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是负责医疗用品制备的核心科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部门,负责全院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与供应,其工作对医疗安全与患者预后有着直接影响[1]。基础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器械追溯仅实现部分环节(如灭菌、发放)数字化,仍依赖人工补录清洗、检查等环节信息,存在信息断层、追溯流程不闭环、异常预警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需求[2]。随着医疗信息化发展,物联网、条形码、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在消毒供应室的深度应用,实现了器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闭环追溯[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全流程智能信息化管理与基础信息化管理在器械追溯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消毒供应室管理模式升级提供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消毒供应室作为研究对象,该科室承担全院复用器械管理工作。以2023年1月-6月采用基础信息化管理模式(仅灭菌、发放环节数字化)的器械作为对照组,2023年7月-12月实施全流程智能信息化管理模式(全环节数字化+闭环追溯)后的器械作为研究组。两组器械类型、数量、复用频次及临床科室使用需求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工作人员均为同一批团队(共15人,其中护士10人、技术人员5人,工作年限3-10年),人员资质与操作熟练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除人员操作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1.2方法
1.2.1对照组:基础信息化管理模式
仅实现灭菌、发放环节数字化,其余环节仍依赖人工记录,具体流程如下:
回收环节:工作人员接收临床科室器械后,手工填写“器械回收登记表”,记录器械名称、规格、来源科室,无系统录入功能;
清洗消毒环节:清洗完成后,手工记录清洗设备编号、清洗时间,无参数自动上传功能,清洗质量依赖人工抽检;
检查包装环节:包装人员对照纸质“器械配置清单”检查器械完整性,手工记录包装人员及包装材料,无系统核对与缺件提示功能;
灭菌环节:通过系统录入灭菌器编号、灭菌程序及结果,但灭菌参数(温度、压力、时间)仍需人工抄录后上传,无实时异常报警;
储存与发放环节:通过系统记录发放时间、接收科室,但储存位置仍依赖人工记忆,无定位功能;
追溯查询:需在系统中查询灭菌、发放记录,同时翻找回收、清洗环节的纸质台账,完成一次追溯查询平均需15-30分钟。
1.2.2研究组:全流程智能信息化管理模式
搭建“消毒供应室器械全流程追溯系统”,整合条形码/RFID技术、设备数据接口与医院HIS系统,实现全环节数字化闭环管理,具体实施如下:
技术架构:硬件配置包括手持扫码枪(5台)、固定扫码台(3台)、平板数据终端(3台)、服务器(2台,一主一备),软件系统具备信息采集、实时预警、闭环追溯、智能统计功能,与清洗机、灭菌器等设备实现数据直连;高价值器械(如骨科植入物工具)采用RFID标签(内置使用次数、维护周期、校准记录),常规器械包采用耐高温条形码标签(含名称、规格、灭菌批次、有效期);
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回收时扫码录入器械信息,自动关联来源科室,生成电子回收单;清洗消毒时系统直连清洗机,实时采集清洗温度、时间、清洗剂浓度,参数异常时自动报警并锁定器械;检查包装时扫码核对器械配置,缺件或损坏时系统提示并记录;灭菌时自动采集灭菌器参数,不合格器械锁定并推送整改通知;储存时扫码记录货架位置,系统自动提醒近效期器械;发放时扫码关联接收科室,生成电子签收记录;
追溯查询:输入器械编号、批次或科室信息,3-5秒内完成全流程追溯,自动生成包含各环节操作人、时间、参数的追溯报告,支持数据导出与趋势分析。
1.3观察指标
工作效率指标:器械追溯完成时间(每组随机抽取200个器械包,记录从发起追溯到获取完整全流程信息的时间,取平均值);
追溯准确性指标:追溯错误率(追溯过程中信息缺失、参数记录错误或环节断层的器械包数量占总追溯数量的比例,每组统计800个器械包);
灭菌质量指标:灭菌合格率(灭菌后经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合格的器械包数量占总灭菌器械包数量的比例,每组统计1500个器械包);
感染防控指标:医院感染发生率(使用两组器械的临床科室中,与器械相关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总住院病例数的比例);
成本控制指标:器械年损耗成本(两组器械因维护不及时、超期使用、损坏导致的年度更换费用,及因灭菌不合格产生的耗材浪费费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工作效率与追溯准确性比较
研究组器械追溯完成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追溯错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工作效率与追溯准确性比较(x±s/%)
2.2两组灭菌合格率与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灭菌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灭菌合格率与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2.3两组器械年损耗成本比较
研究组器械年损耗成本为(2.1±0.3)万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0.6)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74,P<0.001)。
3讨论
