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文以载道,以德育人——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

李妙娜

汕头市玉兰中学,515000

摘要:
关键词: 德育;语文教学
DOI:10.12428/zgjyyj2025.09.1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早在1800多年前,曹丕就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到了唐朝,大文豪韩愈更是明确指出道(德)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以德育人”。当前,德育已被要求全面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语文学科从古至今都肩负“文以载道”的重任,可以说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外的最重要的德育途径。教育部发布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我们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充当好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媒介作用,更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陶冶优势,在实际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办法来进行德育的融入,使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本文将就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利用语文学科优势进行德育作初步的探讨,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兼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法律、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教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一、提升人格魅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俄国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重要。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情感性与审美性,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外,更要通过构建张弛有度的、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得以自由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世界。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起美好的形象,形成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试想一位上课只会照本宣科的语文老师,在点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三味书屋的教学方式为“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时,学生们除了和鲁迅先生感同身受外,更多的该是对自己语文老师没有自知之明的反感,又怎么可能接受这位老师的教育?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主动学习,追求进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并用自身优势去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学生。同时我们还要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及时学习新理念。以往的教育观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在师生互动的集体活动中发展技能,了解自己,感受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最后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情感。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老师面对的新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跟上学生的思想发展。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学科知识,锻炼学生学科技能,还要在教学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进一步培养其热爱民族文化和热爱祖国等高尚情操。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文以载道,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能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的思想精髓,探索其中的德育要素,并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品味作品,锻炼辨别真善美的能力,理解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精髓,并逐渐养成美好的人格品质。为此,这些年来我曾在以下几方面做过尝试,深觉效果良好。

(一)介绍作家,树立榜样

语文教科书中包含许多名家名作,他们的品格受到后代的仰慕和崇敬。所以我们在介绍这些名家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介绍这些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美好品行等方面的知识,以启发学生,使其受到道德情感教育。如宗璞丧弟却能悟出生命永无止境的道理,陶渊明离开官场生活拮据却也安贫乐道,苏东坡屡遭贬谪却豁达洒脱,海伦·凯勒身残却志坚等等,这些都能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和处理挫折的现实材料。

(二)品读文章,通过审美意识的陶冶,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师应通过对教材中典型人物的分析和情感的体验,来塑造学生良好的情感节操和人格品质。如教授鲁迅的《藤野先生》、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师恩教育;教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授杨绛的《老王》、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人物和生活中去了解小人物的真善美;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应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的情绪;教授《与朱元思书》和《三峡》时,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之美……

当然语文教材中也会有涉及到反面的丑恶的人和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的父母和《范进中举》里丑恶的人和荒唐的事……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识别它、剖析它,和作者的情感上保持一致、心理上达到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消除假恶丑的强烈愿望。教学中对假恶丑的揭露,同样是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逐步趋向真善美的途径,同样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三)借助作文教学,释放学生被压抑的情绪

现如今的学生往往会在复杂纷乱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内心世界既丰富又矛盾,刻苦和懒惰、豁达和消极、勇敢和胆怯等经常交替出现,皆因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定型。他们需要表达他们郁积的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受。然而,他们表达的对象往往不是长辈,而和同龄人交流,倒是能得到共鸣,但也同样无法解决困惑。时间越长,各种情绪郁积得越多,越是难以通过适当的渠道疏导。好在我们有作文、读书笔记、日记等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的重要渠道。因此,在作文拟题、辅导、评讲过程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把生活和思想现实联系起来,写真人真事,表达真实情感,把写作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拟些像《我的心事对网友说》《假如________》《记忆深处的_______》《和父母角色转换》《琐忆》等“接地气”的题目。由于这些话题学生非常熟识,所以往往能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表达真实的情感。这样我们语文老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现况,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同时我们还可以布置学生写周记,把本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这也是他们抒发内心的复杂情绪,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这样,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还能宣泄消极情感,认识和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团结合群、宽容善良的人格。

(四)倡导课外阅读,重视人格的塑造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都有很多文学瑰宝,它们充满感染力的文字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发展所必需的思想资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倡导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人类文化的深度,获得高水平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生活教育,深刻地领会文学作品的形象美和德行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精神纯粹的人。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籍,塑造其健康人格。如:推荐学生读世界名著,可以让他们了解外国社会经济、道德法制、宗教信仰、战争革命等,从而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面、明辨是非;推荐学生读诗词,可以让他们提高文化修养、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推荐学生读历史书,让其了解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懂得历史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这样我们就能借助课外书籍中蕴含的独特教育元素,指导学生学习榜样人物的美德,塑造健康的人格。

总之,语文是一门能和德育相融合的学科。它除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外,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22

[2]鲁洁.鲁洁德育论著精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刘冬梅.新时期德育问题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