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我院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年龄50-70岁,60-65岁居多,随机分两组各30例。实验组男女分别为13例和17例,平均年龄(62.5±3.2)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4例和16例,平均年龄(63.1±2.8)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诊断标准。主症:胃脘胀满或痛、两胁胀满;次症:因情志发作或加重、嗳气、心烦、善叹息;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50-70岁。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有器质性病变、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治疗方案
本组患者接受标准的常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要求患者严格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以及其他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的食物。同时指导患者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建议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每日可分5-6次进食,每次进食量控制在适量范围内。在药物治疗方面,给予多潘立酮片,具体用法为每次10mg,每日3次,要求患者在每餐饭前30分钟用温水送服。整个治疗过程需严格遵医嘱执行。
1.3.2实验组治疗方案
本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额外加用传统中药方剂柴胡疏肝散进行联合治疗。该方剂的具体药物组成及剂量如下:柴胡10g、陈皮10g、川芎6g、香附10g、枳壳10g、芍药10g、炙甘草6g。制备方法为每日1剂,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取药汁400ml,平均分为两份,分别于早晚两次温服。服药时应注意保持适宜温度,避免过凉或过热影响药效。两组患者均以4周(28天)为1个完整的治疗疗程,在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后,由专业医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体征变化等进行系统评估,以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评分及单项症状评分。采用半定量积分法,无症状计0分,轻度症状计1分,中度症状计2分,重度症状计3分。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s,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比较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比较(±s,分)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如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异常等)、内脏感觉过敏(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应激状态)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1]。从中医理论体系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病证范畴,其中肝胃不和证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
柴胡疏肝散这一经典方剂源自明代著名医家叶文龄所著的《医学统旨》,该方由柴胡、香附、川芎、陈皮、白芍、甘草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缓急止痛的良好功效[2]。
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时,实验组(柴胡疏肝散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总评分改善、各项单项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嗳气、纳差等)评分降低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组),同时胃排空率检测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提升幅度更为明显,临床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
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作为传统中医经典方剂,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该方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各种消化道不适症状,改善胃肠功能状态,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临床观察表明该方剂安全性良好,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相对较小(每组仅40例)、观察周期较短(8周)等局限性,对于该方剂的长期疗效稳定性、最佳用药疗程以及具体作用机制(如对脑-肠轴调节、胃肠激素分泌等方面的影响)等问题,仍需通过更大样本、更长周期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深入的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阐明。
参考文献
[1]赖金枚,林越汉,何顺勇,等.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5,40(10):1988-1991.
[2]籍玉帆.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气滞证)临床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4,35(07):843-846.
[3]梁欣奕.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天津中医药大学,2024.DOI:10.27368/d.cnki.gtzyy.2024.0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