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因此国内外医学界也越来越重视非药物和中药外治法的研究。其中中医外治法将药物直接作用在患者的体表,患者通过皮肤以及穴位等吸收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具有有效成分不被消化酶破坏的优点,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并且使用相对方便。中医外治疗法中的火针、放血等治疗方法更是不需要药物,直接对皮损部位进行针刺或放血,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调动皮肤免疫功能,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总之,中医外治在治疗皮肤病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在湿疹的治疗过程当中,使用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湿疹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37.38±2.10)岁,研究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7.34±2.21)岁,知情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文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3方法
1.2.1对照组进行西药治疗,选择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每日一次,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其他西药。
1.2.2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研究组患者辅助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拔罐法、放血法、中药熏洗法、火针疗法等。拔罐法是一种外治的器械方法,主要有药罐、火罐、水罐、刺血拔罐、走罐等方法,通过燃烧方法把罐内气体排出,使罐内有负压产生,通过刺激患者的局部皮肤,达到扩张其局部毛细血管的目的,通过疏通经络对人体机能达到调节的作用;放血法指的是用针刺患者的穴位,进而对人体紊乱的机能起到纠正和协调阴阳、通经活络的作用,而且不会影响到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中药熏洗法指的是把黄连、蜂房、丹皮、白鲜皮、明矾、朴硝、大黄和苦参、鹤虱、地肤子、蛇床子等中药取适量加水煎成汁后,患者的五官九窍和皮肤通过熏洗吸收药物的热气,对疾病产生相应的效果。在中医外治的过程中火针疗法运用较多,操作方法是将0.35mm×20mm的毫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亮,然后迅速刺入皮损部位,火针疗法能够起到祛风止痒、温阳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火针直接作用于湿疹部位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扶助正气,驱邪外出;另外火针直接刺入增厚的皮损,使慢性湿疹引起的皮肤角化增厚随火针结痂脱落而减轻;火针祛风止痒的作用能够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治疗3天后临床症状及皮损均得到良好缓解。有效:治疗5天后临床症状及皮损均得到一定的缓解。无效:治疗7天后临床症状及皮损均没有得到缓解。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检测,评分越高表示皮肤病对生活质量影响越严重。
1.5统计学分析
运用 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资料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收集的数据以(`x±s)表示,t检验被用来进行数据比较,组间采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比治疗有效率(n,%)
2.2对比治疗前后DLQI评分
治疗前两组DLQI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对比治疗前后DLQI评分(分,`x±s)
3讨论
中医外治法,是以皮肤为基本部位,以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疗法为手段,直接作用于体表经络,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外治法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皮肤科常见的中医外治法除了以上提及的火针、拔罐、放血、中药熏洗,常用的外治方法还有:艾灸、中药塌渍、灌肠、熏洗、外搽等。皮肤疾病治疗的目的是把疾病治愈,而不是简单的止痒消炎。因此,皮肤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标本兼治,治病求本。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机体、促进生长发育和参与各种活动等功能。它的结构比较复杂,皮肤表面有角质层和皮脂膜,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皮肤的解剖结构有4层,即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以及皮肤附属器。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体质又可分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湿质等,其发病机制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和不同的病症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艾灸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艾叶制成的艾绒,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灼,能够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祛湿逐瘀,以达到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疗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对于寒性皮肤病和湿热型皮肤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疗法对神经类疾病如神经痛、面神经炎、颈神经根痛、三叉神经痛等有一定效果。灸法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同时艾灸的热力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功能,补益气血。在临床上艾灸疗法用于治疗的病种非常广泛,如在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疾病中均可使用。
中药溻渍法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渍是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漏渍法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以及不同药物对患部的药效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1、患部下面垫以橡皮布,用 4-5 层纱布浸透溶液,用钳子拧至不滴水敷于创面。每隔 15-30 分钟淋药液于纱布上,使其经常保持湿润以利发挥药效。
2、浸泡法是用大口的小药瓶或治疗碗,或小药杯盛放浸泡的药液,然后将肢端浸泡在药液中。常见的皮肤病比如急性湿疹、足癣感染等可以选择中药溻渍法。
