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分析

杨安栓1 姜殿英2 黄小龙3

1.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繁华大道北,231614;2.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工业园区,辽宁国瑞新材料有限公司,113217;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五一三路243号广电网络,353400

摘要:
关键词: 混凝土冬季施工;低温环境;水泥水化反应;保温措施;外加剂应用
DOI:10.12428/zgjz2025.06.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冬季施工背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项目规模的扩大,冬季施工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冬季气候条件如低温、雨雪等对混凝土施工提出了严峻挑战。低温环境会显著减缓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从而影响其强度发展;同时,冻融循环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损伤,降低其耐久性[2][4]。这些不利因素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可能对工程质量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研究如何在冬季有效进行混凝土施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重要性:研究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及进度至关重要。首先,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可以克服低温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3]。其次,合理的技术应用能够减少因气候条件导致的施工延误,从而提高工程效率并降低整体成本。此外,随着建筑行业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施工的要求日益提高,优化冬季施工技术还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因此,深入探讨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不仅是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建设需求的重要课题。

2. 混凝土冬季施工基本原理

2.1 低温下水化反应机制

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水泥水化反应速度显著变慢。水泥水化作用是混凝土硬化和凝结的核心过程,其程度和速度与混凝土组成材料及配合比密切相关[6]。当温度降低时,水中分子运动减缓,导致水化反应参与的水分子数量减少,从而直接影响了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此外,低温环境下部分水分结冰,进一步减少了参与水化反应的有效水量,使得水化反应进程放缓。这种反应速度的降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依赖于水化反应的充分进行。随着温度下降,混凝土强度增长速率也随之降低,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进而影响建筑工程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6]

2.2 温度与混凝土性能关系

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耐久性等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在低温条件下,由于水化反应减慢,强度增长速率明显下降[6]。此外,低温环境还会对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在混凝土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若出现负温因素,会引发冻融循环,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损伤,从而降低其抗冻耐久性[6]。因此,在冬季施工中,必须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控制混凝土温度,以确保其性能满足工程要求。这些理论为后续保温措施、外加剂使用及施工工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建筑工程技术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应用

3.1 保温措施

3.1.1 暖棚法

暖棚法是一种通过搭建临时性封闭空间,利用加热设备维持内部温度的方法,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其搭建方式通常采用钢结构或木质框架作为支撑体系,覆盖保温材料如帆布、聚酯薄膜等形成封闭环境,并在内部设置燃煤炉、电暖器或燃气加热装置以提供热源[1]。该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且施工区域集中的工程项目,尤其是在基础浇筑、梁板结构施工等场景中表现突出。然而,暖棚法的实施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成本,包括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及能源消耗等方面,因此需结合工程预算进行合理规划。此外,为确保经济性,施工团队应优化暖棚设计,选择高效保温材料并严格控制热量损失,同时根据实际温度需求灵活调整加热设备的运行功率,从而实现成本的有效把控[5]

3.1.2 蓄热法

蓄热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凝土自身的热量及其组成材料的比热容特性,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适当的保温措施延缓热量散失,以促进水泥水化反应的正常进行。具体操作要点包括选用高热容量的原材料(如热水搅拌)、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多层保温材料(如草帘、泡沫板)以及尽量减少暴露面积以降低热传导速率[3]。在不同工程条件下,蓄热法的应用效果存在差异:对于小型或薄壁结构,由于散热速度快,蓄热法可能难以满足温度要求;而在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则能够较好地维持内部温度,保证强度发展。研究表明,蓄热法在日均气温不低于-10℃的情况下效果最佳,且与其他保温技术联合使用时可进一步提升其适用性[7]

