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场关乎学生命运的选拔性考试,命题的原则既要有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新生,又要有利于高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1]。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高考重点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以及分析与推理能力,生物学科高考考查内容的改革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那么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提高高三学生的生物总复习效率与教学质量,是众多高三教师一直致力探讨的问题。因此在高考总复习中必须弄清楚高考究竟考什么?学生出错出在哪里?教师又该怎样因材施教制订有效的高考复习计划与策略?本文就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三生物复习策略及有效性进行了相关探索。
一、 研究新课标中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近几年高考真题
1. 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要求
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要求规定高考生物闭卷考试,满分为100 分,考虑到新课程标准中生物知识的安排和教学实际,高考生物试题重视考察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平常生活和生实践等方面的应用,便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科学观和生命观,增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2]。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和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选修部分包括: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等);试题难度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必修内容约占70%,选修内容约占30%。结合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
大纲》要求,考生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并能解决一些相关探究性问题。
2. 从知识模块上研究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分布
通过分析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发现: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遗传规律、生态系统等;以2023 高考生物试题(全国甲卷)为例,必修1的分值最高为28分,选择性必修3分值最低为15分。部分题目知识点涉及到几本书的情况。以选修一为例,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都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提高统计分析发现近三年所涉及的题型和分值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对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不断在变,有些题目的难度还有所提高,如2023年湖南卷第17题结合实验考察光合作用,源于教材又超出课本,涉及卡尔文循环等植物学知识,也涉及到图文转换、知识迁移、文字概况等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发现近三年的高考生物分值大体是:必修一平均占24 分,必修二平均占20分,必修三平均占31分,选修1和选修3各占15分,其中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均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二、高考生物的考察内容以及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 高考生物主要考查什么
通过对历年的高考真题的研究,发现高考试题主要是围绕生物学主干知识点考查基本概念和规律等基础性的知识,从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变通能力,比较注重过程分析;以社会实际生活为原型(如全国甲卷第32题以乙烯对植物果实成熟的作用为背景),从中设置问题情景,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实验技能,都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能力。尽管考试试题的具体形式是多变的,但考点的本质是不变的,只要理解到位,任何变化均可驾驭[3]。
2. 学生在高考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近几年学生在高考生物试卷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概念理解不透切,记忆混淆模糊,知识点散乱无章,答题考虑不全面;实验原理不熟悉,实验设计不合理,数据分析处理不科学;解题不规范,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术语,逻辑不严密,层次不清晰,卷面不整洁;答题时间安排不合理,来不及做完整个试卷,甚至试卷上还留有空白等,失分过多导致成绩不理想。
三、高三生物的复习策略
1. 仔细分析考点,把握命题趋势,确定复习导向
复习初期教师要仔细分析研读历年高考生物真题,从真题中寻找灵感,把握好高考命题动态,例如有些考点连续好几年都考,今年是否再考呢?假如考的话又会从哪个角度去考?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加以考虑和把握的,教师应该从不同的情景和角度去设置一些问题加以训练和引导。复习时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重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建议学生不要刻意的死记硬背,可以针对特定章节特定知识板块设计一些灵活度较大的开放性习题,降低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4],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 精心制订计划,突出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轮复习历来是高三复习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谋划,认真制订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复习进度,按章节循序渐进全面夯实基础知识,对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要进行全面分析,知识重点难点讲解透切,不能留有漏洞和死角。主要任务是:跨章节、跨书本绘制思维导图[5],整理知识结构,建构复习框架,逐个攻克重难点问题,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全面复习和重点突出相结合,质量与速度并举,精讲与精练相结合、教师讲授辅导与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例题剖析透切要做到全面,图文变换及信息获取的方法讲解要到位,把重点放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定律、基因及其表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等必修内容上和基因工程等部分选学内容上,使学生提高对力学规律的全面系统理解,另外还需要精选复习材料和习题,夯实基础,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获取分析信息能力、实验探究应答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等考纲所要求的四大能力。
第二轮复习要面向考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精心研究考题,研究全卷,把握概念题、计算题、实验题等关键命题点,做出合理预测,提高备考的针对性。(1)通过模块整合知识结构,如可以将必修一整合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模块,让学生结合细胞的结构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2)设置专题、总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以同一类型的专题习题为载体,串联相关知识点,优化解题方法。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遗传定律、蛋白质合成等知识模块设置一些计算专题,突破减数分裂、免疫调节、激素调节等难点,联系实际掌握遗传规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安全性及伦理问题等主干知识设置遗传育种等主题,关注诺贝尔生理学奖研究内容、国内外生物学报等杂志上所报道的生物学热点。
第三轮复习要面向考场,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第三轮复习的时间往往比较紧张,为了精准有效搞好第三轮复习,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讨高考真题,用心整合串联知识体系,适当进行限时训练,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拓宽解题思路,熟练运用常规解题方法,提高防错误错能力;其次通过精选精练习题,强调解题的规范以及答题时间的合理安排,帮助学生调节心态,增强信心,查缺补漏,掌握答题技巧,做好错题分析,针对普遍性的知识点错误开展一些针对性地训练,及时地进行总结讲解,不留遗漏,提高学生整体做答能力。
3. 面向全体学生,查找学习盲点,补全知识漏洞
高三生物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找学习盲点,查复习漏洞,做到不留复习死角,对知识漏洞不存侥幸心理。最后阶段的复习让学生对照考纲内容,回归教材,通过对每章知识点的回顾整理,将重点知识结合边缘知识绘成网络图,加强复习效率。重点复习教材中所列举的实例,弄清楚实例所采用的生物学原理、过程、优点和不足,如教材上从“现象、假说、理论、实践”阐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与应用,通过对教材实例的复习,有助于学生用生物学语言准确表述观点,规范解题答题,合理运用学科语言准确表达科学活动,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具体要求之一[6]。回归教材弄清实例也可以防止死记硬背,还可以为探究性实验题型提供解题依据,督促学生认真翻阅纠错本,仔细梳理知识盲点、疑难点和易混淆点,通过复习总结研判错题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形成适合自己的审题步骤、解题方法,从而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高三生物的备考复习,绝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而是科学有计划的复习过程,是一个触类旁通的细化过程,寻求的是复习状态最好,复习效果最优,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使学生学好就是最优方法。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心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共同努力保证教学效果最优,让学生复习效率最好,高考场上状态最佳。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 2019 (18) : 35-3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 郭学恒. 强化教考衔接 彰显育人导向——2024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启示[J]. 人民教育, 2024 (Z3): 58-62.
[4]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 2020 (11) : 2-7.
[5] 王瑞嘉. 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构建[J]. 新世纪智能 . 2023 (97) :48-49+51.
[6] 吴诺玲. 指向实验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试题命制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