外洗又称淋洗、盆浴,是将药物煎煮或浸泡后,用水冲洗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外洗的药物有很多,例如: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苍耳子等。其作用是祛风除湿,杀虫止痒。其特点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在皮肤病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使用外治疗法时应注意:①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者禁用;②孕妇及儿童禁用;③高血压控制不佳者禁洗;④忌热水烫洗;⑤不宜长时间浸泡;⑥勿将药液滴入眼内。用于治疗的皮肤病有:湿疹、荨麻疹、毛囊炎、接触性皮炎等。治疗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型。一般急性期可以选择抗组胺药、止痒药洗剂、糖皮质激素制剂等。慢性期则可以选择中药洗浴或中药熏蒸等治疗方法。
敷贴疗法是指将药物制成膏药贴敷在体表特定穴位上,以达到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敷贴疗法具有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敷贴疗法主要适用于慢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敷贴疗法: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酒或醋调成糊状,再涂于患处,待其吸收后揭下。常见的皮肤疾病敷贴疗法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皮肤科常用敷贴穴位:三阴交、曲池、足三里、涌泉、神阙等;②皮肤科常用敷贴中药:三黄汤、附子理中丸等;③皮肤科常用外用贴敷疗法:透骨草外敷贴、艾条灸等。
中药熏蒸又称“中药气浴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产生的蒸汽,利用蒸汽熏蒸作用于人体皮肤或穴位,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通过经络传导至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药灌肠是利用药物经直肠吸收后直接作用于直肠和结肠的局部,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对于一些慢性病及急性病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中药灌肠治疗皮肤病的原理是将中药煎煮后,通过直肠粘膜吸收,起到消炎、杀菌、止痒、收敛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常与中药熏洗疗法和穴位注射疗法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临床上治疗神经性皮炎采用的是中药灌肠治疗,即将中药煎煮后,用灌肠法将药液通过肛门灌入直肠内,使药液与直肠粘膜充分接触而发挥药效。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起效快、疗效好、操作方便等优点。
一般采用灌肠剂或中药煎煮液为灌肠液,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一般每天2次,每次250 ml左右。注意在使用前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宣教,嘱其保持肛门清洁卫生,以防发生感染。另外,对于慢性皮肤病者可以采用中药熏洗疗法进行治疗。
外用膏药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将药物贴敷于体表部位,通过药物的作用,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外用膏药有膏药膏、膏药贴布、中药熏洗药等。膏药膏是用动物油(如猪脂、羊油等)或植物油炼制而成。中药熏洗是将药物放在热水中煎煮,以熏洗全身或局部,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膏药贴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再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如麝香、乳香、没药等制成膏状制剂。常用的有麝香虎骨膏、麝香伤湿止痛膏等。膏药贴敷法具有疗效显著、作用持久的特点,其优点是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由于膏药中的药物成分和作用不同,因此应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
临床上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患者在发病期间表现为瘙痒剧烈,湿疹当中常见的症状为丘疹、水疱、红肿、瘙痒,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剧烈以及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接受治疗好转后仍然容易反复发作,疾病较难根治。
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DLQI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中药外治疗法是临床上治疗皮肤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外用中草药进行疾病的对症治疗,患者通过局部用药能够使自身皮肤病得到有效的缓解直至消退痊愈。中医外治疗法大部分需要经皮给药,更好的透皮吸收是治疗的关键之处,在治疗的过程中将中药贴敷于患者局部皮肤后,将会形成一种相对较为封闭的状态,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能够大幅度得到提高,药物在多孔的状态下能够容易的渗透,从而发挥药物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火针、拔罐、放血等中医外治疗法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达到驱邪外出、除湿止痒的目的,并且应用方便,真正做到“简”“便”“廉”,同时能够减轻患者用药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湿疹时选择中医外治法可获得理想的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可在皮肤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延涛.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 2023, 30(2):76-78.
[2] 古丽巴努尔·甫拉提,魏建华.祖国传统医学外治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近况[J].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11):17084-17089.
[3] 张良,张丹梅,罗运香,等.湿疹中医外治法应用现状分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35(6):128-132.
[4] 康润芳,胡孝刚,郑文娟.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临床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003):030.
[5] 刘佳.中药湿敷疗法在皮肤科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31卷2期, 30页, 2021.
[6] 王雪敏.凉血止痒汤冷敷治疗玫瑰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15.24
[7] 王思琳,程丽敏.中药溻渍法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1):5.
[8] 吴少霞,刘娟,陈璇如,等.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与人才培养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39(1):5.
[9] 张思艳,陈亮.中药外敷法治疗阳性疮疡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10.22
[10] 申琳,赵玲娟,qq.com.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J].光明中医, 2021, 036(021):3723-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