3.1.3 蒸汽养护法

蒸汽养护法是通过向混凝土表面施加高温高压蒸汽,加速水泥水化反应并提高早期强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蒸汽生成、输送及分布三个环节,其中蒸汽由专用锅炉产生后,通过管道输送至养护区域,再通过喷嘴均匀释放到混凝土表面。在此过程中,温度控制是关键要点之一,一般建议将养护温度保持在60-80℃之间,以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产生[5]。此外,蒸汽养护法的优势还体现在其对混凝土质量的显著提升作用上,包括增强抗压强度、改善抗冻耐久性以及缩短脱模时间等方面。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高以及操作复杂性增加等问题,因此需综合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3.2 外加剂使用

3.2.1 早强剂

早强剂是一种能够显著缩短混凝土凝结时间并提高早期强度的化学添加剂,其作用原理在于加速水泥颗粒的水化反应进程,促进水化产物快速生成。研究表明,早强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与水泥熟料中的矿物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钙凝胶(C-S-H),从而加快强度发展速度[1]。在实际应用中,正确掺量方法至关重要,通常应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环境温度确定最佳掺量范围,一般为水泥质量的1%-3%[9]。实验结果表明,合理使用早强剂可使混凝土在24小时内的抗压强度提高30%-50%,这对于冬季施工期间需要尽快达到拆模强度的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3.2.2 防冻剂

防冻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降低混凝土的冰点来防止低温环境下水分冻结对结构造成的破坏,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引入可溶性盐类(如氯化钠、亚硝酸钠)改变混凝土孔隙溶液的冰点;另一类则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微小气泡,缓解冰冻膨胀应力[8]。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根据施工环境的最低温度选择合适类型的防冻剂,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控制掺量;其次,防冻剂的掺入可能会对混凝土后期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通过试验验证其长期耐久性;最后,防冻剂的使用范围通常限于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5℃的工况条件,超出此范围则需辅以其他保温措施[9]

3.3 施工工艺技术

3.3.1 搅拌工艺

冬季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原材料温度的控制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根据相关研究,水泥、骨料和水的初始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最终出机温度,进而影响其工作性能和强度发展[1]。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式提高拌合物温度,同时避免水温过高导致水泥假凝现象的发生。此外,搅拌时间也需要适当延长,以确保各组分充分混合并达到均匀状态,一般建议比普通季节延长30%-50%的时间[5]。值得注意的是,外加剂的添加顺序同样对搅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常应在水和水泥充分接触后再加入其他粉状外加剂,以防止局部浓度过高引发不良反应。

3.3.2 运输工艺

冬季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保温措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运输时间过长或外界温度过低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热量大量散失,甚至出现凝结现象。为减少热量损失,施工团队应在运输车辆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泡沫板),并尽量减少中途停留时间以缩短运输路径[5]。此外,运输车的罐体应保持良好密封性,并在必要时安装加热装置以维持混凝土温度稳定。研究表明,将运输温度控制在5℃以上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固态化问题,从而保证施工连续性。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运输效率,建议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使混凝土从搅拌站运抵施工现场的时间尽量缩短,以减少热量流失风险。

3.3.3 浇筑工艺

冬季混凝土浇筑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模板清理、钢筋检查以及基层处理等内容,这些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浇筑效果及最终结构的稳定性。在浇筑方法方面,应尽量选择分层浇筑的方式,以利于热量传递和温度分布均匀,同时避免单次浇筑厚度过大导致的温度梯度过大问题[7]。振捣操作则是浇筑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确保振捣棒插入深度适宜、移动间距合理,以排除混凝土中的空气并提高密实度。此外,在低温条件下,还需特别注意振捣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因过度振动导致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发生。

3.3.4 养护工艺

冬季混凝土养护的核心在于温度与湿度的控制,这是保障混凝土强度发展和耐久性能的重要措施。在温度控制方面,应根据混凝土种类及施工环境条件确定适宜的养护温度范围,通常建议维持在5-20℃之间。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还需关注内外温差问题,通过覆盖保温材料或设置加热装置的方式将温差控制在25℃以内,以防止表面裂缝的产生[8]。在湿度控制方面,可通过洒水养护或覆盖塑料薄膜的方法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避免因水分蒸发过快导致干缩裂缝的出现。养护时间的确定则需综合考虑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施工进度计划等因素,一般情况下不少于14天,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以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4. 技术应用效果评估 - 结合实际案例(180字)

