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氟掺杂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正极材料的影响

杨祖安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材料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 通过低温煅烧法将不同组分含量的F掺杂到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材料中,研究了不同掺杂量对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通过实验可以得到表面氟掺杂量为2wt%的样品F-2性能最佳,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8.37mAh/g,100圈循环后剩余比容量为141.74 mAh/g,容量保持率为81.3%,在2C电路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118.36 mAh/g。
关键词: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F掺杂;电化学;锂离子电池
DOI:10.12721/ccn.2021.15802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 引言

在当下“碳中和“的浪潮下,锂离子电池汽车成为科技与经济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而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研究中的热点。当下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三种,钴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而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与长期稳定性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当下对于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主要研究集中在材料改性方向,主要针对其锂离子扩散系数低、长时间循环稳定性差、安全性能差等缺点。材料改性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即体相掺杂与表面包覆,当下采用的表面包覆有金属氧化物TiO2、ZrO2、MgO、Mn3O4、Al2O3等;锂快离子导体LiNbO3、LiAlO2、LATP等。表面包覆不仅可以减少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更可以加强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体相掺杂主要分为阳离子Na+、K+掺杂与阴离子Cl-、PO43-、F-掺杂,这种改性方式可以提高材料结构稳定性与电池倍率性能,同时增加锂离子扩散速率。在此基础上,本实验采用低温煅烧法成功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实现氧位氟替代,探究氟离子掺杂对其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二、 实验

(一) 正极材料材料制备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iNi0.6Co0.2Mn0.2O2正极材料。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将按照化学计量比的NiSO4·6H2O、CoSO4·7H2O与MnSO4·H2O的金属离子水溶液与相应浓度的NaOH溶液缓慢混合,并且缓慢加入氨水,反应完毕后,经过陈化、离心、抽滤、干燥得到前驱体、之后将前驱体与LiOH·H2O湿混;混合物干燥后在氧气气氛中于480℃烧结5h,800℃烧结15h,经过室温冷却,得到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

(二) 氟离子掺杂

将上一步骤制得的三元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与聚偏氟乙烯按照质量分数比1wt%、2wt%、4wt%混合,在氧气气氛下于500℃烧结6h,冷却后得到氟掺杂的三元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F,标记为F-1、F-2、F-4,原始样标记为F-0。

(三) 测试

原始样与掺杂样采用XRD测试材料结构,将正极材料制备为CR2032扣式电池测试充放电、倍率、长循环性能。

结果讨论77.png图1 不同F掺杂量样品的XRD图谱

图1为制备的不同F掺杂量的三元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正极材料的XRD谱图。其中两对(006)/(012)与(108)/(110)衍射峰呈现为明显的分裂峰,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I(003)/I(104)反映了三元正极材料阳离子混排程度,与未掺杂样F-0相比,F-1,F-2的I(003)/I(104)呈现增大趋势,说明1wt%与2wt%F掺杂可以有效减少阳离子混排程度,但随着掺杂量的增大,F-4的I(003)/I(104)小于F-0,这是过多的F离子掺杂导致结构中化合价平衡,形成更多Ni2+,导致阳离子混排增加,进而影响材料的性能。

(二)不同F掺杂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88.png

图3是掺杂与未掺杂正极材料在0.1C下首次充放电曲线,电压范围为2.7·4.3v。由图可知F-2、F-1、F-0、F-4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78.37mAh/g、176.24mAh/g、163.01mAh/g、159.25mAh/g.这说明当氟掺杂量为1wt%与2wt%时,正极材料的放电容量有明显的提升,这可能是由少量氟离子表面掺杂,增大了锂离子传输通道,进而提升放电性能,而当氟离子掺杂量过量时,表面大量的氧原子被替代,正极材料表面化合价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正极材料阳离子混排,导致锂离子脱出困难,因此放电比容量产生衰减。图3为掺杂与未掺杂样品的倍率曲线,放电倍率分别为0.1C、0.2C、0.5C、1.0C、2.0C,结合图可知,与首次充放电曲线类似,少量的氟掺杂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材料的倍率性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但是随着氟掺杂量过高,倍率性能下降,这也是由阳离子混排与结构变化协同作用。图4为未掺杂正极材料材料与氟掺杂材料的长循环图,放电倍率为1C,电压范围为3.7·4.3V。四种样品经过100圈循环之后剩余比容量分别为141.74 mAh/g、138.57 mAh/g、126.52 mAh/g、111.35 mAh/g,容量保持率分别81.3%、79.5%、74.4%、70.2%,说明当氟掺杂量为2wt%时循环性能最佳,具有较好的容量保持率,这说明少量的表面掺杂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F-Li键键强强度远强于O-Li的强度,但是过量掺杂会影响结构稳定性,因此循环放电比容量远远下降。

三、 结论

本文通过低温煅烧法将不同组分含量的F掺杂到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材料中,研究了不同掺杂量对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由XRD图可知,表面氟掺杂影响了材料的晶胞参数,随着氟掺杂量的增加,材料的C轴随着增大,但是过高的掺杂量影响了材料的层状结构稳定性,因此材料I003/I104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了层状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结合首次充放电图可以看到,少量氟掺杂对锂离子脱嵌起到了一定的增强作用,与原始样对比,F-1,F-2放电比容量都得到了提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前面的结论,但是F-4放电比容量的下降说明了过量表面掺杂对材料并没有较好的提升。通过实验可以得到表面氟掺杂量为2wt%的样品F-2性能最佳,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8.37mAh/g,100圈循环后剩余比容量为141.74 mAh/g,容量保持率为81.3%,在2C电路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118.36 mA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