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灌注不足引发,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平衡障碍及自主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虽能改善血流动力学,但部分患者仍存在症状反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示需采取更全面的干预策略。近年来整合心理护理与中医技术的多模式干预逐渐受到关注。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通过多感官刺激调节情绪状态,而中医五行音乐、中药香薰等技术可辨证调节气血平衡,二者结合可能通过“心理-神经-血管”多重通路协同增效,缓解应激反应导致的血管痉挛,另一方面促进前庭代偿[1]。本研究总结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病情护理中,联合开展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调研时间起于2022年12月,终于2024年12月,筛选符合症状要求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进行基本资料分析:
对照组:性别比例:13:12;年龄区间:40-80岁,均值60.25±5.43岁;病程区间10—16个月,均值13.31±1.76个月;每周眩晕发作频次:2—6次,均值4.05±1.07次;DHI评分区间46~56分,均值52.13±1.61分。
干预组:性别比例:11:14;年龄区间:40-80岁,均值60.36±5.51岁;病程区间10—16个月,均值13.49±1.56个月;每周眩晕发作频次:2—6次,均值4.16±1.22次;DHI评分区间46~56分,均值52.36±1.55分。
纳入标准: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年龄40~75岁;眩晕持续时间≥72小时,DHI眩晕障碍评分≥30分;意识清晰,能配合干预;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中枢性眩晕;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近3个月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1)基础护理措施:提供安静、光线柔和的病房环境,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遵循“三个30秒”原则),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缓解期渐进性活动指导。(2)健康教育与用药指导:讲解后循环缺血的病理机制和诱发因素,规范服用倍他司汀、阿司匹林等基础药物,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和血糖。(3)生活行为干预:低盐低脂饮食指导,戒烟限酒行为干预,睡眠姿势指导。(4)简单心理支持:每周1次常规心理疏导,每次15~20分钟,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鼓励家属陪伴支持。
干预组开展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方案:
(1)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①多感官愉悦刺激:视觉干预采用基于心理评估的个性化病房色彩方案,通过色温与明度的科学调配调节患者情绪状态,焦虑倾向者选用低饱和度的蓝色系以促进镇静。②正向情绪引导技术:“3-3-3”愉悦回忆法要求患者在晨起或睡前进行结构化回忆训练,由护士指导其具体回忆内容的选择标准,并使用标准化记录表跟踪完成情况,每周进行回忆质量评估。团体心理绘画治疗采用“主题引导-自由创作-团体分享”三阶段模式,每次90分钟,前30分钟由心理治疗师引导主题,中间30分钟进行绘画创作,最后30分钟组织团体讨论,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构图特征所反映的心理状态。初始评估时护士协助患者确定10项基础愉悦事件,每日新增记录的规范化模板,每周一次的档案回顾会,由护士帮助患者建立事件与症状缓解的关联认知。③认知行为干预:正念减压疗法(MBSR)专项课程为8周标准化课程,教授“身体扫描”和“呼吸锚定”技术,设计“卧位正念”训练方案,在发作期可立即启动10分钟短程练习,采用“症状-情绪”双日记法采用分栏记录模式,左栏客观记录眩晕发作的特征,右栏同步记载对应的情绪反应,护士每周进行模式分析,帮助患者发现“症状加重-焦虑上升”的恶性循环,并建立“症状识别-情绪调节”的新反应链。
(2)中药特色应用技术:
听觉干预整合中医五行音乐理论,依据"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五脏的关系,针对肝风内动证选用角调式乐曲,脾虚湿盛证选用宫调式乐曲,每日两次的频率既保证疗效又避免听觉疲劳。嗅觉干预则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将中药芳香疗法与现代嗅觉刺激理论相结合:肝阳上亢型采用菊花-薄荷配伍以平肝潜阳,痰浊中阻型选用藿香-佩兰组合以化痰降浊,通过嗅吸途径刺激边缘系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严格遵循辨证施护原则,针对不同证型采用差异化干预方案。中药足浴实施前先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肝阳上亢型使用天麻钩藤饮,痰浊中阻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液温度维持在40±2℃,每日睡前足浴20分钟,水位需超过三阴交穴,浴后按摩涌泉穴3分钟以增强药效。穴位贴敷采用纳米透皮技术改良传统膏药,将川芎、冰片等药物按3:1比例研末,用生姜汁调制成膏状,贴敷于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位,每次保留4—6小时,贴敷前用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并观察是否出现皮肤过敏反应。中药离子导入选用丹参、葛根等活血化瘀药物,通过电离子导入仪在颈项部进行治疗,电流强度控制在5—10mA,时间20分钟,治疗时注意电极片交替放置,治疗后局部涂抹凡士林防止皮肤干燥。
1.3观察指标:
基于GAD-7、PHQ-9量表评估情绪,GAD-7评估焦虑情绪,7个条目,每题0~3分,总分范围0~21分,区间内分值与焦虑情绪正相关;0–4分:无或极轻度焦虑、5–9分:轻度焦虑、10–14分:中度焦虑、15–21分:重度焦虑;≥10分 提示可能存在临床意义的焦虑障碍。PHQ-9量表评估抑郁情绪,9个条目,每题0~3分,总分范围0~27分,区间内分值与抑郁情绪正相关。0–4分:无抑郁、5–9分 轻度抑郁、10–14分:中度抑郁、15–19分:中重度抑郁、20–27分:重度抑郁;≥10分 提示可能存在抑郁症。
基于GQOL-74量表完成生活质量评估,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环境4个维度标准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60分 提示需针对性干预,得分>80分提示生活质量良好。
1.4统计结果
软件:SPSS 26.0;资料格式为[,(n,%)],校验;T值、X2值,意义:P<0.05存在意义。
2、结果
2.1 负性情绪评价对比
干预组负性情绪分值干预后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 负性情绪评价对比(,分)
2.2 GQOL-74量表评价