4.1 案例介绍

本文选取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研究案例,该工程规模较大,涵盖多个混凝土结构单元。冬季施工时间跨度约为3个月,期间室外日均气温持续低于5℃。为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项目采用了暖棚法、蓄热法以及早强剂和防冻剂等多种技术手段[7]

4.2 效果分析

通过对案例工程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采用上述技术后,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显著提升,28天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10%以上。同时,施工进度对比显示,技术应用有效缩短了工期,避免了因低温导致的施工停滞现象。这表明,合理的建筑工程技术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质量与施工效率[7]

5. 技术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

5.1 常见问题

在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首先,温度监测不准确是一大关键问题,由于冬季环境温度变化剧烈,若监测设备精度不足或布点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实际温度与记录温度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对混凝土水化反应和强度发展的判断[6]。其次,保温措施不到位也较为常见,例如暖棚法中密封不严、蓄热法中覆盖材料选择不当或厚度不足,均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过低,引发早期冻害,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耐久性[8]。此外,外加剂使用不当同样是一个突出问题,包括早强剂和防冻剂的掺量控制不准确、掺加顺序错误或未充分考虑混凝土配合比调整需求,这些问题可能削弱外加剂的效果,甚至对混凝土性能造成负面影响[6]

5.2 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常见问题,需采取一系列针对性解决策略。首先,应加强温度监测管理,选用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并根据工程特点合理布置监测点,同时建立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确保温度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7]。其次,优化保温措施至关重要,例如在暖棚法中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并加强密封处理,在蓄热法中根据环境温度科学计算覆盖材料厚度,并定期检查保温效果,必要时进行补充加热[8]。最后,规范外加剂使用是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确定外加剂的种类、掺量及掺加顺序,并在使用前进行试配试验,以验证其与混凝土配合比的适应性,从而充分发挥外加剂的积极作用[7]

6.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6.1 新型保温材料应用

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保温材料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这些材料通常具有轻质、高效隔热、环保等特性,能够有效减少热量损失,为混凝土提供稳定的温度环境[3]。例如,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其极低的导热系数使其在极端低温条件下表现出色,可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此外,真空绝热板等新型材料也逐渐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其优异的保温性能和高强度特点使其成为冬季施工的理想选择。未来,随着研发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成熟,这些新型保温材料有望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3]

6.2 智能温控系统发展

智能温控系统的引入为冬季混凝土施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和自动化控制设备,智能温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并根据预设参数自动调整加热或保温措施,确保混凝土始终处于适宜的施工温度范围内[3]。这种系统的优势在于其精准性和高效性,不仅能够减少人为操作失误,还能显著节约能源消耗。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温控系统将进一步优化,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和预测功能。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施工数据,系统可以提前预警潜在的温度波动风险,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技术水平,也将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3]

参考文献

[1]李炳勇;滕飞;王坤.建筑工程技术中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4,(1):131-133.

[2]孙小溪.建筑工程技术中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的研究[J].中国地名,2023,(11):130-132.

[3]苏建云.建筑工程技术中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研究[J].前卫,2024,(11):168-170.

[4]贺志明.建筑工程技术中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水泥,2020,(6):22-22.

[5]刘晖.浅议建筑工程技术中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J].地产,2022,(5):168-170.

[6]胡梦云.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体现[J].中国厨卫,2023,22(6):70-72.

[7]陈立娟.关于冬季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J].前卫,2021,(8):76-78.

[8]唐朝.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的探究[J].中国航班,2020,(12):174-174.

[9]贾鹏;祝跃华].城建施工建筑工程冬季施工技术[J].电子乐园,2019,(11):363-363.
作者简介:吴雪松(1985—),男,汉族,本科,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