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从设计到运维的风险防控

李星

南宁市青秀区桃源路22-1号5栋3单元205号房,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
关键词:
DOI:10.12428/zgjz2025.06.1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0 引言

医院建筑作为人员密集且功能复杂的特殊场所,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医护人员及访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产生深远影响。鉴于医院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面临的多样化风险,从设计到运维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策略,不仅能够提前识别和防控潜在风险,还能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升建筑的整体安全水平,为医疗环境提供坚实保障。因此,深入探讨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风险分析

1.1 设计阶段风险

1.1.1 功能布局风险

医院建筑的功能布局直接影响到医疗流程的顺畅性和感染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功能布局不合理可能导致医疗流程中出现瓶颈,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流动路径,从而提升交叉感染的风险[1]。此外,不合理的空间设计可能无法充分满足医源性感染全过程控制的需求,例如未能有效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或未能优化人员转移行为与接触行为的控制途径,进一步加剧感染传播的可能性[9]。因此,在医院建筑设计初期,必须充分考虑功能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降低潜在的安全隐患。

1.1.2 结构安全设计风险

结构安全性是医院建筑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其设计缺陷可能对建筑的稳定性和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医院建筑作为人员密集且功能复杂的场所,其结构安全性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直接涉及患者、医护人员及访客的生命安全[5]。例如,设计阶段若未能充分考虑地震、风荷载等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或未能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结构设计,可能导致建筑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结构失效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将对医院的安全运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2 施工阶段风险

1.2.1 施工工艺风险

施工工艺的选择与执行直接决定了医院建筑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当或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建筑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性[2]。例如,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或未能有效控制施工环境中的变量因素,可能导致结构强度不足、防水性能不佳等问题。此外,施工工艺风险还可能表现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高空作业防护不当、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均可能引发安全事故[3]。因此,在施工阶段必须建立严格的施工工艺管理体系,确保每一道工序均符合规范要求。

1.2.2 材料质量风险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障医院建筑安全的重要基础,材料质量不达标将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医院建筑施工中,若使用了不符合设计标准或国家规范要求的建筑材料,可能导致建筑结构的耐久性下降,甚至引发结构失效[5]。例如,使用劣质钢筋或混凝土可能导致建筑承载能力不足,而低质量的防水材料则可能引发渗漏问题。此外,材料质量风险还可能表现为材料性能不符合医疗环境的特殊需求,如抗菌性能不足、耐腐蚀性较差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医院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安全性。因此,在施工阶段必须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严格把控,确保所有材料均经过严格检验并符合相关标准。

1.3 运维阶段风险

2.3.1 设备老化风险

医院建筑中的各类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老化现象,这可能导设备功能失效,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例如,医疗设备的老化可能导致诊断结果不准确或治疗功能失效,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6]。此外,建筑基础设施如电梯、空调系统、消防设备等的老化也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如电梯故障可能导致人员被困,空调系统失效可能影响医疗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在医院建筑的运维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设备老化问题,通过定期检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更换老化设备,以降低安全风险。

1.3.2 维护不及时风险

维护不及时是医院建筑运维阶段常见的风险之一,可能导致建筑安全问题的积累与恶化。例如,建筑外墙的裂缝若未能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导致雨水渗透,进而引发墙体结构损坏[13]。此外,排水系统的堵塞若未能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积水问题,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维护不及时还可能表现为对设备故障的响应延迟,这不仅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还可能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体系,明确维护责任与频率,是确保医院建筑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措施。

2 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策略

2.1 设计阶段防控策略

2.1.1 加强专业协同设计

在医院建筑设计阶段,各专业之间的紧密协作是确保功能布局合理性和结构安全性的关键。通过协同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因专业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医疗流程不畅、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4]。例如,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建筑设计、医疗流程设计及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协同,从而优化建筑性能分析并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7]。此外,协同设计还能够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医疗团队与项目参建方的沟通效率,为后续施工和运维奠定坚实基础。

2.1.2 引入安全评估机制

在设计阶段引入安全评估机制,有助于提前识别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对建筑功能布局、结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估,可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同时满足医院特殊的功能需求[1]。例如,在初步规划阶段,应组织专家组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明确安全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并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和技术规范优化设计参数[5]。这种前置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不仅能够降低后期施工和运维中的安全风险,还能够显著提升医院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2.2 施工阶段防控策略

