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属于最大的一个疑难问题,如果能将应用题中的数字关系给弄清楚,那么学生就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答案,而数字关系就是已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已经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在已经给出的问题中,所有的问题都蕴含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因此,学生们必须要了解到问题的含义,在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弄清楚之后,才能决定计算的方式和过程,并计算出最后的结果。这时就需要老师除了要向同学们传授所需要的知识之外,更要教会同学们如何去掌握答题技巧,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从而提升整体的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困境
(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小学数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上,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首先给出了一个例子,再让同学们按照相应的例子去做模仿练习。在举例说明时,还会加入一些原理性的内容。比如,在计算圆的周长中,有一道题是这样描述的“小丽在圆亭内,由一侧向另一侧沿着直径移动,总共步行12步,以55厘米为一步,那么,这个圆形的亭子周长是多少?”在进行这道题目的时候,数学老师通常会让同学们阅读题目,再解释一种算法,也就是先算出绕周长走要走多少步,再让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第二个办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老师讲解,学生们只是在模仿和演练,就算是在进行知识的转移和运用的时候,学生们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着。虽然我们在课堂上倡导留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老师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其他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收着,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
终结性的教学评价
在小学生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目前还是以做对题为终结性评估,也就是在判断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一定程度,其重要依据是学生是否能完成相应的种类和变式题。不可否定的是这种评价方法具有方便、便于老师实施的优点。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在问题求解时的运用和思考,尤其是忽视了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下,让他们运用知识、情感和技巧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脱离实际的感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关注符号意识,字母替代显本质
根据过去的教育实践,许多同学在做题时常常做错题,这并非因为他们真的不会做,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题目中复杂枯燥的文字表述的影响,丧失了对题目的耐性,造成了段落中遗漏了重要信息,堵塞了思路,造成了解答错误。所以,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运用题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掌握线索,加强对题目的审题能力。老师可以帮助他们把单调的词语转换成简洁明了、有内涵的数学符号,从而排除干扰,简化题目。这样,不仅可以突出问题的实质,而且可以培养出对重要的资讯进行提炼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时,为训练学生的符号语言意识和翻译能力,老师们给出了如下的几道例题:李铁匠把一个长20cm,宽16cm,高10cm的长方形铁片和棱长5cm的正方体铁块铸造一个圆柱体。铸造完成后,圆柱底面直径为60cm,请问高度是多少?从难度上来说,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但根据同学们的反应,很多人之所以会答错,是因为这篇文章太复杂了,让人一看就头晕目眩,没耐心,抓不住重点。因此,在解决错误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同学们把文章中重要的信息转换成象征性的符号文字来进行剖析。一些同学总结出了题目中的内容:长方体a为20cm,b为16厘米;c=10cm:正方体a=5cm且V长+V正=V圆柱,d=60厘米,求h。这样一来,重点内容就一目了然,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用字母来替代文字的翻译方式,既能大大地简化问题,又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到关键的内容,还能在有效地缓解他们的难题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符号意识,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线段图剖析题目意思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用一张线段图示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线段图画出了,试题的意义就一目了然,可以为学生节约审题和解题的时间,从而提升审题和解题的效率。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中一个实用问题:小明家一个月用水量为20吨,水费为100元。如果小明家安装了节水装置,用水量减少到了15吨,那么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钱?这时,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可以使用线段图解: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比例关系。原来用水量为20吨,水费为100元,所以每吨水的费用为100/20=5元。安装节水装置后,用水量减少到15吨,我们可以计算出节约的水量为20-15=5吨。然后可以通过公式计算节约的钱数:节约的钱数=节约的水量×每吨水的费用,节约的钱数=5吨×5元/吨,节约的钱数=25元,因此,小明家安装节水装置后,每个月可以节约25元的水费。线段图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起到了直观、易懂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问题,并运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审题和解题效率,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段图、流程图等形式,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启发思考,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在初中数学应用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涉及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如“鸡兔同笼”问题、“牛吃草”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通过对这些应用题的分析,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对目前存在的各类普遍问题进行改进。所以,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应用题教育,并引导孩子们掌握其中的道理和方法,从而促进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敏,许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践探索[J].求知导刊,2022,(32):41-43.
[2]林凤真.培养问题转译能力增强学生审题素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9):64-66.
[3]杨妙惠.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以小学六年级为例[J].教育观察,2019,8(0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