干预组GQOL-74量表评分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GQOL-74量表评价(,分)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症状顽固,具有多系统受累的特点。从病因学角度分析,该病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发,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及颈椎退行性病变等。临床表现呈现典型的四联征:旋转性眩晕、平衡障碍、视觉症状以及脑干症状。症状发作具有明显的体位相关性,大部分患者在头部转动或仰头时症状加重,持续时间可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通过构建“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技术”的整合干预方案,探索了一条融合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传统中医学说的创新治疗路径,为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学借鉴[2]。联合干预模式体现了“形神共调”的整体医学观。愉悦因子输入通过多感官通道调控边缘系统功能,有效阻断“眩晕-焦虑-症状加重”的恶性循环;在眩晕治疗的中医特色疗法中,五音疗法与香薰疗法作为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身调节体系。五音疗法依据《黄帝内经》"五音应五脏"理论,通过角(肝)、徵(心)、宫(脾)、商(肺)、羽(肾)五种音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进行辨证施乐:针对肝阳上亢型眩晕选用角调式《江南好》以平肝潜阳;痰浊中阻型配以宫调式《十面埋伏》健脾化痰;气血亏虚型则用徵调式《紫竹调》补益心气。现代声学研究证实,特定频率(80-110Hz)的声波振动可通过听神经-下丘脑通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使α脑波增强,促进内啡肽释放,从而改善前庭系统代偿功能。香薰疗法则遵循"芳香开窍、通络醒神"原则,精选具有挥发性药理成分的中药精油:石菖蒲精油富含β-细辛醚,经嗅球-边缘系统通路直接作用于海马体,调节5-HT能神经系统;菊花精油中的樟脑成分可通过激活TRPM8受体改善内耳微循环;檀香木精油则通过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将精油以1:10比例稀释后用于穴位按摩,可促进吸收效率提升。这两种疗法在作用机制上形成"声-嗅-穴"三维协同:五音调节情志,香薰通达经络,配合穴位刺激增强生物利用度,共同构成"心理-生理-能量"多层面干预网络。临床观察表明,联合应用可使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升15-20%,眩晕发作频率降低40%以上。其独特价值在于:①突破传统药物疗法的代谢限制;②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整体调节;③显著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VAS评分改善2.3±0.5分)。这种基于中西医融合的非药物干预模式,不仅丰富了眩晕治疗的选择,更为心身医学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典范。
相比持续的药物维持治疗,以护理为主导的干预模式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既能降低长期医疗支出,又可减少因症状反复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在分级诊疗体系下,易于在社区医疗层面推广实施,对于构建眩晕的全程管理模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5]。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负性情绪分值干预后更低(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12项评分更高(P<0.05);结果分析: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通过多维度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在神经生物学层面,音乐疗法和放松训练促进内啡肽、5-羟色胺等愉悦神经递质释放;在认知层面,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疾病认知,消除"眩晕必然导致中风"等灾难化思维;在社会支持层面,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减轻病耻感,增强治疗信心。这些干预措施使干预组的HAMA和HAMD评分显著降低,证实了其改善情绪障碍的效果。在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方面,基于"风、痰、瘀、虚"的眩晕病机理论,创新性地采用穴位敷贴联合中药离子导入的辨证施治方案,通过穴位贴敷配合中医药物离子导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该方案通过经皮给药系统实现多靶点调控,药物成分经穴位吸收直达病所,离子导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可通过改善内耳微循环、调节前庭功能等机制提升治疗效果。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分显示,该疗法在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体力状况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提高了治疗安全性。穴位敷贴与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改善脑供血为心理干预奠定基础,而心理护理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又增强了中药疗效;心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患者对中药治疗的依从性;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中医技术侧重躯体症状,心理护理优化心理社会功能,形成互补效应,整合干预模式突破了传统单一治疗的局限,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展望未来深入探索中药有效成分与心理干预在神经生物学层面的协同机制,整合模式不仅适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其成功经验还可推广至其他心身疾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方案将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疗法有机融合,为眩晕的康复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玲,王玉琳.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的护理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 38(12):7.
[2]林志兰.中医护理技术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3(4):153-156
[3]王超,农朝雷.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27(2):69-72.
[4]赵小花,镇泽红,茅益东.愉悦因子输入式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技术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5,20(04):182-184.
莫德美,陶秋旭,李镕初.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23, 21(17):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