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尝试

雷学青

丰城市第九中学,331100

摘要: 课堂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讲述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还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为了带给学生更优质的学习体验,提高高中生物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丰富生物课堂,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生物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理性思维
DOI:10.12721/ccn.2021.15709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锻炼。而理性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教师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理性思维,继而加强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完善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

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意识到,生物课程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对学生理性思维启发和引导的过程,应通过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理性分析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进行知识留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结构》课程教学为例。“种间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该知识点学习难度并不大,但是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种群间的关系,例如,对于教材中“草盛豆苗稀”这一生活现象的判断就存在一定的分歧:A学生:豆苗死亡是导致豆苗稀少的主要原因,而导致豆苗死亡的原因是因为草量增加。因此,草和豆苗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学生:草和豆苗是寄生关系,因为在土壤下面,草的根系和豆苗的根系会发生接触和缠绕,随着草量增加,会逐渐汲取豆苗的养分,从而导致豆苗死亡。C学生:二者是竞争关系,因为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是有限的,草量增多其占用的资源也增多,必然会导致豆苗因营养不足而死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再次细读种间不同关系的概念,并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的方式明确不同关系的特征及区别,然后再重新对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和验证。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得出以下结论:A学生:在捕食关系中,捕食者通常会与被捕食者发生短暂的体表接触,获取其整体或部分器官并导致其快速死亡,而草和豆苗没有这种特征。因此,我的观点是错误的。B学生:在寄生关系中,寄生物需要在宿主体内或体表生存和繁殖,显然草和豆苗没有这种表现,即便个别种类的草会寄生在豆苗表面,但也不是引发“草盛豆苗稀”的主要原因。因此,我的观点也是错的。C学生:草和豆苗的种种表现符合竞争关系的多项特征。因此,我的观点是对的。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适当地进行“知识留白”,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学习的核心环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形成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意识。

二、训练学生严谨思维,理性思考

质疑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和萌芽,而理性思维是人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一种高级的严谨的思维模式,是总结客观科学规律的重要手段。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教材中的事实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通过提出阶段性引导问题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使其形成理性思考的意识。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课程教学为例。“孟德尔豌豆实验”是本章的重要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讲解和分析该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通过孟德尔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使其形成理性思考的意识。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引导学生浏览教材,从整体层面把握“孟德尔豌豆实验”的思路或过程。

2.结合实验概况提出第一阶段引导性问题:

“为什么孟德尔要以豌豆为实验对象?”“为什么孟德尔要用八年时间进行实验?”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进行资料查阅和小组讨论,最终得出“选择豌豆是因为其是一种稳定的自花授粉植物,具有易栽种、易逐一分离计数的优势,便于实验观察”以及“用八年时间做实验是因为想要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普遍性”的问题答案,使学生体会到孟德尔严谨的科学精神。

3.结合实验过程提出第二阶段引导性问题:

“为什么实验过程中,孟德尔要进行两次套袋?”“为什么要做多次杂交实验?”“除了豌豆实验,孟德尔还利用了哪些植物研究遗传规律,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得出“两次套袋的原因是避免异花授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特殊性对假设的影响”“利用玉米、紫茉莉和紫罗兰等植物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验证实验结论的普遍性”等思考结果,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孟德尔思维的严谨性。通过上述教学问题的阶段性引导,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德尔豌豆实验”的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使学生准确把握实验的重点环节,为后续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孟德尔思维的严谨性,激发和带动学生的思维严谨性,使其形成理性思考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合理批判

课堂教学不应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应是知识、观点、问题的交流分享和协作探索过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弱化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着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结合学生的质疑,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创造思辨势态,引导学生对设想进行大胆、自由的辩论,使学生在搜集论据、整理辩词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和合理批判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课程教学为例。学生往往会对教材中“所有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属于可遗传变异”这一判断题的结论产生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果突变发生于体细胞中,则无法遗传下去,因此是错误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课堂思辨势态,通过“分组辩论”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己方论据的收集和整理,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通过上述思辨教学过程,学生在这一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明确:“可遗传变异的判定条件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而不是是否会遗传到下一代”的生物学观点,由此判断出上述判断题的答案应是“正确的”。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思维能力、探索能力、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要求学生注重事实,加强求证

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是理性思维的两大核心要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形成依托客观事实进行思考、推理和探索的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思维严谨性、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注重事实等途径,有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飞.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策略[J].高考,2020(01):96.

[2]杨维.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J].中华少年,2018(25):26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