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居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3]。老旧社区作为老年人主要的生活场所,其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安全。然而,当前老旧社区的无障碍设施普遍存在老化、损坏严重以及维护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出行,也增加了他们的生活风险[5]。在此背景下,开发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监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该系统能够实时感知无障碍设施的状态,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从而有效解决现有问题,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率与安全性[7]。
研究意义: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优化无障碍设施管理以及推动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实时监测和故障预警功能,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无障碍设施的可靠性,减少老年人因设施故障而面临的安全隐患,从而提升其生活品质[1]。其次,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为社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帮助其合理配置资源并制定高效的维护计划,进而提高无障碍设施的整体管理水平[10]。最后,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还将为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构建宜居、安全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奠定基础。
1 老旧社区无障碍设施现状与问题
1.1 无障碍设施现状
老旧社区中现有的无障碍设施类型主要包括坡道、扶手、盲道等,这些设施在社区内的分布较为分散。坡道多设置于小区出入口及单元门口,但部分坡道的坡度设计不符合标准,且缺乏必要的防滑措施;扶手主要安装在楼梯两侧及公共走廊,但其高度和材质选择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盲道则遍布小区主要道路,然而盲道的连贯性常因障碍物阻挡而中断,影响了视障人士的通行安全[6][10]。
1.2 存在的问题
当前老旧社区无障碍设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设施老化、损坏严重,维护不及时,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由于建成年代较早,许多设施已超出使用年限,出现结构松动、表面磨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其正常使用。同时,由于缺乏定期巡检和及时维修,部分设施甚至沦为摆设,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此外,社区管理中缺乏对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监测,导致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8][10]。
2 智能监测系统开发原理与技术架构
2.1 开发原理
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基于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多学科交叉技术。传感器技术作为核心感知手段,通过在无障碍设施中部署各类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例如,在坡道表面安装压力传感器,可监测坡道的使用频率及承载情况;在扶手上部署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扶手的振动状态以判断其稳固性[2]。物联网技术则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高效传输,通过无线通信协议(如Wi-Fi、蓝牙、Zigbee等)将分散的感知节点连接成网络,从而构建一个覆盖整个社区的无障碍设施监测网络[9]。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设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对设施使用频率和故障发生时间的分析,可以预测设施的维护周期,提前安排检修工作,避免因设施突发故障而影响老年人的正常使用[2][9]。
2.2 技术架构
智能监测系统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各层之间通过数据交互和功能协作共同实现系统的整体运行。感知层是系统的基础,由各类传感器和感知设备组成,负责实时采集无障碍设施的状态数据,如设施的使用频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这些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被传输至网络层,网络层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将感知层的数据传输至平台层。平台层是系统的核心,承担着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任务,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并生成可视化的监测报告。应用层则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具体的服务功能,如故障预警、设施使用状况查询、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通过这种分层架构设计,智能监测系统不仅实现了对无障碍设施的全面监控,还为社区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的管理工具,从而提升了设施管理的效率和水平[4][14]。
3 智能监测系统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面临的挑战
在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技术兼容性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无障碍设施种类繁多,其监测需求涉及多种传感器技术和数据传输协议,不同设备间可能存在兼容性障碍,导致数据采集和传输效率低下[9]。此外,成本控制也是一大挑战。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通常面临资金限制,而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部署和维护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和持续运营成本,这可能影响系统的普及和应用效果[15]。同时,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系统运行过程中会涉及大量老年人个人信息和设施状态数据,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篡改,不仅会对老年人隐私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系统的公信力和可靠性[15]。这些挑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阻碍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3.2 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加强技术研发与整合,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提升设备间的兼容性,确保数据采集和传输的高效性[15]。其次,优化成本结构,探索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多方合作的模式,分摊系统开发与运营成本,同时注重选择性价比高的技术设备,降低整体投入[15]。最后,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提升系统的抗风险能力[15]。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有效克服智能监测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挑战,推动其在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中的广泛应用。
4 智能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4.1 故障自动预警功能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无障碍设施的运行状态数据,例如坡道的防滑性能、扶手的稳固性以及盲道的完整性等关键指标。当传感器检测到设施运行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系统基于预设的故障阈值模型迅速触发自动预警机制,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警报信息即时推送至社区维护管理平台及责任人员的移动终端[1]。这种主动式预警机制显著提高了维修响应速度,避免了传统人工巡检模式下故障发现滞后的问题,从而有效减少了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12]。
