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创新及实验教学的思考

杨敏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隆平学校,418116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也在不断修正和完善,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更多的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生物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性的思维习惯以及科学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主要任务。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及创新教学实践策略,并设计适合学生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实验教学
DOI:10.12721/ccn.2022.157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就初中阶段生物学教学内容而言,其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关键,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只有拥有丰厚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基于此,教师可选择通过理论教学的加强促进实验教学。除此以外,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也容易忽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与观念的束缚,对当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物课程不够重视

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面临的学习科目明显增加,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觉到难以应付,再加上初中生自身缺乏规划性,所以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他们的学习往往就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学生把语文、数学、英语、理化这些学科认为是主要学科,而生物则是被划入了“副科”的地位,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初中生物学科不重视,在生物课堂上积极性不高,影响其主体地位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的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倡导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好生物实验辅助教学的功能提升教学实效。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接受程度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依然在坚持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基本上还是在较为死板的讲授教材,缺乏必要的扩展或者是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会使学生感觉到生物学科学习的枯燥性,也不利于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1]

(三)教学条件有待改进

初中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被严重弱化,“讲实验”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条件制约有很大关联,尤其是是在农村地区,缺乏基本的生物实验室或者相关的实验器材,导致教师只能够讲实验,这就难以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二、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创新及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进行生物实验时,需要用到不少实验试剂,包括染色、分离色素方面的试剂,但对上述试剂来说,不但获得较难,也易于产生其他层面的问题,而对此种状况,如果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某些调料等代替实验试剂,则更有利于保障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成效。所以,对初中生物教师而言,在生活化理念的影响下,也必须做到实验试剂的生活化,这样不但可以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试剂,还十分有利于强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掘生物元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内容有较好的应用学习水平。

例如,在生活实际中做饭时,对调料的运用非常普遍,包括油、盐、酱、醋等,而这些调料均可以作为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时的有效试剂,可以凸显调料所具备的实验效用。比如,在进行蛋膜制作的过程中,运用的试剂通常为盐酸,但也能运用醋开展实验。再举例来说,在进行水样中细菌的检测时,则可以运用生活中时常使用的洗涤物品开展生物实验,这样可以为学生建设在生活实际中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平台,使学生也能主动、自觉地感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验现象和知识内容等,这非常有利于强化学生所具备的生物学习能力。

(二)利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

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生物基础知识理论时﹐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学习能力。微课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学特点,学生能在全新的视频、文字以及图片当中,学习到更多有关于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理论,利用短小精悍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解决课堂中沉闷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的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给予学生更多直观的学习生物实验现象的机会,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灵活性以及科学性,突破以往时间以及空间的学习限制。

例如,在“植物体的组成”这一课时当中﹐教师利用微课展开生物实验教学.在课程开启前教师利用显微镜以及绿色开花植物进行实验展示,在课程开启时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体的结构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微课视频,利用显微镜观察自己手中的开花植物,并在观察实验后进行简单的记录与描写,将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组成以及结构功能进行绘画。

(三)开展课外拓展活动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实验、探究基础上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有效开展课外拓展活动。

1.制作类。制作类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课外活动,如制作生物模型、制作标本等。在教学了一些新内容后,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生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进行相关模型的制作,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2.培养类。培养动植物﹑微生物是一个周期相对较长的过程,要求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此活动不仅能够为实验教学提供材料支持,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3.调查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对校园周边及附近公园等场所进行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调查,或对居住地附近的超市、食品市场等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调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效路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并采用适当手段进行引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同时,还要改进教学方式,深入研究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助力实验教学,使学生切实感知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奚安.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0(34).