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无菌物品的“生产基地”与“配送枢纽”,承担着全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材从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到灭菌、储存、发放的全流程管理重任。其服务范围覆盖临床科室、手术室、急诊、医技等所有需要无菌物品的部门,小到注射器、敷料,大到手术器械、内镜器械,品类繁杂且周转频率极高,每一个操作环节都与医疗安全、诊疗效果及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紧密相连。一旦消毒灭菌环节出现疏漏,未达标的器械进入临床,极易引发术后感染、交叉感染等全院性医疗安全事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若供应物品准备不及时、规格不匹配或质量不达标,不仅会延误手术、诊断等关键医疗操作,还可能影响科研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因此,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感染防控体系的核心环节,更是保障医疗质量的“隐形防线”。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工作效率与追溯准确性相比于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分析为以下原因:基础信息化管理模式虽实现部分环节数字化,但回收、清洗、检查等关键环节仍依赖人工记录,存在以下缺点:一是信息录入碎片化,需在系统与纸质台账间切换,增加操作时间;二是追溯流程不闭环,查询时需整合多源数据,耗时久;三是人工录入易出现参数错填、漏填,导致追溯错误[4]。全流程智能信息化管理通过“设备直连+自动采集”解决以上问题:条形码/RFID技术实现器械“一物一码”全流程追踪,清洗、灭菌参数自动上传,避免人工干预;系统形成“回收-清洗-灭菌-发放”闭环,追溯查询无需跨平台整合数据,效率提升97%以上;同时通过“缺件提示、参数预警”减少人为差错,显著降低追溯错误率[5]。
本研究中,研究组灭菌合格率显著提升,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表明全流程智能信息化管理对器械灭菌质量及医院感染防控具有重要价值。灭菌质量是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核心,基础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灭菌参数需人工抄录上传,存在“参数滞后、异常难发现”问题,且不合格器械无锁定机制,可能流入临床[6]。研究组通过“灭菌器数据直连+智能锁定”,实时采集灭菌参数,温度、压力异常时立即报警,避免不合格器械进入下环节;同时,全流程追溯支持快速反向排查,若临床出现疑似器械相关感染,可3-5秒定位关联器械包的全流程数据,及时阻断感染传播链[7]。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器械年损耗成本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全流程智能信息化管理可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器械损耗与资源浪费。基础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器械维护周期、使用次数依赖人工记录,易出现超期使用;器械储备量凭经验估算,可能导致过度灭菌或供应不足[8]。研究组通过系统自动记录器械使用次数、维护周期,到期提醒保养;同时统计临床领用频次,智能优化储备量,减少不必要的灭菌次数,节省灭菌剂、包装材料成本,延长器械使用寿命[9]。
综上所述,与基础信息化管理模式相比,全流程智能信息化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器械追溯中具有显著优势,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追溯准确性,提高灭菌质量,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及器械损耗成本,是现代化消毒供应室管理的升级方向。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如增加“器械清洗效果AI检测”“智能库存预警”“能耗实时监控”等模块,推动消毒供应室管理向智能化、低碳化升级,为医疗安全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护理学会.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实践指南(202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45-50.
[2]朱光辉,朱巧婷.信息化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室复用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5(10):29-31,37.
[3]张雪,刘敏.RFID技术在消毒供应室器械追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疗设备,2021,36(8):145-148.
[4]王艳,李娟.消毒供应室人工记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5):368-370.
[5]陈晨,张颖.信息化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0):923-925.
[6]刘佳,王丽.条形码技术在器械追溯中的应用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效率的影响[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3):278-282.
[7]李明,赵静.灭菌参数实时监控在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15):2395-2398.
[8]张晓梅,刘红.信息化追溯系统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6):891-894.
[9]孔妮妮,张守秀,梁冰,等.6 Sigma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器械管理质量改善中的实施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23):4393-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