倡导并落实文明乘车行为是保障地铁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3.2 遵守秩序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遵守秩序行为对于保障地铁站台和车厢的有序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秩序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等行为规范,能够有效防止站台和车厢内的拥挤踩踏事故,确保乘客安全疏散和列车正常运行[8]。例如,在客流高峰时段,若乘客未能遵守排队秩序,可能导致站台拥堵,进而引发踩踏事故,严重影响公共安全[13]。此外,遵守秩序行为还能够提高地铁运营效率,减少因秩序混乱导致的列车延误或紧急停车事件。通过科学合理的客流组织管理,结合乘客自觉遵守秩序的行为,可以显著提升地铁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

3.3 安全操作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安全操作行为是保护地铁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乘客不触碰紧急制动装置、不倚靠车门等行为,能够显著降低设备损坏的风险,确保地铁系统的安全运营[14]。例如,曾有乘客因好奇触碰紧急制动装置,导致列车突然停车,不仅影响了正常运营秩序,还对其他乘客的安全造成了威胁[15]。此外,安全操作行为还包括不携带危险物品进站、不擅自操作有警示标志的按钮等,这些行为能够有效防止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加强乘客安全操作意识的教育和宣传,结合技术手段监控,可以进一步提升地铁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公共安全。

4 乘客不规范行为案例及负面影响分析

4.1 携带违禁物品案例

携带违禁物品进站乘车是严重威胁地铁公共安全的行为之一。例如,在某些地铁系统中,曾发生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站,因安检疏漏或未遵守规定而引发火灾事故的情况[1]。这类行为不仅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隐患,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朱安驹的研究指出,乘客携带危险物品是地铁站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人员密集且空间相对封闭的地铁环境中,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2]。此外,违禁物品的存在还会对其他乘客的心理安全造成负面影响,降低整体乘车环境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因此,严格的地铁安检措施和乘客行为规范对于防范此类事故至关重要。

4.2 车厢内奔跑打闹案例

车厢内奔跑打闹是一种常见的乘客不规范行为,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乘客摔倒受伤或引发列车紧急制动。例如,有案例显示,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儿童在车厢内追逐玩耍,不慎摔倒并撞伤其他乘客,甚至触发列车紧急停车装置,导致列车延误和运营秩序混乱[3]。段美栋的研究表明,乘客在车厢内的危险行为不仅危及自身安全,还可能对周围乘客和地铁运营系统产生连锁反应[5]。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地铁运营的风险,还可能导致乘客之间的冲突升级,进一步影响公共安全。因此,加强对乘客安全行为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和拥挤车厢中,显得尤为重要。

4.3 其他不规范行为案例

除携带违禁物品和车厢内奔跑打闹外,其他不规范行为同样对地铁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例如,抢占座位、乱动设备等行为可能引发乘客之间的纠纷,甚至导致肢体冲突,破坏乘车秩序[13]。同时,擅自操作紧急制动装置或触碰列车关键设备,不仅可能损坏地铁设施,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影响列车正常运行[14]。这些行为反映了部分乘客安全意识和公共道德的缺失,同时也暴露了当前地铁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乘客不规范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个体安全的威胁,也涉及对整体地铁运营系统的干扰。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控,是减少此类行为发生的关键措施。

5 引导乘客规范行为的策略

5.1 教育宣传策略

教育宣传是提升乘客安全意识与文明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引导乘客规范自身行为。地铁车站作为乘客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应充分利用其宣传阵地的作用,在站内设置醒目的安全提示标语、播放文明乘车宣传视频,并向乘客发放安全手册等资料。此外,媒体广告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公益广告,普及地铁安全知识及文明乘车理念。社区活动则是将宣传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与学校、企业、居民区合作开展专题讲座、互动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地铁公共安全重要性的认知。研究表明,持续且多样化的教育宣传能够显著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与文明素养,从而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发生[7]

5.2 规章制度完善策略

当前地铁乘客行为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乘客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部分条款表述模糊、处罚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有效约束违规行为。因此,完善现有规章制度显得尤为必要。首先,应进一步细化违规行为的分类与界定,明确各类行为的处罚标准,以确保执法过程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其次,需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监督队伍,定期对地铁站内及车厢内的乘客行为进行检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并依法处理。此外,还应注重规章制度的动态更新,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补充新的管理措施,以适应地铁运营环境的变化。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能规范乘客行为,还能提升地铁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12][14]

5.3 技术手段监控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监控与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在地铁运营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实时监测乘客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持。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全天候记录地铁站内及车厢内的动态情况,一旦发现乘客存在不规范行为,如携带违禁物品、抢占座位或乱动设备等,可立即通知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智能识别技术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自动化管理,通过对图像、声音等数据的分析,能够快速识别出潜在的违规行为并发出警报。例如,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追踪多次违规的乘客,而行为分析算法则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增强了地铁公共安全管理的精准性与及时性,为营造安全有序的乘车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10]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乘客行为规范对地铁公共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明乘车、遵守秩序以及安全操作等行为不仅能够减少乘客间的冲突和摩擦,还能有效避免因拥挤踩踏、设备故障等引发的安全事故,从而保障地铁系统的安全运营[3][8]。通过教育宣传、完善规章制度以及技术手段监控等策略,可以显著引导乘客规范自身行为,提升地铁公共安全水平[7][12]。因此,保障地铁公共安全不仅是地铁运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

6.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乘客行为规范与地铁公共安全保障的协同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一方面,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应持续优化管理措施,例如定期评估教育宣传效果、动态调整规章制度以适应新情况;另一方面,应加强技术创新,如推广智能监控技术的应用,提高对不规范行为的识别与处理效率[10][14]。此外,还需加强与乘客的互动,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共同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地铁交通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地铁突发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探讨[J].汽车实用技术,2020,0(6):231-233.

[2]范丹丹;羊海米;张蓓蓓;霍非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地铁站消防安全风险评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1,47(3):43-46.

[3]喻庆芳;房轶珣;董红丹;杨慧蕾.浅谈乘客乘坐地铁良好行为引导[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3,46(10):151-154.

[4]刘玲玲;于师建.基于耗散结构的地铁火灾演变机理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36(5):603-606.

[5]王如冰;万欣;毛鹏;李德智;汪翔.乘客不安全行为与地铁事故关联性的fsQCA[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0,30(7):152-158.

[6]袁桂娟;薛怀祖.情景预防视阈下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治理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21,34(4):154-159.

[7]钟茂华;田向亮;刘畅;何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铁乘客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1):5-11.

[8]黄鸣.新形势下地铁运输安全管理对策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10):174-175.

[9]朱茜.数字媒体时代我国城市地铁媒介的空间特征[J].东南传播,2020,(3):123-127.

[10]张志学;刘佩;张长开;解凯;李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人机交互系统技术要点[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22(11):108-112.

[11]王甜甜;李伟.基于Gologit模型的地铁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J].安全,2021,42(9):58-63.

[12]焦莹.交通运输部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22(11):112-112.

[13]本刊编辑.《江苏省公共交通治安管理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江苏省公共交通治安管理条例》解读[J].人民公交,2022,(5):6-8.

[14]无.金华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金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的通知(金市交发〔2022〕11号)[J].金华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6):16-20.

[15]温习章.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7,0(10):21-23.

作者简介:刘浩林(1987—),男,汉族,广东深圳人,大专,研究方向为安全工程(地铁安全方向)。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