2.2.1 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监督

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是保障医院建筑安全的重要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施工工艺和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是降低施工风险的关键措施[2]。例如,通过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可以有效约束施工行为,确保施工过程规范化[5]。此外,引入第三方安全检查机构开展定期评估,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施工质量的外部监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

2.2.2 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

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医院建筑工程的安全水平。因此,在施工阶段加强安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系统化的安全培训活动,如“安全生产月”和“消防演练”,可以提高施工人员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2]。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和落实安全责任制,能够进一步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感,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3]。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为医院建筑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2.3 运维阶段防控策略

2.3.1 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计划

在医院建筑运维阶段,设备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因此,制定科学的设备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保养关键设备,是确保医院设施安全的重要措施[6]。例如,通过对医疗设备、水电系统等进行周期性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故障,从而避免因设备老化导致的意外事故。此外,结合信息化手段(如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设备状态,能够进一步提高维护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

2.3.2 定期进行安全巡查

全面的安全巡查是医院建筑运维阶段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建筑设施进行巡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从而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13]。例如,针对卫生间防滑措施、锁具管理、饮水设施安全等细节问题进行检查和改进,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意外伤害风险。同时,结合7S管理等工具,实现安全巡查工作的常态化和标准化,有助于持续提升医院建筑的整体安全水平。

3 信息化手段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 BIM技术助力安全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一种集成化的数字化工具,能够显著提升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效率。BIM技术通过在设计阶段构建多维信息模型,为建筑性能分析和医疗流程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有效降低了因设计缺陷引发的潜在安全风险[4]。在施工阶段,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和进度风险预警功能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工艺与材料质量问题,进一步保障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7]。此外,在运维阶段,BIM模型的可视化特性使得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更加直观和高效,显著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整合各阶段的信息资源,BIM技术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内安全管理数据的无缝衔接,为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4]

3.2 其他信息化工具应用

除了BIM技术外,物联网(IoT)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也在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参数,能够及时发现潜在故障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设备老化或维护不及时引发的安全风险[6]。同时,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处理,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并为管理者提供精准的风险预警信息。例如,通过结合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大数据分析可以识别高风险区域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6]。这些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还为医院建筑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 结论与展望

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化的风险防控措施,确保医院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维各阶段的安全性及功能性。本文从设计阶段的功能布局与结构安全风险、施工阶段的工艺与材料质量风险,到运维阶段的设备老化与维护不及时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例如,在设计阶段加强专业协同设计并引入安全评估机制;在施工阶段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监督并强化施工人员安全培训;在运维阶段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计划并定期进行安全巡查。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了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基础框架。

此外,信息化手段如BIM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工具的应用,为安全管理提供了可视化、智能化的支持,显著提升了风险识别与应对效率。然而,随着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全管理策略亦需持续优化与更新。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现有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医疗需求与建筑标准。通过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策略的持续改进,医院建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将得到更为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季超.医院规划与建设安全管理策略--评《医院物理环境安全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4,24(4):1643-1643.

[2]文靖.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精细化管控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23,(4):61-63.

[3]徐磊;周群光;周子涵.医院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措施[J].建筑与预算,2022,(8):76-78.

[4]钱丽丽.“BIM+”技术在绿色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研究[J].建设监理,2023,(5):70-73.

[5]邢秀敏.医院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2,21(10):121-123.

[6]许冉.医院后勤保障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126-129.

[7]张家宝.BIM技术在大型医院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9):7-10.

[8]张莎莎.医院建筑施工工程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0(1):13-14.

[9]白晓霞;张姗姗.基于医源性感染全过程分析的医院建筑生物安全风险控制[J].城市建筑,2019,16(34):86-91.

[10]何华.传染病医院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建设环境保护要点探析[J].绿色建筑,2023,15(4):53-56.

[11]刘楚瑜.探究医院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注意事项[J].城市情报,2022,(3):112-114.

[12]庞革.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医院基建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21,40(7):40-41.

[13]许华柱.打造医院设施与环境安全之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9,20(5):95-97.

[14]舒群一.综合医院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浅析[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8,19(11):89-91.

[15]白晓霞;张姗姗.促进医疗安全的医院建筑设计研究--聚焦“空间环境-医疗失误”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J].新建筑,2020,(2):91-95.
作者简介:李星(1973—),男,壮族,广西南宁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安全工程。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