4.2 设施使用状况监测功能
该系统利用智能传感设备对无障碍设施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长等动态信息进行持续监测,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至云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社区管理部门能够全面掌握不同设施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坡道的高峰使用时段、扶手的日均使用次数等。这些量化数据为设施维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管理部门优化资源配置,例如优先维护高频使用的设施或根据使用时长合理安排保养周期,从而提升设施的整体服务效能[3]。此外,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还能预测设施的未来使用趋势,为社区规划提供前瞻性支持[15]。
4.3 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功能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对海量监测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生成多维度的报表和可视化图表,为社区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例如,系统可以基于设施使用频率和故障发生率的数据,评估现有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并提出优化建议,如增设或调整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同时,通过对设施维护记录的分析,系统能够识别出频繁发生故障的设施类型或部件,为制定针对性的改造计划提供依据[4]。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设施的历史运行数据和当前状态,预测未来的维护需求,帮助管理部门科学调整维护周期,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显著提升社区无障碍设施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15]。
5 智能监测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5.1 案例选取
本研究选取了某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项目作为案例,该社区在近年来实施了无障碍设施的智能化监测系统部署。该项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其涵盖了多种无障碍设施类型,包括坡道、扶手、盲道等,并且社区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对无障碍设施的依赖性强。通过引入智能监测系统,该社区旨在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维护不及时、设施老化等问题。这一案例的研究价值在于,其实施背景与我国许多老旧社区面临的问题高度相似,能够为其他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7]。
5.2 应用成效
在该案例中,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水平。例如,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设施状态,成功实现了故障自动预警功能,使得维修响应时间从平均一周缩短至24小时以内,有效减少了老年人因设施故障而面临的安全风险。此外,系统对设施使用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坡道和扶手的日均使用频率分别提升了15%和20%,表明老年人对设施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明显增强。在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方面,社区管理部门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优化了设施维护周期和资源配置,将年度维护成本降低了约10%。这些成效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体验,也为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7]。
6 智能监测系统应用前景展望
6.1 优化完善方向
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智能监测系统需在多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可增加更多功能模块,如结合老年人健康监测设备的数据接入,实现对老年人身体状况与无障碍设施使用情况的联动分析,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9]。其次,提高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整合,减少传感器故障、数据传输中断等问题,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此外,拓展应用场景也是优化方向之一,例如将智能监测系统应用于社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绿地等区域,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15]。
6.2 未来应用前景
智能监测系统在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方面,该系统能够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社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1]。另一方面,其对提升社区整体环境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改善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水平,营造更加安全、便捷的社区环境,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15]。
参考文献:
[1]李苏云;来心怡.人口老龄化视角下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J].四川建材,2023,49(3):65-66.
[2]张莉.城市更新中的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J].智能城市,2023,9(7):99-101.
[3]贾艺繁.基于老年人群体特征的老旧社区现状分析及适老化微更新改造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9):175-178.
[4]邢华.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的适老性设计分析[J].风景名胜,2020,(5):0052-0053.
[5]邱永胜.基于调研分析的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设计研究[J].Design(汉斯),2023,8(4):2093-2097.
[6]于晶淼;肖木峰;杨斯涵;温哲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以锦州市延铁园小区为例[J].住宅科技,2024,44(1):17-23.
[7]文韬.适老化背景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优化探索[J].艺术时尚,2023,(20):112-114.
[8]于欢.太原市老旧小区改造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分析[J].建材技术与应用,2022,(1):30-32.
[9]陈宏胜;胡雅雯;崔敬壮;陈雁红;蔡一丹.迈向“老龄友好”:深圳适老型城市发展经验与规划对策[J].规划师,2023,39(1):35-41.
[10]陈从建;严莹;葛明明;王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28):130-132.
[11]王鑫硕.城市社区更新中的“适老化”设计策略分析[J].美化生活,2024,(12):24-26.
[12]曲琳.老式住宅改造的问题分析[J].地产,2023,(20):274-276.
[13]王丽;林丽;陈雯;单洁冰.高品质住宅地下建筑防潮问题的防治措施[J].建设科技,2024,(9):37-41.
[14]郑炜鹏.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探析[J].居业,2022,(11):106-108.
[15]崔慧姝;李炳君.推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对策[J].江南论坛,2021,(8):46-48.
作者简介:程敏(1979—),女,汉族,安徽淮南人,专科,研究方向为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